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烦恼:就想在工作之余多读书提升自己的能力,可翻了半天书,发现总是在看那几页,看不进去;好不容易翻完了,就跟过电影似的,什么也没记住;想看一点有深度的书,却感觉读起来太难,实在读不懂,看一看就犯困。
想读书却读不进去,是因为不够努力所造成的吗?北大学霸胖子邓在《专注力的技术》这本书中说:其实并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你不懂高效阅读的方法。
怎么样才能快速读懂一本书呢?其实只要3步,就能学会高效阅读的方法。
一、利用金字塔原理,把书读薄。
金字塔原理,简单来说,就像金字塔一样从一个点出发,逐层向下询问,不断通过众多的论据和案例,来支撑塔尖的根本问题。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借助金字塔原理帮你抓出书的重点内容,建立起完整的逻辑结构。
具体怎么用呢?比如说你拿到一本书《关键对话》,发现读不懂,那我们就可以这样做:
首先要找到这本书的核心问题,你可以从书摘或者评注中找到作者写这本书想要阐述或者解决什么,然后把能看懂的内容要点写出来。比如在《关键对话》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安全氛围和管理者脚本两个部分是书里的重点,那这就可以作为金字塔结构最上面一层。
然后自上而下把它们串起来,理清主次,就有了基本的框架。比如管理者脚本里面,我们又找到了脚本内容,应用场景,这样就有了基本的框架。
针对每一个问题给出解答,但这个解答并不一定就是有效的,你还需要检验这个解答,考虑是否有遗漏的情况,最终补全关键要点。比如我们可以把脚本内容和应用场景的具体内容补全,具体是什么,每个场景下都有什么用法,等等,这样一本书的内容就很清晰的出来了。
所以,如果你读每一本书都养成这种输入和输出的习惯,就能够清晰地发现问题是什么,要学习的是什么,要解决的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并且在运用的时候信手拈来了。
二、通过联想法,构建场景记忆,把书读厚。
什么是联想法呢?实际上就是构建关于这个知识的场景,根据场景去记忆。构建场景记忆可以用询问和倾听的方法。询问,就是在了解了一本书的主题之后,多向自己提问;倾听,就是把作者说的内容转化、整理、分析,变成你记在笔记上的内容。
用这种方式,你就可以把一本书的内容重新吸收,转化成自己的能力,作者把这种读书方法称之为“把书读厚”。
假设你发现一本书中好的的论点或方法,常规的想法是把它写到笔记里或者背诵下来,其实首先应该先分析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到它?深入挖掘一下这个观点究竟好在哪里?有什么可学习借鉴的地方?
然后做笔记的时候就可以遵循这样的原则:作者观点,论据,我的论点。如果赞同作者的观点,那么就写上赞同的原因;如果是反驳他的观点,就给出自己的论据。
如果刚开始构建场景记忆感觉吃力,也可以采用下面的方式:就是先把书合上,回忆书中写了什么,然后记下笔记。如果你有什么不确定的地方,再回过头去看书,这样的笔记也会令你更加深刻地找到了自己在阅读时的问题和那些被忽略的细节。
三、建立关联,形成知识地图。
为什么要建立关联呢?
举个例子来说,单独拿出春天这个词语,它就是代表一个季节,但如果把春天和草地、百花,垂柳联系起来,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就呈现出来了。这说明了当你单独谈论起一件事情时,它可能既不生动也不有趣,可当你把一些事物联系起来并找到它们背后的规律时,就构成了一个令人着迷的故事。
从书里得到的知识装在脑海里,如果不去建立关联,它们就像一个个孤岛,并不能产生共鸣。如果给它们建立关联,就有可能产生新的东西,可能是一个好的创意,也可能是一个完整的理论。
如何建立关联呢?概括来说,首先要抓住书中的理念,联系交叉学科的知识, 再去不断加强它们之前的联系。
拿《关键对话》这本书来说,你读完之后先合上书,想象你是这本书的作者,要开始写这本书,你从哪个点出发, 在什么地方结束?中间要阐述哪些重要的观点? 再想一想之前读过的哪些书是和这一主题相关的,在心中过一遍那本书的大纲,回答自己两个问题:这两本书的主题分别是什么?他们有什么共同点?通过这样的回忆和反复地总结归纳,把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逐渐就会形成自己的知识地图。
总结
想让一本书里的知识最终为你所用,首先要把一本书的核心提炼出来,从而读薄这本书,再填充相关的知识把书变厚,然后在书本之间建立联系,形成自己的知识地图,慢慢的就会运用自如,创造出自己的理论。
《专注力的技术》这本书给想在工作之余好好读书的上班族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通过这种办法能够让书籍中的知识变成属于你的一部分。如果你也想让自己专注并高效的阅读一本书,那就试试上面的方法吧!
专注力的技术(北大学霸笔记自我管理)[知乎出品]京东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旗舰店¥42.2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