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生花匠心筑梦
——记“临夏州拔尖人才”张海林
一块普通的青砖,一把简单的刻刀,手起刀落间,栩栩如生的山水、花鸟便跃然眼前。州级非遗传承人张海林凭借对砖雕艺术的热爱,坚守着传统手工技艺的初心,保护和传承着砖雕这一传统技艺。他先后荣获首届全国砖雕艺术创作与设计大赛“云娣杯砖雕大工匠奖”、甘肃省第二届“创新杯”工业设计大赛银奖、年全国砖雕传统手工艺大赛“神韵杯 艺术创意奖”银奖等奖项;被授予甘肃省年度“十佳工业设计师”、临夏州第二届“河州工匠”“临夏州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记者在临夏青韵砖雕有限公司的手工砖雕车间见到张海林时,他正一丝不苟地雕琢着手中的砖雕作品:“砖雕和其他雕刻艺术品有所区别,由于砖本身松脆的特性,力度一定要掌握得当,否则很容易让自己的心血毁于一旦。”说话间,一朵刻在砖块上的牡丹花便呼之欲出。临夏砖雕历史悠久。早在宋代,临夏砖雕艺术已相当成熟,到了明、清达到顶峰,近代它又吸收了绘画、木雕的艺术特色,使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更加完美。在临夏的一些建筑物上,丰富多彩的砖雕几乎到处可见,具有独特的风采和精湛的技艺。对于每件作品,张海林都从制图、选砖、画线、切割、打磨到雕琢等各个环节亲力亲为,经过将近三十年的潜心学习和实践创作,张海林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雕刻风格和特点。他的作品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图像为主,既有表现山川河流、松柏垂柳、花鸟花卉等自然类题材,也有反映人物生活、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社会生活类题材,还有大量寓意吉祥如意类、纹饰类题材的作品。“临夏砖雕从创意、雕刻再到打磨,所有工序都要创作者自己完成,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想要做好它可谓是一个‘苦行僧’式的修行。”与许多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临夏砖雕也面临着设计理念陈旧、生产方式落后、制作工艺比较粗糙和后继乏人等诸多问题。对此,张海林也有他自己的思考。但他坚信,这项充满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会消失,“我们在让临夏砖雕走出去的同时,也要积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使临夏砖雕发展得更好。”面对荣誉,张海林表示要把砖雕这项技艺传承下去,为我州培养更多的雕刻人才。苦干三十年不愧畜牧人
——记“临夏州拔尖人才”吴志仓
他三十年如一日,长期深入一线,引进推广新技术,研究解决新问题;他的足迹踏遍了永靖县的所有养殖场户,为畜牧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成绩。他就是一直从事畜牧兽医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的吴志仓。
年,以优异的成绩从甘肃省畜牧学校毕业的吴志仓,放弃在省城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立志要为家乡畜牧兽医事业服务。怀揣梦想的他发现很多养殖场户由于防疫意识淡薄,措施跟不上,导致动物疫病经常发生,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为了尽快改变现状,他大胆探索,进行防疫制度改革,组建防疫工作队,在全省率先推行动物防疫双轨目标管理责任制,总结出的“”防疫工作新模式,调动了广大防疫人员积极性,使永靖县动物防疫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为了完成“标准化养鸡小区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吴志仓白天钻鸡圈观察,晚上看书看报学习相关知识,以市场为导向,养鸡小区为依托,通过引进高产优质品种,建设标准化鸡舍,实行程序化免疫,使用全价配合饲料,利用绿色环保添加剂等健康养殖技术和先进的组织管理方法,为提高养鸡水平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同时,为了加快永靖县畜牧业发展步伐,增加农民收入,吴志仓上河西、走临夏、跑白银,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把突破口放在暖棚养畜新技术的引进推广上,在示范推广过程中,他与技术人员一道吃住现场,全面负责圈舍的设计、选址、建造和资金的落实。他从种草养畜及农民培训入手,以棚圈标准化改建和扩大扣棚面积为重点,试验示范与推广相结合,开展了整县连片的暖棚养畜及“五良”配套综合技术推广,彻底解决寒冷地区“一年养畜半年长”的问题。
30年的工作实践让吴志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广大群众公认的“畜牧兽医专家”,对群众的疑难问题他从不推辞,有求必应。他常说:“我是农民的儿子,任何时候都不会忘本,农民的技术水平提高了,畜禽养好了,收入增长了,我的心也就踏实了。”
农业科技战线的
——记“临夏州拔尖人才”任佐录
他立足临夏州实际,借助州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及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两大平台,急农民所急,解农户所需,以培育优质高产的马铃薯新品种为己任,出入实验室解困惑,奔波农田寻良技,辗转县区搞推广,把临夏州马铃薯产业发展及乡村振兴装在心里,写在大地,体现在农民的笑脸中。他就是州农科院副研究员任佐录。
任佐录现任临夏州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所长,兼任农科院农作物育种团队负责人,是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临夏综合试验站岗位成员,主要从事小麦、马铃薯、玉米、中药材新品种选育、示范推广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从事科研多年的任佐录硕果累累:他主持完成的“中草药引种及标准化生产技术试验示范”“高产田(斤/亩)栽培模式筛选及试验示范”项目分别获临夏州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抗锈耐寒性冬小麦新品种引种及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临夏州冬小麦套玉米模式化栽培技术试验示范”“临夏川塬灌区‘双两千田’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获临夏州科技进步三等奖。多次被评为临夏州农业系统先进工作者,年1月被评为“临夏州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近些年,我主要开展临夏州马铃薯新品种选育、示范推广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工作。”任佐录告诉记者,年,他选育出的马铃薯新品种“临薯18号”,适应性广、丰产性好、抗逆性强,品种优良,在—年甘肃省马铃薯品种多点试验中产量总评 位。年,他在积石山县建立的马铃薯良种良种繁育基地,示范种植临薯18号亩,通过采用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在异常干旱的自然条件下平均亩产公斤, 点亩产达公斤,较当地马铃薯品种增产60%以上。目前,临薯18号已在州内大范围推广,其产量和品质受到广大农户的肯定和喜爱,种子供不应求。
通过举办以“马铃薯新品种介绍,马铃薯高垄覆膜种植技术,马铃薯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病虫害预防防治”等为内容的现场培训会6场,撰写培训教材2份,培训人员人次,有效提高了群众对科学种田的认识和种植水平。
临夏的“牛羊教授”
——记“临夏州拔尖人才”李永智
做研究,他严谨缜密,真正做到了为养殖户谋福;搞调查,他兢兢业业,走过了临夏各地的牛羊养殖点;做推广,他不遗余力,将自己的养殖知识悉数教给养殖户们。他就是临夏州畜牧技术推广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李永智。
畜牧产业一直是我州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李永智作为一名畜牧科技工作者,他三十多年如一日,爱岗敬业,履职尽责,为全州畜牧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工作中,他始终把实施好畜牧良种工程作为畜牧科技推广工作的首要任务,根据州情实际,确立了“五统一分”畜牧良种工程运行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牛品种改良方面,坚持以西门塔尔牛为主体,持续推进冻精配种改良,创造性地推出上门服务,有效解决了边缘山区牛品种改良问题,方便了养殖群众,牛改良规模由每年不足1万头发展到目前的19万头以上,每年产活良种牛16万头以上,年新增直接经济效益3.2亿元以上,我州成为全省 个基本普及牛冻市配技术的市(州)。
抢抓能繁母牛养殖效益全面提升的有利时机,引进推广牛性别控制技术,积极研究 杂交组合,大面积开展温精和冻精输配,采用基因组选择技术,实行定向改良,确立了以湖羊为母本,澳洲白、萨福克为 、第二父本的三元杂交模式,为培育“临夏肉羊”地方品种类群奠定了基础。
依据牛羊营养需求和利用的“水桶效应”,以饲养标准配制营养平衡的饲草料,努力实现饲草饲料的高效利用;根据我州自然环境条件,不断优化圈舍布局,科学合理用地,形成的了目前比较成熟的“高起架、人字梁、嵌合顶,卷帘窗,漏粪床、活动栏”为标志的标准化圈舍……
一项项研究成果让我州养殖产业不断优化升级,让全州养殖户们享的受到了农技助力的“甜头”。
培养人才、传承创新一直以来都是李永智的重要使命之一,在多年工作中,他不仅培养了一支技术作风过硬的团队,而且每年还培训近多名基层技术人员和养殖群众,使他们成为我州畜牧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行家能手。
由于李永智过硬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被基层技术人员和广大群众称为临夏的“首席专家”和“牛羊教授”,年1月,他被评为“临夏州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扎根一方热土投身科技兴农
——记“临夏州拔尖人才”杨希文
从山东济宁到甘肃临夏,10年的工作生涯让杨希文深深扎根在临夏大地,兢兢业业搞科研,为我州杂交玉米新品种选育及绿色丰产栽培技术献出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杨希文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专业,获学士学位,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获硕士学位,年12月进入临夏州农业科学院。由于他的卓越贡献,年1月被评为“临夏州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自参加工作以来,杨希文与团队成员共同开展抗逆资源引进与征集、配合力测试,筛选优良种质资源,利用优良种质资源试配杂交组合。参加引进国内外玉米种质资源份, 鉴定筛选出的玉米优异种质资源份,建立了玉米自交系种质资源库。据了解,杨希文作为主要参加人,所选育出的临玉3号、临科玉、临泰玉、临玉17、金玉等玉米新品种,均已应用于农业生产实际中,为农民提高粮食产量、增加收入提供了品种和技术保障,已有3个品种完成了科技成果转化,转化收入73万元,有效缓解了玉米育种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
同时,杨希文在科研项目上也是硕果累累。他主持、参加完成科研项目15项,其中参加完成的“旱作玉米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项目获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参加完成的“高寒阴湿地区早熟玉米杂交种选育”项目获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向甘肃省科技厅进行成果登记2项,科研成果转化5项,首次实现了临夏州农科院职务科技成果有偿转让转化。其中,参加完成的甘肃省科技厅民生项目《道地羌活、藏木香种苗繁育及标准化种植技术推广应用》,三年累计示范推广亩,亩增加收入.5元,总增收入.6万元,辐射带动临夏州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万亩以上,年实现产值万元,受益群众达到2万余人。
“今后,要在玉米新品种选育方面,改变单纯以追求高产为目标的导向,将玉米种质创新的总体目标向‘高产、稳产、多抗、易制种’方向发展,进一步强化玉米自交系逆境人工选择,培育抗逆性强的优良自交系,以适应多变的气候,进而选育出高产稳产的玉米新品种。”谈到科研方向,杨希文目光坚定,充满信心。
“互联网+教育”为山区孩子筑梦
——记“临夏州拔尖人才”李向龙
“在大山深处点燃知识的火把,在信息闭塞中守护孩子的梦想,一根网线畅通坎坷求学路,一面屏幕聘来优质师资。25年的坚守与操劳,他让边远山区的孩子们眼中有了光,心中有了梦想。”这是年12月26日在天津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好校长”盛典上对李向龙的颁奖词,这段话也诠释了李向龙多年教育事业的“高光点”。
李向龙是积石山县中咀岭小学校长,曾被评为甘肃省特级教师、甘肃省骨干教师等,入围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名单,年1月被评为“临夏州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中咀岭小学作为西部高海拔山区的一所农村全日制小学,由于自然条件艰苦,师资力量也十分匮乏,教育工作一直存在不少的短板。为此,从年开始,李向龙就带领学校教师探索开展“互联网+教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络的现代网络“双师课堂”。
年12月的一天,天气格外寒冷,可在李向龙的班级里,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让小小的教室显得格外温暖,这里正在进行着一堂的别开生面的“网络直播课”。只见网络那头,来自上海的老师正在给展孩子们悉心开展“彩虹花晨读”课程;网络这头,孩子们在班主任的带领下认真地学习着。学生们在课堂上通过投影链接网络教师,本班教师担任助学,共同构成跨越时络空的网络“双师课堂”,而这正是李向龙一直推广的。
“对边缘山区的小规模学校而言,要实现孩子全面发展,网络直播课堂不失为一个可行策略。”李向龙告诉记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网络学习后,学生们对网络直播课开始有了更大的兴趣,学习也从被动转为主动,这一改变在以往的教学当中是没有的。
作为一名省级骨干教师,他在刻苦钻研教材教法,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注重多方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还发挥“传帮带”作用,把“互联网+教育”模式无偿地送教到每一所需要的学校,通过送教的方式,他已在全省培训了多名老师,受益学生达6万多人。
如今,在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教学质量节节上升,教育质量在全乡镇乃至全县都名列前茅。“我这一辈子,过了不少的苦日子,但想到那些个娃娃们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就觉得值了,不后悔,不遗憾。”
来源:民族日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