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谜是谜语的一种,一般以诗为谜面,以题为谜底。如白居易的“乌鸢争食雀争窠,单一池边风雪多。尽日踏冰翘一足,不鸣不动意怎么”,谜底是“鹤”;苏轼的“纷纷青子落红盐,正味森森苦且严;待到微甘回齿颊,已输崖蜜十分甜”,谜底是“橄榄”;于谦的“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 ”,谜底是“石灰”。
这一些谜语诗,没有不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丰富的文化底蕴,让人赞叹不已。能够算是情景并茂,兴趣盎然,既是好诗词,也是好谜。此文就会让咱们借助贺知章的一首诗《咏柳》,来一块儿感受一下中国古典诗歌中谜语诗的艺术魅力。显而易见这一首谜语诗的谜底是广为人知了,就是题型中常说的“柳”。那麼贺知章这首诗的身后到底有什么深刻含义?它也是怎么不着一个“柳”字,却到处有柳的呢?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句“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写的是树,说这棵树就好像一个经过了梳洗打扮得亭亭玉立的佳人一般。假若单一看这一句,且不知道谜底的状况下,依然难以明白它写的就是垂柳的。因此必须融合次句“万条垂下绿丝绦”一起去看。树枝就好像万条轻轻地飘动的翠绿色丝带,这当然就会让人要想起垂柳。
那样咱们再回过头来再看 句中的“碧玉”,它和柳的颜色明显的是有关系的。且它和次句中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这儿有一个深刻含义就是,南朝萧绎的《采莲赋》中有“碧玉小家女”一句,也就是之后“小家碧玉”这一个成语的来源。因此贺知章诗里的碧玉,就很当然地将垂柳和亭亭玉立的佳人关联在一块,进而再想到到她翠绿色的丝织裙带。
此外,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产丝大国。丝绸素来是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而这也就是垂柳的风韵。因此寥寥数十字,丰富的文化底蕴,则是足够让人赞叹不已的。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则是诗人紧承“绿丝绦”接着想到而出,即这一些如丝的柳条一样细细的柳叶儿究竟是谁裁剪出來的呢?假如对应在佳人的丝织裙带上,那麼就是在赞扬裁缝技术的高超。
而贺知章这首诗是咏柳,表明它是赞扬了柳叶的巧夺天工。 一句“二月春风似剪刀”,即这全部都是春风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指裁剪出來的。拟人手法的应用,既精妙地回复了前边一句的设问,又惟妙惟肖地勾画出了春天的美好和自然界的工巧。与此同时它也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呈现出来,有着无尽的美感。
综观贺知章的这首诗,它的结构独具匠心,先是概括了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柳条, 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而这首诗身为一首谜语诗来说,还是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即使在不知道谜底的情况下,想必你也很容易猜到是柳。所以 ,王安石曾有一首谜语诗“户部一侍郎,恰似关云长。长任石榴红,辞官金菊风”,你能猜出谜底吗?
中国诗词短小而精悍,拥有这无穷无尽的力量。
古人写诗最注重讲究“练字”。“练字”即诗人运用简练、生动、含蓄、优美的字词进行锤炼与搭配,从而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精妙,将诗人的情感刻画得更加入木三分。
很多父母让孩子学古诗,就是觉得古典文化里有太多的营养,能锻炼孩子的理解力、想象力等等。
读诗词既可以无形中培养一个人的气质,同时也能增加一个人的学识和见识。
如今新教改的内容变动,也足以说明这一点。高考各科题目阅读量都比以前增加了5%~8%语文题目难度也在悄悄上升。特别是古诗词的分量,增加51%。
在这里向广大孩子、家长和热爱古诗词的朋友们推荐这套《中国诗词大会》,这套书可以对孩子进行古诗启蒙,高年级的孩子可以通过这本书对古诗的理解,来搞定语文题!
书中详细梳理了大赛选手的答题,更精心润色了评委点评,将节目中的知识浅显、系统地凝结在书中,供喜爱节目、喜爱诗词的读者翻阅、梳理。此外,书中还添加了与每场主题相关的画作和同主题诗词拓展,可见古人留下的瑰宝,节目中展现的只是万分之一呢!
大家若想加深诗词知识,或者享受徜徉在古诗词中的美好,或者在接下来的第七季中大展身手,或者作为诗词积累,或者当作写诗启蒙,入手一套《中国诗词大会》全套8册的诗词大合集,都会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哦!
现在全套《中国诗词大会》8册只需99元,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