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消暑热观图风自来

本文转自:西安日报

  ○鲁风

  骄阳似火,赤日炎炎,酷暑难耐、热浪袭人的盛夏,未免让人心烦意乱、坐卧不宁。请勿微词抱怨,其实这是个美好的季节,处处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更有遍地花草、徐徐清风。如果说春天还是个羞涩少女的话,那么接踵而来的夏日则尽显其成熟的魅力,诗情画意皆在其中。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晚唐高骈的这首诗,以近乎绘画的手法,描绘出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水微动、蔷薇满架的夏日风光,色彩鲜丽,格调清和,令人向往。“满架蔷薇一院香”,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充满醉人的芬芳。

  如蒸如煮的日子里,古人会携杖出户,到柳外寻找清凉世界。北宋文学家秦观有诗曰:“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画桥南畔,绿柳成行,莲花盛开,幽香散溢,月明之夜,晚风乍起,笛声回荡水面,莲香沁人心脾,恬淡悠然,气定神闲,真乃是心静自然凉!王维也有一首讲述在林中水边纳凉的诗:“乔木万馀株,清流贯其中。前临大川口,豁达来长风……偃卧盘石上,翻涛沃微躬。漱流复濯足,前对钓鱼翁。贪饵凡几许,徒思莲叶东。”

  “炎威天气日偏长,汗湿轻罗倚画窗。蜂蝶不知春已去,又衔花瓣到兰房。”当闷热难消、郁闷焦灼之时,读诗之余,亦不妨打开古画,领略一番丹青中的清凉之意、怡人景色。北宋画家赵令穰的《湖庄清夏图》,为我们展示出夏日里暮霭笼罩的情景,表现了湖边柳岸幽居的情趣。该图为绢本设色,长卷,横.3厘米,高19.1厘米,卷末自识“元符庚辰大年笔”。《湖庄清夏图》描绘盛夏时节的陂塘景致,垂柳拂溪,曲径蜿蜒,烟林丛丛,洲渚渺远。作者笔法秀润,设色清丽,图中所体现的意境幽静而雅致。

  展卷观之,但见湖庄临岸,有小桥横跨水上,塘中荷叶田田,野鸭群群,远处烟树迷离,清幽静谧。忽有路转溪头,沿径而行,绿树环抱中,矗立数间茅舍,屋后有林木,于烟雾笼罩中若有若无,若隐若现,滋润迷蒙,充满幻梦般的诗意,幽静灵动的气氛油然而生。图中树木成排成行,接连成片,近景数株,形态各异。它们傲然挺立,树冠如盖如云,应有群鸟正栖身枝头欢唱,似闻其声。优美的环境,郁葱的林木,清润的气氛,深远的空间,光影交辉、变幻无穷,观赏此画,犹如在聆听一曲宛转悠扬的抒情交响乐。此图画风工致,笔墨柔润,画家观感敏锐,将自己看到的自然景物以典雅之笔画出,即成经典,为后人赞叹不绝。

  赵令穰(生卒年不详),是宋太祖赵匡胤五世孙,字大年,北宋汴京人,擅画小幅,运思精妙,善写陂湖、水村、烟林等,风格清丽雅致。所绘制的江村集雁、湖上飞鸥等意境荒远,其富有诗意的小景山水,在宋代山水画中别具一格。《湖庄清夏图》中描绘的郊野景色、绿树板桥、凫鸟嬉水、湖庄临夏等,构图别致,意境优美。古代山水画讲究“三远”:平远、高远和深远。《湖庄清夏图》中描绘了夏季湖的平远景致,让人视野开阔,赏心悦目。

  消夏、纳凉场景,也在古画中常见。如元人刘贯道的《消夏图》,宋人佚名的《草堂消夏图》,明代尤求的《荷亭消夏图》、唐寅的《石林消夏图》、文徵明的《纳凉图》,清代金廷标的《莲塘纳凉图》等等。图中人物都是借助自然环境,平心静气以驱除烦热,其所绘人物多在树荫之下,或仰卧于凉榻,或危坐于凉席,或闭目养神,或慵懒翻书,打发夏日的酷热。宋代宫廷画家苏汉臣的《荷塘消夏图》,描绘的是在荷塘边纳凉的美女,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在《荷塘消夏图》中,只见碧水涟漪,芙蓉怒放,红荷灼灼,白荷皎皎,粉荷盈盈;岸边近景,触目可见的是垂柳依依,枝条拂弄水面,亭台耸立,楼阁殿宇,雕栏玉砌,景色宜人。两位女子衣着素雅,一边凭栏观荷,一边窃窃私语,清风送来荷香,令人心旷神怡。“荷深水风阔,雨过清香发”,其乐何及!

  元代王蒙的《夏山高隐图》,则是另一种风格的消夏画作。图中有崇山峻岭、瀑布高悬、山溪流淌,下方左右各见一房舍,庭前草树丛密,左侧屋内一妇人正在劳作,小犬静卧庭中;右侧屋内有高仕,手持羽扇踞坐榻上乘凉;林间一人沿着曲折的山路走来……画中景物与人物安排有条不紊,画面层次分明,营造出一个静谧清凉的夏日隐居环境。

  诗情画意中欣赏传世佳作,领悟古人风雅,你是否感觉到芬芳怡人般的清凉?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igenwangguanwang.net/afhzp/3207.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