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心之窗云南书画名家联展十滇

趣真不涉俗,心静自得天。怡心阁里无烦事,心注刊号得延年!

画家简介

担当(一)担当,原姓唐,名泰,字大来,法名普荷,又名通荷,担当则是他的号。明万历二十一年癸巳岁三月十二日,出生于云南省晋宁县晋城上东街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由于受其曾祖、祖父和父亲的影响,自幼便长于写诗,年轻时拜访名师,书法和绘画大有长进,风格独树一帜,在当时文坛上被誉为诗书画三绝的滇中 人。和李诂一样,是一一位才艺过人的全能画家!

担当的山水画追求简笔淡墨、舍貌取神的意境美,作品风骨清寒、意趣萧疏。作为简笔山水的领*人物,在中国画坛上独树一帜。

“老衲笔尖无墨水,要从白处想空蒙。”——担当

画家生平

担当的先籍乃浙江淳安县。明朝初年,其先祖唐循仲从戎于云南,遂落籍于晋宁。由于家学渊源,在五岁时,他便接受祖父的启蒙教育。背诗颂赋,未尝稍暇。唐泰十岁时的诗赋文章已表现出迥异于常人的文采。唐泰14岁北上应试,遍游江南山水、广交四方豪杰。这期间,他还结交了两位佛门中人,即苍雪法师和湛然禅师。后者成为他最初参禅的导师。38岁时,唐泰由云南再至浙江会稽,参湛然云门禅师于显圣寺,受戒律,法名普荷。此为担当皈依佛教之始,但因有老母在堂,且无兄弟,因此并未剃发,但过着以诗书画自遣的悠闲生活。崇祯九年(年),母亲郭宜人去世,断去了他的尘念。恰逢此时中原变乱迭起,时局动荡,他便于崇祯十五年(年)弃家至鸡足山为僧,从此青灯古佛,息机养静。

康熙12年(年)10月19日去逝,享寿81岁。

鸡足山在担当以前并非名山,担当以后,山以人名。几乎所有到过鸡足山的人都知道,这里曾经孕育过一代诗书画兼精的义僧,他的名字伴随着青山白云永垂后世。

简笔画所遇到难题是所表现事物已经简约到最少程度,担当开创了一种独特的构图法,就是造险的构图法,制造不平衡,造成摇摇欲坠,歪歪倒倒的局面。这种奇险的局面,而最精彩之处,在于破险,重新找回平衡。只有艺术的高手才敢于造险,也才有能力破险,巧妙地找到平衡,达到艺术的高超境界。

担当不仅是画家,更重要的还是高僧,佛学修行和他的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他的绘画有一个独特的名称——“禅画”。绘画中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远离尘世的宁静,一种心无忧愁的宁静,而体现这种宁静就在白纸上画上寥寥的几点墨痕。

在担当的绘画世界里,充满了抽象变形的意味。担当曾说:“若向丹青窥色相,老僧不在笔尖头。”表现具体的色相(形象)并不他们追求的丹青(绘画)的目的。

担当在题画文中说:“若有一笔是画,也非画;若无一笔是画,亦非画。”如果齐白石对画理解还仅限于“似与不似之间”,担当对画理解已经进入“是画非画之间”境界。

担当的山水画已经没有山水最重要的皴法,他已经不屑刻画山石的立体感、质感以及细节描写,只有几条表示山石的外形的线,和表示明暗的几个苔点,笔墨简略到最少的程度中国山水画中极为罕见的怪异。

禅画的意味必须具有“冷逸”。担当在“禅画”中所体现出冷逸是高僧才能参悟到的佛家境界, 不是世俗人们所能真正领悟到的。担当绘画题材多为深山古刹、空山寒峰、荒郊野渡、疏林寒色一类,会感到冷峻荒寒、冷逸之气油然而生。

既然禅意追求的是一种宁静,由静到冷,由冷到寒,或者说禅意的内在是极度宁静,而外在表现就是一种冷逸,读担当和八大的画和诗,都能体会到这种冷逸。

担当题画的标题有:“趣冷人闲”、“千峰寒色”、“古雪古僧”等,在他的诗中“冷”和“寒”也频频出现,这都和“禅画”有关。

担当在他的书画中经常提到“禅画”,曾说:“画中无禅,唯画通禅;将谓将谓,不然不然。”在题画诗中曾说:“天趣若随吾笔转,画禅无墨教谁参!”

担当的简笔山水在中国画中是相当突兀的,在他之前没有简笔山水的概念,他之后主流画坛也没有简笔山水一席之地,可以说是 ,后无来者。基本上没有形成画派,把知名不知名的画家统统算在一起,画简笔山水的画家也就不过三五人,根本不足为派。

追溯担当简笔山水的渊源,首先他是董其昌的学生,董其昌的书法,绘画、理论对担当有着巨大影响。他的简笔山水就是继承和发展了南宗的泼墨画派。正是这种难解的渊源,中国画坛上就逐渐形成一个特殊的画派“禅画”。担当、八大山是高僧,也正是这种禅画代表人物。

中国的绘画的发展也就形成一个明显的轨迹:宫廷画(包括院体画)——文人画——禅画。担当的简笔山水正是这个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山水画中最为重要的是皴法,在担当的简笔山水中已经简化到没有皴法的程度。中国山水走过了由勾勒发展到皴法,皴法到院体画时发展到最复杂最缜密的高度,到元四家又逐渐走向简约,担当的简笔山水发展到没有皴法程度。这也是山水画发展中最为大胆的创新和突破。

中国绘画的发展是从重彩——淡彩——水墨。从院体画最复杂最稹密的画法逐渐走向简约化的画法,从构图到内容也是复杂的全景式逐渐走向简约的小景式或折枝式,画家也从宫廷画师变成士大夫、文人、僧人了,总之是发展的方向从繁到简,基本沿着工笔画——小写意——大写意方向发展。担当简笔山水虽然和八大同时出现,也取得相同的成就。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担当的简笔山水没有被主流的中原画界所认识,自然对画坛的影响也就微乎其微。担当由于空间阻隔,他的艺术成就和他的艺术地位极不相称,他只是闻名于一地区的名家,而没有成为闻名全国的大家,但他对山水画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担当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书画家。他在一首题为《寄达朱谢娱》的诗里写道:“一弹夸我诗,诗非大雅皆芜词;再弹夸我书,书无古趣皆墨猪;三弹夸我画,画为壁芥不可挂。既误茫无考,何以三绝诬我好。一绝可为稀世宝,谬云有三岂草草。”虽然只是作者自谦,但确乎反映出担当诗书画皆精的事实。在担当的“三绝”中,画当居首,书法其次,诗歌则再次。一生所画以山水为主,人物极为少见,花鸟画至今尚未见传世作品。书法也和他的画一样一直受到广泛的推崇,还未完全走出别人的影子,所以自然也就比绘画略逊一筹了。《草书大痴画诀手卷》

山水之法,在乎随机应变。先记皴法,不杂布置,远近相映,大概与写字一般,以熟为妙。纸上难画,绢上矾了好着笔,好用颜色,易入眼,先命题目,此为之上品。古人作画,胸次宽阔,布景自然合古今之趣,画法尽矣。皮带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分外有发生之意。登楼望空阔处气韵,看云采即是山头景物,李成、郭熙皆用此法。郭熙画石如云,古人云:天开图画者是也。大痴画诀唐泰书

《草书扇面》

过了溪桥远市城,千峰一室足生平。乱云杂雾都消尽,惟有紫香入脑清。

《古雪古僧横幅》

《草书诗册》之三

独醒常可造物瞋,画山无价且安贫。入林一杖寻僧去,谁不抬肩莫论人。

《草书诗册》之一云南省昆明文化馆藏

窗外红飘春去迟,山家养拙已多时。满空飞絮随风卷,一角残山肯让谁?

《草书诗册》之三云南省昆明文化馆藏

好游忘却在天涯,老我萍踪路不差。一段栈云长不了,颠驴将到故人家。

《草书诗册》之四云南省昆明文化馆藏

—亭小结何嶙岣,白玉烟飞绝点尘。恰似雁山软瀑布,看不足者是何人?

佛容为弟子疏散乐天真

七言诗轴

隔水寻梅路不通,出门留话与山童。若逢剥啄来相访,莫指全身在雪中。

诗歌得意之作

(一)纸上有山孤又孤,俨似小巫非大巫。昨夜天风忽吹堕,失却一峦是此无。(二)志在丰草与长林,自分沉沦岁月深。多少浮云裁割尽,青山独不许人侵。(三)小庄虽小喜隔城,梅花一树犹关情。等闲春色饶各据,独有冰霜人不争。(四)欲访幽人迹已迷,过桥只有鸟空啼。来时犹记回头路,黄叶林边落日西。(五)画栋珠帘莫可拟,长松怪石在于此。老僧一扫尽成灰,笔下何曾有山水。(六)不看花开只看云,小闲多在水边分。如今此意无人识,纸上拈来赠与君。(七)自叨天放一闲人,拄杖芒鞋也趁贫。若问我曾干主眷,速章不乞买山银。(八)垂柳千株是谁栽,半边门在水边开。不须笑此楼太少,容个散人促膝来。(九)万壑千丘且固穷,闷来时遣借书童。官家邺架久废缺,乞得一篇河上公。(十)笑我生平劳此肘,身枯此肘我何有。徒留榜样在 ,若个焉能传不朽。

楹联

担当的成就除诗书画三绝以外,他所撰的楹联,堪称明末清初联坛一绝,无愧为孙髯翁之前云南联坛巨将的称号。

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他在鸡山出家时的一些联作。一副是:

托钵归来,不为钟鸣鼓响;

结斋便去,也知盐尽炭无。

此联原悬于鸡山大觉寺的厨房,民国初年,由李根源先生摹下原联字样,刻挂在昆明筇竹寺内。由于原联已毁,这副摹刻作品便显得格外珍贵。

此外,担当还在鸡山撰写了:

行不到头,只为鸡原有足;

笑难开口,也知木本无情。

世情涤尽山常瘦,

佛性空时火亦寒,

疗饥熟煮埋头芋,

寄梦寒栖入骨山。

等充满佛学哲理的妙对,将他在鸡山为僧的饥寒交迫艰苦生活描绘得淋漓尽致。

除鸡山而外,担当云游居住时间较长的莫过于故乡鹤庆龙华十八寺了,他在那里也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对联,如

一粒米,自檀佛口中分出;

半瓯水,从行人肩上担来。

僧舍有尘风自扫;

禅门无锁月常关。

牙根烂嚼真弥勒;

腹里横吞老释迦。

捞月有时空自笑;

观心无处共谁详。

草木尽投狮子吼。

山河全护法王身。

一联为担当云游驻锡于龙华山栖云庵的神品。联中的“狮子吼”和“法王”皆为如来法号。相传有一次栖云庵大殿失火,大殿被焚,檐柱烧去四份之一,独佛像和联仍安然无恙,从此,人们便把此联作为佛家的谶语。

在担当笔下,七言短联简直被他写活了,可以说是到了炉火纯青,白玉无瑕的地步。如他的巍山垅圩图云壑寺联:

门前只许堆黄叶;

屋上何妨滚白波。

写出了寺庙的清静和荒凉,门前黄叶堆积,屋上白云滚滚,画面上仅只有黄白两种颜色,多么令人泠然凄然!又如剑川宝岩居联:

问寒梅较谁先老;

唤青山结个同参。

以及他在洱源县桂云庵所题联:

撕一片白云补衲;

留半轮明月读经。

白云可“撕”,明月可“留”,而且各有妙用,一是用来“补衲”,一是用来“读经”,联语出神入化,堪称千古佳作。

还有通海海潮寺联:

一粒米中藏世界;

半边锅里煮乾坤。

此联充满了唯物辩证法和佛道两家的哲理,从普普通通的“一粒米中”蕴藏着世界的兴衰、动乱和升平;在已打破的“半边锅里”也可以“煮”乾坤,这种小中见大,见微而知著的哲理,仅仅只用了十四个字就阐明了个中玄机,真是“巨笔信如椽”啊!

不仅如此,担当还在他的故乡晋宁盘龙寺中突发奇想,创作了:

谁把藕丝牵大象?

我将铁棒打苍蝇。

这样内容奇特、含义深长的千古佳作。如联系当时社会实际,藕丝牵大象,比喻小材大用;铁棒打苍蝇,比喻大材小用。不合理的现象,发展到如此荒谬的程度,使人思之愤然。然而从做事的方法和态度来看,如果把握了事物的关键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用藕丝也能牵走大象了;做事应当集中精力,认真对待,“用铁棒打苍蝇”,正取义于“全力以赴这一点。”

注:撰写本文时参阅了有关网络资料,在此鸣谢!错误之处敬请专家批评指正!

编辑/怡心个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igenwangguanwang.net/afhzz/2867.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