一对诗坛巨匠,相识到莫逆,诠释人生得一知

白癜风应多吃什么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250096.html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赠汪伦》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南北朝.陆凯《赠范晔》

友谊是精神的融合,心灵的联姻,道德的纽结。友情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生活的必需品。

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和宋诗“开山鼻祖”梅尧臣是一对诗坛知己,他们的深情厚谊成为一段佳话。

欧阳修(年-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梅尧臣(年-年),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官员、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南宋刘克庄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梅尧臣是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是宋诗“开山祖师”。

孟子说,“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欧阳修与梅尧臣这一对诗坛巨匠,他们是如何从相识,相知,成为一生挚友的呢?下面我们就到这些诗词里,去探寻这一对诗坛巨匠,从相识相知到莫逆的人生之旅吧!

相识

北宋天圣九年(年),24岁的欧阳修高中进士,同年,他顶着“新科进士”的光环,到河南洛阳担任西京留守推官,负责洛阳的司法。这年三月,欧阳修前往洛阳任西京留守推官,没想到一来到洛阳,原本打算去拜见上级的欧阳修,在伊水河边听到前方的翠竹园传来徐徐的吟诗声,热爱诗文的他前往探究,吟诗的人正是梅尧臣,就这样欧阳修遇见了自己一生的知己——梅尧臣。

欧阳修一见梅尧臣,他首先就被他的外表震惊住了。后来他写了一首诗来回忆这个初次见面的情形,

《七交七首·梅主簿》节选

欧阳修

......

圣俞翘楚才,乃是东南秀。

玉山高岑岑,映我觉形陋。

......

圣俞就是梅尧臣,欧阳修在伊水河边的翠竹园见到梅尧臣,个子高高的,身材又好,一表人才很潇洒。跟他一对比,就觉得自己这个外表就太丑陋了。梅尧臣过人的才华和俊秀的长相,使得欧阳修自渐形秽,欧阳修不禁自卑了起来。

相知

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诗词。所以,欧阳修的不自信也只是一时的,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本来今天欧阳修是要去拜谒地方长官的,但聊着聊着就忘了自己今天出门的目的,和梅尧臣相约一起去游览了香山。欧阳修后来写了一首诗来回忆这次游玩——

《书怀感事寄梅圣》(节选)

欧阳修

三月入洛阳,春深花未残。

龙门翠郁郁,伊水清潺潺。

逢君伊水畔,一见已开颜。

不暇谒大尹,相携步香山。

自兹惬所适,便若投山猿。

......

诗中说,欧阳修三月来到洛阳,那时候正是春深时节,花儿还没有凋残。那真是龙门青翠,郁郁葱葱,伊水清澈,流水潺潺。

就在伊水河畔与梅尧臣相逢,刚一见到梅尧臣时,欧阳修就已经欣喜得露出了欢快的笑脸。他们来不及休息就一同前去拜谒了府尹钱惟演,手牵着手一起漫步在香山。自从那时起,欧阳修就感到十分惬意,就像是笼子里的山猿被放归山林。

游了香山,两人还意犹未尽,在梅尧臣的邀请下,欧阳修到梅尧臣家中饮酒作诗,欢乐至极。

知心

当时欧阳修和梅尧臣都是西京留守钱惟演的属官,这位长官十分爱惜人才,闲暇的时候经常举行宴饮郊游,所以他们有很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赋诗的机会,在洛阳度过了一段自在的时光。年,欧阳修与梅尧臣再次携手在洛阳交游,以诗唱和,写下了这首《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紫陌是洛阳的道路。因为,洛阳曾是东周、东汉的都城,据说当时曾用紫色土铺路,所以得名。

诗中说,欧阳修与梅尧臣在洛阳城东旧地同游,端起酒杯向东方祈祷,请东风再留些时日不要一去匆匆。洛阳城东垂柳婆娑的郊野小道,就是去年携手同游的地方,他们游遍了姹紫嫣红的花丛。

欢聚和离散都是这样匆促,这对好友心中的遗恨却无尽无穷。两人无限感慨,今年的花红胜过去年,明年的花儿将更美好,可惜不知那时将和谁相从?

因为欧阳修在洛阳的任期是3年,任满后就要离开洛阳了,这对好友将各奔东西,欧阳修想到明年朋友聚散难卜,不知将与谁一起重来洛城游芳,不禁感叹人生聚散无常。

莫逆之交

年,欧阳修任满回到了京城汴梁,而梅尧臣当了建德县的知县,两人见面的机会少了很多。

但是,两人的深厚情谊依旧如故。无论远与近,无论得意或失意,欧阳修和梅尧臣始终互相鼓励,互相扶持,走过了长达三十年的友情岁月。

梅尧臣的《宛陵集》里,与欧阳修的寄和之作更是多达首。这些书信可以看出欧梅两人之间的笃厚真情友谊。

宋仁宗景祐三年,年,欧阳修时年三十岁。当时,宰相吕夷简在位日久,*事积弊甚多,又任人唯亲。为此,范仲淹多次上书,主张选贤任能,指斥吕夷简,因而得罪宋仁宗和吕夷简,被贬为饶州知府。当时朝臣纷纷论救,而身为左司谏的高若讷不但不救,反而在友人家诋毁范仲淹。欧阳修怒不可遏,便写了《与高司谏书》这封信痛斥高若讷。高若讷将这封信上奏仁宗,于是欧阳修被贬为夷陵令。

从汴京到夷陵,陆路里,水路里。因天气炎热,同行有老母寡妹幼儿,欧阳修便选择了走水路,经通济渠、淮河、运河到长江,逆江而上赴夷陵。这段路程,欧阳修一家足足走了5个月,十月二十一日方到夷陵。

欧阳修的好友们唯恐他因贬黜小城自暴自弃,来信劝解,梅尧臣寄诗范仲淹对其*治立场予以肯定,并作诗《闻欧阳永叔谪夷陵》对欧阳修表达问候。

闻欧阳永叔谪夷陵

梅尧臣

共在西都日,居常慷慨言。

今婴明主怒,直雪谏臣冤。

谪向蛮荆去,行当雾雨繁。

黄牛三峡近,切莫听愁猿。

诗中的“黄牛三峡近,切莫听愁猿”更是表明了梅尧臣对欧阳修深深的牵挂与同情。

至和元年(公元年),欧阳修奉诏返京,结束长年的贬谪生涯。此后,欧阳修的仕途一路顺风顺水,成为仁宗的宠臣,更是因为自身的学识人品,很快就名满天下。而梅尧臣,依然是官场失意,日子清贫。但欧阳修从未看淡他们之间的情谊。梅尧臣曾多次参加省试未中,欧阳修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宽慰梅尧臣,欧阳修做过《赠梅圣俞》一诗,

赠梅圣俞

梅尧臣

黄鹄刷金衣,自言能远飞。择侣异栖息,终年修羽仪。朝下玉池饮,暮宿霜桐枝。徘徊且垂翼,会有秋风时。

其中的“徘徊且垂翼,会有秋风时”就是体现对梅尧臣的学识以及人品的认可,并坚信机会总会垂青于他。

为帮助好友摆脱困境,欧阳修推荐他做国子监直讲(最高学府讲师),梅尧臣得以留在京城。在平时的生活中,欧阳修也照顾着好友,夏日送冰,冬日赠绢,关怀备至。

嘉祐五年(年),梅尧臣接受了新的官职。未曾想,才短短几天后,就接到了挚友染病离世的噩耗。震惊之余,是难掩的悲痛。欧阳修大为悲痛,写下了一首长长的《哭圣俞》这首诗歌,

哭圣俞

欧阳修

“昔逢诗老伊水头,青衫白马渡伊流。

滩声八节响石楼,坐中辞气凌清秋。

、、、、

命也难知理莫求,名声赫赫掩诸幽。

翩然素归一舟,送子有泪流如沟。”

、、、、

记忆里那青衫白马的年轻诗人,已驾鹤西去了。从伊水相逢到如今的阴阳相隔,一共过了二十九年。欧阳修想起和梅尧臣友情之路的点点滴滴,痛心入骨,他竭尽全力来照顾梅尧臣的家人,在梅尧臣物故后,欧阳修还亲自为他撰写了墓志铭,并且上奏朝廷给予厚恤,梅尧臣的父亲梅让、叔父梅询和妻子谢氏去世后,也都是欧阳修撰写的墓志铭。欧阳修还将老友的诸多文稿整理成卷,编定诗集《宛陵集》,并作有诗集序和后跋,使其作品得以流传。欧阳修对梅尧臣的友情,死而不已,令人感慨。

从欧阳修与梅尧臣二人现存的文集来看,欧阳修的《文忠集》中,写给梅尧臣的诗有67首,祭吊诗2首、书信46通、送行文1篇、祭文1篇、像赞1篇。这些诗词就是他们深厚友谊的最好见证。

写在后面

鲁迅先生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意思是说:人的一生如果能够得到一个知己就如亲同手足兄弟,今生今世都应当像一母所生的同胞那样对他。欧阳修和梅尧臣就是这种兄弟般的知己。

这一对诗坛巨匠,从相识,相知,到莫逆,情比金坚,他们用一生的友谊,诠释了“永远”的真情。也诠释了何谓:人生得一知己,当以同怀视之。他们的深厚情谊今天依旧深深感动着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igenwangguanwang.net/afhhy/5849.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