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旅情
刘渝庆
疏柳吐黄时节,又来到了太湖。驱车行驶在长长的湖滨路上,见夹路一株株垂柳,临风细细地柔媚着,轻轻袅袅的,婉约了太湖一带人家。车子穿行在梳风掠水的柳帘间,感到一种自然而古典的意境。心里不由得轻轻说两声:哦,这就是无锡,这就是太湖。
到无锡看太湖,已不下十次。早年与密友黄君同处一室,黄君的妹妹在无锡工作。看到黄君在鼋头渚与湖山的合影,唤起青春的我对太湖的爱思和神往。后来终于随黄君去了一趟无锡,圆了太湖的烟波梦。此行带回几张黑白照片,收藏至今,时时可寻青春的影幻。回想与太湖的初会,记忆总是很新鲜的。
看望太湖印象最深的一次,当在年8月18日。那一回学校假期组织旅游,集体投宿在墙外青山隐现的无锡五中。中午,一阵特大的雷暴雨淹了大半个学校,狂草疾书的茫茫烟雨给我们的无锡之旅蒙上了深重的阴云。谁知骤雨初歇,晴光乍开,发车向鼋头渚去时,只见青山朗润,平湖浩亮,盈盈水满的太湖于秀美中透出一派丰韵。近处,临水的柳丝蘸写澄碧;不远处,晾着的渔网过滤水边嫩晴;远天,没有纤尘,一片水晶般的诗思,缥缈的三山瘦损成一抹似断又连的写意。笼碧的长春堤半没在新涨的湖水中,游人跣足涉水,踏破天光,仿佛要一直走向空明的湖心。哦,雨后太湖,满满地包孕了吴越;而透明的诗心,又满满地包孕了太湖。诗心与太湖妙合,在湖光山色中分娩了我的一首小诗《灵雨,大湖之夏》。
而今这一次来无锡,也是学校组织的旅游,随行的还有旅游服务班的学生。一些去过鼋头渚的教工,分道扬镳上大街去了。而我,还是选择了鼋头渚,选择了太湖。这不仅因为要带着学生进行旅游地理的教学实习,还因为太湖之旅早已成为我的心灵之约。在我,到无锡而不去鼋头渚,实在是对太湖的辜负,自然会成为一种抱憾。
挟带着青春的笑语,走进“太湖佳绝处”。湖山依旧,亭台依旧,婀娜婆娑的太湖柳依旧。然而,拐过石径一角时,我的眼前突然一亮,我的心也随之一颤。这是一块不太惹眼的大石,一座诗碑。此石并非想象中瘦削的太湖石,而是一种质地泛黄的类似花岗岩的石头。石块高约一米多,大体见方,看上去很厚重,向北迎面镌着“无锡旅情”四个大字,向南背面镌刻着一个叫中山大三郎的日本人写的诗句。
哦,想起来了,几年前来鼋头渚时,我就发现了这块诗碑。那时,对诗作者全然不知,不过,会晤一颗陌生的诗心,觉得他的这首诗写得很空灵洒脱,于微漠的悲绪中似乎带着一种爱心的呼唤。其时,正有山口百惠的几个同胞在园中流连,一位胸前佩戴着“实习导游”牌子的佳丽领着他们扶风拂柳而过。这是我 见过的一座诗碑,虽然当时并未发现它太多的涵义。
以后,读到一篇与此相关的文章,这座诗碑便成了我心中的一块灵石。据说,很早就有“小上海”和“太湖明珠”之称的无锡,原先在海外的知名度并不高。年,国家旅游局组团参加在日本的万国博览会,提起“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观众十分熟悉,但就是不知道与苏州相毗邻的无锡。为此,无锡旅游部门于年特邀日本 词曲作家中山大三郎来无锡观光创作。蠡园和鼋头渚的晴红烟绿、梅园的暗香疏影、锡惠二山的小园寄畅和瞎子阿炳折服了小泽征尔的映月名泉、蹄形的太湖里长着的范蠡和西施邈远的传说……营养和灵化了中山大三郎的诗心。他从无锡回到东京,苦苦构思一个月,终于创作了《无锡旅情》这首歌。歌词描写一个男青年因和妻子闹矛盾而出国旅游,浩瀚的太湖使他心胸开阔,积郁顿消。他穿越广漠时空呼唤东瀛那边的恋人,决心归去与她和好如初。歌曲如泣如诉,婉约动人,奇妙地净化和优化人的灵*。
歌曲发表后,日本ABC音乐出版公司和无锡旅游局合作,推广这首歌的活动搞了三年。年7月2日,在东京《读卖新闻》《读卖新闻晚报》《歌迷月刊》等传媒上都登了消息和照片。从年8月至年4月,日本东京六大电视台每天在黄金时间播放《无锡旅情》。年9月21日,日本ABC音乐出版公司将这首歌制作成唱片、磁带正式发行,创造了首日发行一万张的 纪录。该歌上了日本名歌榜,并荣获“红白歌赛”(类似我国的春节晚会)大赛金奖。年6月,在日本东京全日空饭店,举行了盛大的歌曲发表三周年成功纪念演出。三年推广,使这首歌在日本家喻户晓,唱片发行总量达多万张。中山大三郎说:“《无锡旅情》这首歌在日本流行七年不衰,这是从未见过的盛事。七年前,无锡市在日本鲜为人知,但从这首歌发表到流行,使无锡一举成名。”调查资料显示,日本国民中通过歌曲知道无锡这个城市的占76%,想到无锡旅游的占43%。事实上,自年到年(不含年),来无锡的日本游客每年均以两位数递增,外汇收入5年翻了一番。
钟声诗韵曾使苏州名闻遐迩,明月诗情曾使扬州熠熠生辉,一曲《无锡旅情》使无锡名满东瀛。这无疑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美谈佳话,也是世界文化交流史上不可多见的成功之举。伫立在诗碑前,我颇有感慨地想到“诗是什么”的命题。笔者出过两本诗集《秋的客栈》和《采石月》,三十多年的心血不抵一斤植物油的价格。不过,《无锡旅情》多少恢复了笔者对诗歌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的认识。伫立在诗碑前,我还想起昔年一位姑苏的诗友。“一汪清漪已归池,另有心思暗随流。”她带着太多的感情重负,曾想去无锡太湖边举身赴清波。在天长地久的祝愿中,我希望她有机会再去鼋头渚,一睹中山大三郎无价的诗心,并重新解读太湖,步入湖天之间 最美的化境。
哦,难忘的无锡之旅,悠悠的太湖之情,人生风景线上的一分美丽,一种永远!
年4月1日无锡,载年5月《花丛》杂志 期,收入散文集《听月》
作者简介刘渝庆,江苏泰州人,年生于重庆。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州市诗人协会名誉主席,《江海诗人》诗刊特约编审。涉笔诗赋、散文和文学评论等。散发作品逾千篇(首),出版诗集《秋的客栈》《采石月》《绿岛歌*》《山盟水约》《流香的背篓》《诗的蹦极》和散文集《听月》《文心剪秀》《带彩纹的心》《青藜》,主编、执编、参编书刊多部。
欢迎点击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