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33读先辈诗走完人生路

杜牧交接完*务后,继续在湖州住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八月初,杜牧和朋友相约一起游览湖州城北卞山旁的玲珑山。玲珑山多奇石,山川林立,景色秀美,闲情逸致间,杜牧写下这首《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書溪馆因题长句四韵》:“万家相庆喜秋成,处处楼台歌板声。千岁鹤归犹有恨,一年人住岂无情。夜凉溪馆留僧话,风定苏潭看月生。景物登临闲始见,愿为闲客此闲行。”

几天后,杜牧起身离开湖州奔赴长安。这些年白发见多,身体也老了很多,望着渐渐模糊的湖州城,杜牧隐约感觉到,此生可能永远不会再来到这里了,感伤之余,随口吟出这首《途中一绝》:“镜中丝发悲来惯,衣上尘痕拂渐难。惆怅江湖钓竿手,却遮西日向长安。”

扬州栽培柳树的历史悠久,但大规模的种植始于隋代,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下诏在运河大堤上植柳,并赐垂柳姓杨。在堤坝上栽植柳树,树根则四处伸展,既可以保河护堤,又可以美化环境,真是古人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杜牧在此取道汴河乘船西行时,看到如此壮观的美景后,随口吟出这首《隋堤柳》:“夹岸垂杨三百里,只应图画最相宜。自嫌流落西归疾,不见东风二月时。”

公元年秋末,杜牧来到长安,就考功郎中、知制诰的新职。考功郎中,从五品上,属吏部尚书,掌内外文武官吏的考课;知制诰就是为皇帝起草诏谐。第二年迁官中书舍人。

长安城南下杜樊乡,有杜牧祖父杜佑修筑的别墅,杜牧从幼小时就常在此游玩。杜牧回长安后,将在湖州刺史任上积蓄的俸钱拿出来,重新修缮了樊川别墅。别墅修理好了,杜牧常常邀集亲朋好友来家里游赏。饮酒。

这时沈传师的儿子沈询也做中书舍人,与杜牧同僚,杜牧曾邀沈询同游樊川,沈询因公事忙没有来,杜牧还特意作了这首《秋晚与沈十七舍人期游樊川不至》:“邀侣以官解,泛然成独游。川光初媚日,山色正矜秋。野竹疏还密,岩泉咽复流。杜村连潏水,晚步见垂钩。”

杜牧的外甥裴延翰,自幼跟随杜牧,读书学文,受到杜牧的教导,杜牧生平所作的很多诗文都抄写给了他,让他把诗集汇总收编为《樊川集》,让他替杜牧作序。自从回到长安后,杜牧感觉自己的身体越来越不好,闲暇之余,除了整理自己的诗集外,还要翻看一些原来的古典经籍。这天下午,杜牧无意中发现了很多年前曾经收藏的《韩杜集》,惊喜之余,杜牧坐在摇椅上认真的翻读起来,多年后再品味先辈们的诗句,感触更加深入了许多,不知不觉中,杜牧这几天烦闷的心情突然消失了,兴奋之余,杜牧随口吟出这首《读韩杜集》:

杜诗韩集:一作“杜诗韩笔”。六朝人称散文为笔。这里指盛唐杜甫的诗和中唐韩愈的文。

倩(qiàn):请人代做。麻姑:麻姑又称寿仙娘娘、虚寂冲应真人,汉族民间信仰的女神,属于道教人物。过去汉族民间为女性祝寿多赠麻姑像,取名麻姑献寿。《神仙传》记载,仙人王方平在蔡经家召麻姑来。

续弦胶:凤喙与麟角,合煎作“续弦胶”,可续弓弩的断弦。

白话译文

杜诗和韩文在愁闷时诵读,舒心爽气就像请仙女麻姑在痒处搔。天外的凤凰谁能得其精髓?世上无人懂得配制续弦胶。

公元年,杜牧五十岁了。这一年元旦,他上朝回来,口中吟诗一首:《岁日朝回口号》:“星河犹在整朝衣,远望天门再拜归。笑向春风初五十,敢言知命且知非?”

元旦过后,一场大雪,杜牧得病,相当严重,杜牧自己感觉时日可能不多了,于是自己写了一篇墓志铭,叙述自己平生的经历。又作了一首诗献给宰相裴休,《忍死留别献盐铁裴相公二十叔》:“贤相辅明主,苍生寿域开。青春辞白日,幽壤作黄埃。岂是无多士?偏蒙不弃才。孤坟一尺土,谁可为培栽?”

七天后,杜牧病故,享年五十岁,这位晚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就这样走完了他五十载的人生旅途。

从明天开始,让我们一起认识晚唐时期另外一位著名诗人,号称“小李杜”之一的李商隐。明天见!

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是昨天的自己。只有一直向前看,才能拥抱未来的变化。无论遭遇什么,都别灰心丧气,乐观地面对它、积极地解决它,才能最终突破困境,成就更好的自己。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igenwangguanwang.net/afhhy/7637.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