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博行走的课堂冬至炊烟起,静待春又来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今年的初雪似乎比以往来得更早了些,点点飘雪装点得武汉这座极具烟火气息的城市更加美丽,仿佛是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冬至节。那么,就让武汉博物馆馆藏珍品陪您一起过节吧!

*冬至起源

冬至又称“冬节”、“贺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那么何谓冬至呢?南北朝文献《三礼义宗》记载:“冬至中者,亦有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之冬至也。”古人认为冬至是阴气最盛、阳气萌生、阳光直射点最南的一天。

冬至最早源于古人对天象的崇拜,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西周时期,周公用土圭法测出冬至是一年中“日影”最长的日子,便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占卜祭祀国家社稷,在这一天祈求国家风调雨顺、人民健康长乐。所以民间素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汉代太初改历,将岁首推至正月,至此冬至才成为独立的节日,汉代称其为冬节,举行的庆祝仪式称为贺冬。《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择吉辰而后省事。”意思就是冬至到来之际朝廷要放假休息,*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度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晋书》记载:“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当时,冬至被称为“亚岁”,人们向父母长辈拜节,其重要程度仅次于春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日。

“夏尽秋分月,春生冬至时。”我国的节气往往伴随着一些自然现象,古人根据黄河流域的地理、气候和自然景象编写了七十二候,即72种物理现象,每个节气对应三候。冬至三候为:一候蚯蚓结(蚯蚓蜷曲);二候糜角解(麋鹿角脱落);三候水泉动(山泉流淌)。

明镂空松鹿图玉带版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您瞧,这件武汉博物馆馆藏明镂空松鹿图玉带板,质地莹润冰洁,镂雕繁茂的松树和灵动的小鹿,纹饰精巧,描绘寒冬时节,小鹿在松林间嬉戏的场景。带板是缝缀于皮革或绸缎腰带上的装饰物,古代使用“带板”有着严格的规定,不同质地和数量的带板代表了佩戴者的身份等级。鹿在古代被视为吉兆,象征幸福长寿;“鹿”又与“禄”字同音,象征加官受禄和繁荣昌盛。借这件有着美好寓意的玉带板,愿您冬至吉祥!

*冬至习俗

对中国人而言,冬至是个极具仪式感的节日,既有“官俗”又有“民俗”,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冬至都有哪些习俗吧。

祭祀祖先

东汉崔寔(shí)的《四民月令》中有“冬至,荐黍糕于祖祢”的记载。古代冬至,皇室祭天祈福,民间祭祀祖先。直到今天,许多人依然将冬至祭祖视为重要习俗。祭祖反映了中国人数千年来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是孝道的体现。人们祭祖的同时,还会祭祀天地,叩拜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这熟悉的数九歌是否勾起了您的童年回忆呢?冬至的到来,意味着寒冬来袭,人们从冬至开始“数九”,期盼春天。数九的方式主要有吟唱九九歌谣、写九与描画九九消寒图等。最常见的写九,是写“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这九个字,因为每个字(繁体)都是九画,每天写一画,写完这句话,春天就来了。

写九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元代诗人杨允孚的九九消寒诗为人们绘制九九消寒图增添了许多诗意,描绘此图首先要画上一枝素梅,再画八十一片梅花瓣,每天用彩笔染一瓣梅花,待染完时,寒冬便过去了。世间梅花皆有凋零,但这件清代画家万上遴描绘的《红梅图》至今仍栩栩如生。此作以指画梅,瘦梅枝干横竖弯曲向上,顶天立地,傲然挺立,气势逼人。作者挥指点染,以墨笔绘枝,粉色点花,花瓣色调深浅不一,凌寒盛开,高洁清香,别有一番景致。

清万上遴《红梅图》

“衔云酒杯赤玛瑙,照日食螺紫琉璃。”这件陈列于武博历代文物珍藏厅的明代玛瑙梅花杯色泽瑰丽、质地莹润,口沿被精心雕琢成六瓣梅花的形状,外壁以较深的阴线表现花瓣,柄上亦琢两朵梅花,傲然绽放,别具匠心。试想一下,冬至时节,一边赏梅一边以此杯品酒,如此风雅……

明玛瑙梅花杯

吃货的节日

“小饺暖尽心头寒,更胜金银百十千。”除了祭祀与庆祝活动,冬至对于热爱美食的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吃货”的节日。每逢此时,南北方就会开启吃饺子还是汤圆的激烈辩论,您更爱饺子还是汤圆呢?

我国北方,冬至吃饺子相传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而流传下来的习俗。东汉时,张仲景辞官回乡,见乡亲们饥寒交迫,许多人耳朵生了冻疮,便在冬至那天施“祛寒娇耳汤”为大家医治。这“娇耳”形状酷似耳朵,外面是面皮,里面包有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这就是当时的饺子。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歌谣。

而南方把汤圆叫做冬至团,取其团圆的意思。冬至清晨,人们磨糯米粉,用糖、肉、菜、果等做馅,包成冬至团,不仅自家吃,还会赠送亲友以表祝福之意。

除此之外,冬至山东还有吃羊肉汤的习俗,苏州会酿桂花酒等。虽说南北方的习俗有所不同,但在武汉,大多数家庭会在冬至腌制腊味,窗外晾晒着一溜儿的腊鱼腊肉,是吃货们满满的幸福。

五代白釉花口碗

古人对饮食的重视还体现在食器的讲究上。如这件武博馆藏五代白釉花口碗,出土于武昌津水路五代墓葬。造型精美,胎质细腻,釉色洁白如玉,堪称五代白瓷中的佼佼者。这种器型的文物在我国同时期墓葬中较为少见,十分珍贵。这件江夏龙泉山明楚昭王墓中出土的翠青釉瓷碗,釉色晶莹剔透、莹润如玉,为国家一级文物。翠青釉是明永乐时期创烧的釉色,传世极少,这件明翠青釉瓷碗为永乐官窑精品。

明翠青釉瓷碗

值此冬至佳节,让我们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欣赏武博的珍贵文物,体验古人的雅致生活吧!“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苏武牧羊是寒冷时节最震撼人心的 人文典故。这件清青玉“苏武牧羊”山子为陈设用玉。以细腻的雕工表现汉代名臣苏武在冰天雪地的北海牧羊的情景。面对恶劣的天气与各种威逼利诱,苏武始终没有屈服,展现了中国人不屈的气节和爱国情怀。

清康熙青花岁寒三友图凤尾尊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松、竹、梅经冬不凋,因其在寒冬时节仍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被称为“岁寒三友”。这件清康熙青花岁寒三友图凤尾尊,器型高大壮美,器身以青花描绘松、竹、梅,竹有擎天之势,松柏挺拔,梅花傲雪迎霜,俨然一片寒冬肃穆之美。愿您如松柏一样健康长青、翠竹般敞亮多姿、梅花般高洁坚韧,寒冬已至,春天还会远吗……

值此冬至佳节,愿所有的烦恼都留在年,期待兴盛有序的明天!

责编:刘艳萍

融媒体记者:康婧怡

通讯员:蔡子丽、吴威

图片:雷晓洁、李惊鸿

编辑:王佩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igenwangguanwang.net/afhhy/5109.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