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阅读如何抓住文章的中心主旨

北京最佳皮肤科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210403/8811212.html

如何抓住文章的中心主旨

学习目标

1.巩固上节课所学习的阅读专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初步学习阅读专题:把握文章中心

解题方法

1.回顾概括文章或段落主要内容的方法:借助标题法、寻找关键句法、串联法、并段法。

2.文段复习训练:

歪头崮八十五勇士

王贞勤

年,日*集结重兵在山东沂蒙山区加紧推行“蚕食”计划,实行罪恶的“三光”*策。八路*没有被敌人的嚣张气焰所吓倒,坚持进行敌后抗战。

2月25日夜10时许,八路*鲁中*区二团一营二连指战员在副营长徐福的带领下,悄悄在沂水县北部的桃树万村扎营休整。该营营长王子固则带领三连在另外一个地方活动。

“徐营长,有情况……”侦察员突然跑过来向徐福报告,“东……东面,发现了很多日*……”原来,日*白天侦察到有八路*小股部队在沂水北活动,就连夜调集了人马,兵分数路包抄过来。

徐福命令部队马上向沂水河方向转移,于半夜时分到达沂水河畔。徐福同二连连长齐之顺碰头后,决定马上上山。他们刚爬到半山腰一个叫桃花坪的小山村时,就发现日*的马队已经到了山下。不一会儿,山下升起了几发信号弹。

忽然,左侧的山沟中冒出来黑压压的一大群人,二连刚要准备战斗,发现是营长王子固带领的三连和附近的几百名老百姓。这时,日*的大炮和机枪开火了,大批日伪*在火力掩护下冲了上来。

“两个连不能一块往外冲,这样两个连和几百名群众都会有危险,必须留下一个连断后,掩护另一个连带领群众转移!”营长王子固说道。他和副营长徐福短暂商议了一下,迅速作出决定:两名营领导带领战斗力较强的二连83名指战员“断后”,掩护三连和老百姓向南突围转移。

王子固见三连和老百姓走远了,立刻命令二连朝敌*开火,把敌人牢牢地吸引在周边。天亮时,他们同敌人几经周旋,沿张耿村的西山撤到了歪头崮。此时,三连和百姓已安全脱险。

请简要概括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3.阅读专题讲解:如何把握文章中心主旨

(1)常见题型:

A.请简要分析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B.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样的感想/启示?

(2)通常会考察的文章类型及相关答题技巧:

关于中心主旨类的题型,我们通常有两个步骤:

A.先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B.在概括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文章中心思想,提炼文章中心时,注意把握文章中出现的抒情句或是议论句。

如果问题直接问的是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具体的答题模板如下:

写人:本文记叙了……,表现(赞扬)了……品质(精神)。

写事:本文记叙了……(事),说明了……(道理)。

写景:文章描述了…的景色,抒发了……(思想感情)。

写物:本文通过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的...感情。(一般为喜爱之情)

注意:关于写景或写物的文章,也许会涉及到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或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此时再讨论这篇文章的中心时,往往并不是简单的喜爱之情,更多的要写景或物的品格以及给予作者的人生启迪。

如果第二类题型,问及启示或感想时,我们首先同样应该先概括,但是在答题时会略有不同,不是写表现了....或表达了....,答题模板此时应该是:

这篇文章写了....内容,让我感受到了......./给我带来的启示是......

注意:如果这类题型中出现了“请结合生活实际”这几个字,则我们答题不但要答出中心思想,同时还需要写一个简单的例子,最后再总结。换句话说,如果是此类题型,答题需依照总分总的模式答题,

例文: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鲨鱼快速靠近船尾,在袭击大鱼的时候,老人见它张开大嘴,眼睛怪怪的,牙齿咔嚓一声插进鱼尾上方的鱼肉。鲨鱼的头钻出水面,背也露了出来,老人听见鲨鱼撕开大鱼皮肉的声音,他把鱼叉猛地往下刺向鲨鱼头部,插进两眼之间那条线与从鼻子笔直往后的那条线的交点上。其实那些线是不存在的。只有厚重尖利的蓝色脑袋,巨大的眼睛,咔嚓作响、吞噬一切的攻击性的嘴巴。不过那是鱼脑所在,老人刺中了这个地方。他用血汁模糊的双手使出全身力气,把鱼叉结结实实地刺了进去。他刺的时候不抱希望,却带着决心和十足的恶意。

鲨鱼翻过身来,老人看见它的眼睛已没有了生气。随后鲨鱼又翻了个身,身上裹了两圈绳索。老人知道鲨鱼已经死了,但它不愿接受死亡。接着,鲨鱼肚皮朝天,甩动着尾巴,咯咯地咬着嘴巴,像一艘快艇似的破浪前进。尾巴击水的地方泛起了白色的水花,绳索绷紧了,颤抖着,最后断掉了。这时,鲨鱼四分之三的身体完全露出水面,在那儿静静地躺了一会儿,老人瞧着它。随后,鲨鱼慢慢地下沉了。

“它叼走了近四十磅肉。”老人大声说。还带走了我的鱼叉和全部的绳索,他想。现在我的大鱼又在淌血了,而且还会有其他鲨鱼来袭的。

大鱼被咬得不成样子,他不想再去看它了。鱼受到袭击时,仿佛他自己受到了袭击。

不过,攻击我那条鱼的鲨鱼被我给宰了,他想。我见到过的登土鲨就数它最大。上帝知道,我是见过大鲨鱼的。

好景不长,他想。我现在真希望这是一场梦,希望我根本没有钓到过这条鱼,希望独个儿在床上躺在报纸上。

“但是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不过我还是很难过,我竟宰了这条鱼,他想。

(选自《老人与海》,有改动)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模糊——()希望——()恶意——()

2.下列句子是比喻句的是()

A.鱼受到袭击时,仿佛他自己受到了袭击。

B.现在真希望这是一场梦,希望我根本没有钓到过这条鱼。

C.鲨鱼肚皮朝天,甩动着尾巴,咯咯地咬着嘴巴,像一艘快艇似的破浪前进。

3.老人是怎样杀死大鲨鱼的?

4.请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步骤一:分析文章类型,并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步骤二:找找本文中的抒情句或议论句:

步骤三:总结融合,整理答案:

天上的那件事

①对老北京来说,有两缕声音最让人*牵梦萦:鸽哨与空竹。

②安静的年代,无论串胡同,还是伫立庭院,只要稍留神,耳朵里就会飘入它们。二者的音色又近乎姊妹:嗡嗡嘤嘤,如梦如幻,清越绵长……不同的是,一个在高处疾掠,一个于低空回荡。尤其鸽哨,乃皇城根最大牌的嗓子。鸽哨声声的年代,几乎每条胡同上空都有两三盘鸽子在飞,悦耳的哨声,时宏时细,忽远忽近,亦低亦昂,倏疾倏徐,它是北京的情趣,不知多少次把人的目光引向遥空……

③应该说,正是鸽和哨,排遣了天空的寂寞。

④如今没有了鸽哨,没有了这动静,京城的空气便仿佛睡着了,丢了*儿……北京的鸽哨难觅了,大家很少再集体仰望什么。天上的那件事——那件最美妙的事,那些溜冰似的、滑着弧线的翅膀,那群雨点般的精灵,不见了。天寂寞了,云枯瘦了。即使晴空,因没有了翅膀和音符,也像白痴。

⑤奥运前夕,北京广播电台灌了一张CD《听,北京的声音,秒》。雕刻市井之声,描画古都音容,这是个很童话的创意。据说最费周折的是录鸽哨。起初难觅养鸽人,他们仿佛蒸发了,不知被高楼大厦撵到了何处。总算找到了一户,但环境太嘈杂,车水马龙,根本没法录。末了,幸运地遇上了酷爱驯鸽并擅长配哨的郑氏兄弟,可谁知又遇上了大麻烦:附近住着位高官,嫌闹腾,不让鸽子带哨上天……

⑥我最早对鸽哨的印象来自电影,尤其在以北京、西安为背景的片子中,它几乎是故事开场的第一声,又总和钟鼓楼、四合院配一起。想必在导演看来,鸽哨亦是生活空间的必需元素吧。可令人遗憾的是,后来我才知道,影视里的鸽哨,其实是音效合成的,或者是口技。?⑦视畜鸽听哨为至爱的王世襄①老人曾言一笑话,说他看央视某节目片头:“升国旗,多么庄严,接着是壮丽山河、长城。随后从老远飞过来鸽子,等近了一看,啊,怎么是那种叫‘落地王’的西洋肉鸽啊!”

⑧老人钟爱的是中华观赏鸽。原来,担负鸽阵和佩哨任务的并非普通鸽子,而是观赏鸽。然而如今广场鸽、庆典鸽和媒体画面中的鸽子,多是无飞翔天赋的肉鸽,在养鸽人眼里,属“盘”不起来的阿斗,只能滥竽充数、鱼目混珠。

⑨年已九旬的世襄先生寄望北京奥运会上腾空而起的是中华观赏鸽,他亲书《关于奥运会放飞观赏鸽的献议》正式呈交奥组委。谁都明白,老人想借奥运东风,托一把摇摇欲坠的鸽文化。然而,奥运开幕那夜,老人未能如愿——该放鸽了,“鸟巢”里升起的竟然不是翅膀,而是少女的纤纤玉手和声光烟幕……那晚,我为老人黯然神伤。

⑩在京这些年,我只在东城和高碑店几片拆剩的平房区邂逅过鸽阵。不过,大概一两盘的样子,飞得吃力,有些恍惚,很难配得上“翱翔”一词。这也怪不得它们,到处高楼大厦,犹如在石林中穿梭,怎敢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其实,我不希望它们飞得更高、更远。背景的楼如雨后春笋,起得太快、太突兀,在空中找稳定的地标是件难事,鸽子会迷路的。

翅膀在流浪,有翅膀的人被放逐。

如今,谁是天空的主人?尘埃、噪音、尾气、高楼、机翼?

城市的飞鸟时代,真的落幕了?

除了那件事,还有什么能让人突然驻足,对着天空久久着迷?还有什么能让我们从生活中停下,养成仰望的习惯?

没了那件事,我们会不会变成一群只顾低头觅食、左刨右挖,在地上找东西的动物?

什么时候,京城的天上能随处可见鸽哨编队呢?

(作者王开岭,原文有删改)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游子的平安符

娘的眼睛越来越糟糕了,经常把邻家的柱子认成我。

这是父亲在信中告诉我的。

突然意识到,已经有9年没有回老家了。这些年,在外求学、当兵提干、娶妻生子,家乡的概念早已被“家”代替。当《常回家看看》忽如一夜春风来,吹遍神州大地时,在妻和女儿的一再央求下,我们一家三口踏上了回家乡的路。娘拉着妻和女儿的手,轻轻摩挲(mósuō用手抚摩)着,浑浊的泪水模糊了双眼……

淘气的女儿不知从哪儿翻出一个红布包,像是找到了什么宝贝,举着给我们看。娘接过来,捧在手里,一层层剥开,对女儿说:“这些是你爸爸离家后写的信,我都给收好了,一共52封,一封也不差。”

这些年工作忙,也没顾上回来看看双亲,只是偶尔写封信捎上一片问候,没想到娘还一直珍藏着,我的心里顿时涌上一股愧疚。禁不住问:“娘,这些信你还留它干啥?”

娘不紧不慢地说:“老辈人说,出门在外的人捎回家的东西,用红布包好,才能保佑平安。我经常翻翻你寄回的这些信,心里就踏实……”望着满头白发目不识丁的母亲,看着那一封封都捆着小红线的信,我的眼睛湿润了。

出门在外的游子,就像放飞的风筝,飞得再高再远,那一端始终系在母亲的心头,维系着这份亲情的就是那长长的牵挂。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4分)

(1)目不识丁:

(2)不紧不慢:

2、理解填空。(10分)

(1)“神州”指中国,请你再写出中国的别称(至少两个) 。

(2)题目中的“平安符”是指 。

(3)第4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通过动作的描写,表现了。

(4)第5自然段中“愧疚”一词的近义词是,从中表达了“我的心情。

3、回答问题。

(1)有人认为娘用红布包信祈求儿子平安是迷信的举动,你是怎么认为的?说说理由。

(2)有人说我们长大赚到钱了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是孝顺他们了,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么去孝顺老人?

老榆树

校园里那棵高大挺拔的榆树,像一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天天站在操场上,用满怀希望的目光看着我们成长。

在万物复苏的春天,老榆树换上了翠绿的新装,充满了生机。接着丁香、杏花也开了,校园里成了花园。

炎热的夏天来临了,太阳像个火球,放射出强烈的光芒,老榆树用它茂盛浓密的枝叶,织成一把撑着的绿茸茸的大伞,为同学们遮阳,又像以为慈祥的老奶奶在守护她的儿孙们。

金色的季节来了,老榆树在秋风中哼着丰收的曲子,那满树的落叶,多像翩翩起舞的彩蝶,同学们都沉浸在春华秋实的想象中。

大雪纷飞,老榆树像巨人,傲然挺立在风雪中,西北风像一头猛狮向它扑来,老榆树用它顽强的意志,战胜暴风雪,多么像一位勇敢的战士!

有人赞美四季常青的松柏,可松柏没有老榆树那四季变换的风采;有人赞美婀娜多姿的垂柳,可垂柳没有老榆树那种战胜风雪的性格,我赞美老榆树,更赞美具有老榆树品格和高尚情操的人们,老榆树不正象征了那些默默无闻、辛勤工作的人们吗?

1.归纳老榆树一年四季的特点。

2.理解填空。

本文作者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借________的老榆树来赞美_____________的人们,这种表达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___。

牵手

女儿很小的时候,带她出门,总是伸一根食指让她紧紧牵住那时的女儿多小啊,脑袋刚刚齐到我的大腿,走路深一脚浅一脚趔趔趄趄,小小的胖手攥住我的食指,不要命地抓着,那真是甩也甩不脱,割也割不掉不知道那只小手哪来那么大的劲道,我的一根食指对她来说还是庞然大物呢!

  稍大的时候领她上街,牵手已经不够了,牵手之后还要用她的胳膊勾住我的小臂,结结实实的,一步不落,仿佛生怕稍不留意我就会从她的身旁逃之天天我觉得小臂被她勾拉得像要脱臼,甩动不灵也妨碍走路我会冷不防地用劲,从她胳膊里怀抱里抽出自己的手她“嗷”地一声扑上来,仍然是不屈不挠地抓住,而且比刚才更加用劲后来我就怕带她上街,或者喝令她去牵爸爸的手她牵爸爸的手也是一样全心全意,她爸爸让她牵着也会一脸陶醉和幸福

  女儿现在已经十三四岁了十三四岁的女儿人高马大,我们俩并排走路,我不穿高跟鞋比她矮一个头尖人高马大的女儿出门依旧牵着我的手,但不是攥住我一根食指了,是把我的食指中指无名小指捏成一排,而后囊括进她的掌心我说不行,你太大了,你看街上有没有这么大的女孩子还牵妈妈手的?她“嗯”一声说,我想牵我试图甩脱她,一次两次,三次四次,但她固执地不让我的手滑开她的手劲多大啊!我的指骨在她掌心里酥麻酥麻,只要她再加一把劲我就会叫唤出声可我内心也喜欢这种指骨酥麻的感觉

  我真不知道女儿牵我的手要牵到什么时候,今生今世我们的手还会不会分开我嘴里说着:不要,不要我心里默念着:牵吧,牵吧我的孩子!妈妈牵女儿的手天经地义;女儿牵妈妈的手地久天长女儿把她的手交到我手里,她就把她的一切都交给我了:在她满十八岁之前,她无忧无虑,因为忧虑有妈妈担着,荆棘由妈妈去砍,给她一把*药她会不眨眼地当糖吞下,领她走上悬崖她会一步不落紧紧跟着谁让我是妈妈呢?她的手不交给妈妈还能够交给谁呢?妈妈生来就是要牵着孩子走路的

  可是妈妈老了之后,你还能这样紧紧牵住妈妈的手吗,我的孩子?跟现在你把一切交给妈妈一样,那时候妈妈也该把一切都交给你了从前你交给妈妈的是花朵儿一样的身体,诗一般梦一样的年华;以后妈妈却要回赠你一段枯萎皱缩的躯干,一个琐碎不堪的灵*到那时候,你会牵我的这只手吗,我的孩子,我的女儿?

1.题目“牵手”有什么的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你的理解(4分)

2.文中有三次女儿牵着妈妈手的细节描写,请简要概括出来,并说说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3.试概括说说文章最后两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分)

  4.请写出文中与“我真不知道女儿牵我的手要牵到什么时候,今生今世我们的手还会不

  会分开”这句话相照应的一个句子(5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igenwangguanwang.net/afhzp/5719.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