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水记者姚祎景春燕张彬霞
鲜花、碧树、潺潺溪水、亭台老宅……一幅多么悠闲自在的田园画卷!徜徉在秦州区的一处处美丽乡村,你会顿觉身心愉悦,平日里多有的紧张、忙碌随即离你而去。来秦州,享受田园“慢生活”已然成为一种旅游新风尚。
6月5日,驱车约一个小时,记者来到了秦州区齐寿镇的生态文化产业园,这是一处由天水广发牡丹开发有限公司建设的现代农业基地。仲夏时节,生态园里鲁冰花、蓝香芥、芍药、玫瑰等花卉迎来盛花期,五彩缤纷的鲜花争奇斗艳,绿山环抱中一池娇艳的花海,三三两两的游人,有情侣携手、有家人同行、有朋友 。
“刷抖音知道的这里,红、白、蓝、紫各种颜色的鲁冰花太美了,今天孩子放假了,和闺蜜一起带孩子来这里赏花、拍照打卡。”来自麦积区的游客杨婷一边兴奋地说一边还忙着拍照,“这里农家乐的饭菜也挺有特色,还有鱼塘可以钓鱼,在这么美的农村享受‘慢生活’,感觉很惬意!”
“这里原来是油用牡丹种植基地,近年来适应不断发展乡村旅游,新开发了2000平方米的休闲垂钓区和1000余亩的花卉种植区,建成了生态文化产业园。”产业园负责人杨海东介绍说,每年的五月中旬到六月底正是园内鲁冰花、蓝香芥的 观赏期,每天都有市区和周边乡镇的好多游客过来赏花游玩,产业园目前已经与12家旅行社签订了合作协议,最近一段时间,周内五天的游客量都在一千余人,双休两天游客量可达三四千人。
“文化是旅游的灵*。齐寿镇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仅‘以花为媒’,还要打‘文化牌’才能走得更远。”齐寿镇副镇长张勇说,在齐寿生态文化产业园里,有一口活水泉眼,无论四季如何变换,这泉眼常年都流淌着一股清澈的泉水。古今学者考证认为,这口泉眼正是西汉水的源头。去年,产业园投资建成了“汉水源”景点,既使西汉水源头得到有效保护,也为生态园增添了不可多得的文化元素。“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们坚持把文化旅游作为丰富景区内涵的关键,以‘西汉水发源地’为主题,形成文旅农康融合发展模式,倾力打造一个透着乡情、乡俗、乡愁的乡村旅游景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张勇满怀信心地描绘着未来。
距齐寿生态文化产业园十几公里之外的平南镇苏湾村,2019年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村里的苏湾民俗田园综合体,则是另一幅“陇上江南”的风韵。“去年8月,苏湾村登上央视新闻后,这里更成了本地乡村游的主要‘打卡地’之一。”苏湾村*支部书记田文博说,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大批游客从市里面和周边地区慕名而来,赏田园美景,尝农家美肴,尽享乡村休闲之乐。
来到苏湾,垂柳依依,村舍整洁,恬静而祥和。这几年,苏湾村致力于挖掘农耕文化,将农耕民俗与旅游元素巧妙结合起来,努力打造以农耕文化、田园风光、村落民宅、生态农业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已建成的苏湾民俗田园综合体更是声名鹊起。
这里原本是一处废弃的砖瓦厂,经过生态修复后建成了民俗田园综合体。古建城墙,高高耸立,俨然一座饱经历史风霜的古城池。进入院内,亭台楼榭、连廊湖水、马车磨盘,尤其是那“粉壁黛瓦马头墙,天井浮雕冬瓜梁”的一座徽派建筑出现在你的眼前时,会让你在地处西北的天水瞬间置身风姿绰约的江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座徽派建筑,是从安徽购买后,整座建筑的砖、木、石等原材料包括每一个木雕小件等拆封标注运回天水,又按原建筑重建的。目前是一座民俗博物馆,一楼内部保持了原建筑的原貌,二楼在原有基础上改造升级成为一个明清古家具、名人字画等的展厅。
田园综合体里的“小鹿花园”是一处7000多平方米的多肉植物暖棚,650多个品种数万盆呆萌可爱的多肉植物整齐排列,可观赏,可购买。苏湾村冬暖夏凉、光照充足,非常适合多肉植物生长,再加上多肉植物赏心悦目、容易养护,市场前景广阔。为此,经过反复试验,“小鹿花园”应运而生,每月能销售出4000多盆多肉植物,销售额10万元以上。
田文博介绍说,以前苏湾村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农民致富没什么便捷的途径。自从建成田园综合体发展乡村旅游之后,游客络绎不绝,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是让村民们享受到了真金白银的好处。
“我在这里打工已经4年了,每个月工资2000元,不比去外面打工赚得少,还能照顾上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让人很安心。”苏湾村村民顾芳芳是“小鹿花园”的收银员,她告诉记者,村里像她一样在田园综合体里打工的妇女很多,大家都从以前的“家庭妇女”变成了“讲解员”“服务员”“园丁”,有了稳定的收入,幸福感满满的。
2021年,秦州区被列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区创建县区,围绕乡村振兴,全区实施“乡村振兴·文旅先行”行动,用文化的“*”、旅游的“形”、农业的“本”和康养的“根”,打造具有多元效应的“景”,既守护了青山绿水,又发展了乡村旅游,实现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的双赢。如今,秦州区文旅农康融合发展创造的蝶变,正在逐渐描绘出一幅更大更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