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华文城没有完全继往,依然可以开来

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429411.html

时至今日我仍然能记起初一暑假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一口气读完《活着》后,内心所受到极大的震撼与感动,几次落泪。福贵在受到生活的诸多打击,亲人相继离世后,对生活坦然,对生命释怀。这本书对我在生活中对待困苦的态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后,我陆续把《活着》读了四遍,自此我迷上了余华,相继看了《许三观卖血记》和《兄弟》。余华在我眼里就是中国最重要的当代小说家之一,有时也许没有之一,《活着》也和《平凡的世界》、《红楼梦》一起,塑造了我的价值观。

如此一算,距我 次读余华的作品已经十年了,但十年后读了《文城》,我是些许失望的,就如其他读者对其的评价——平庸。但我觉得这也许是一位作家的宿命,究其一生可能只有一两部作品广为人知吧。就像人们只知道陈忠实的《*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人生》,人的一生也许只能有一座高峰,无法逾越。

《文城》的语言一如余华的前作,朴实,精炼,有力量。用几近白描的语言,平和的笔调来描写人生最沉重的苦难,阅读过程中,让人找不到情感发泄的缺口,郁结于胸。我一直觉得这是余华作品给人巨大震撼的原因之一,也是他的标志,亦是我对他的喜爱之处。他在《文城》做到了,所以有人说余华在这部作品中回来了。但比之《活着》,我认为逊色不少,语言不像之前那么简洁有力了。或许是他老了,话多了,余华特有的新奇的比喻,在此书也得到了延续,常常让人眼前一亮。这就是林祥福留给他们的最初印象,一个身上披戴雪花,头发和胡子遮住脸庞的男人,有着垂柳似的謙卑和田地般的沉默寡言。

《文城》依然是叙述苦难的书,这也是余华不变的主题。林祥福抛家弃业,抱着几个月大的女儿辗转千里,渡过黄河、长江,寻找妻子小美的苦,抚养女儿成人的苦;溪镇,万亩荡百姓在兵匪淫威下苟且偷生的苦;小美作为童养媳在沈家战战兢兢,服侍公婆的苦,因偷偷接济娘家,而被婆家休掉的苦,和林祥福、女儿永不相见,思念的苦等等。

与以往不同的是,余华对书中几个主要人物都采用了扁平化的处理方式。林祥福,陈永良,顾益民,他们似乎积聚了中国传统士绅应有的优点,温良恭俭让,为富一方,造福乡里,放在当代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通读全书,难以窥见他们的缺点,也可以说是没有。

林祥福为仆人的亡父制作棺材,料理后事;和陈永良一起义务为灾后的溪镇百姓修理门窗;陈永良在土匪残害齐家村二百余口老幼后,带领人们保村剿匪;顾益民作为溪镇商会会长,带头捐资料理死亡村民的后事,组建民团,扶危济困。就连出场不多的小人物,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盗亦有道的和尚,为主仆情谊而死的田大等,都让人动容。这些男性都不像福贵,缺点明显,优点也明显,这种近乎完美的人物形象在余华以往的作品中是不多见的,是值得注意的。

我很喜欢小美,我喜欢余华笔下的很多女性,她们总是善良,平和,给人温暖,她们瘦弱,却有力量。我看见了小美,也看见了家珍,看见了凤霞,小美不是严格传统意义上的妇女形象,甚至可以说有污点。她喜欢颜色鲜艳的新衣服,喜欢上海繁华的生活,向往自由的二人世界,和阿强设计偷了林祥福的金条,但这些都是她作为穷苦人家的女儿,十岁就做了童养媳,寄人篱下,任劳任怨,从来不曾拥有过的美好与快乐。

她在每一段生活里都投入了真挚的感情,给了男人温暖,做她作为一个女人该做的,织补,做饭,打扫,为林祥福生下女儿,她总是默默承受,让人心疼,最终她在为林祥福和女儿祈福、忏悔时,冻死在风雪中。有人说,余华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女性形象过于单调,她们总是温柔贤惠,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但我觉得,这就是余华在他的价值观念和认知里对女性的展示,也是他对女性的尊重,就像他永远只是一位江南水乡的作家,你无法指望他去刻画城市。

当林祥福 次见到小美和阿强时,他问他们来自何处,“文城”,阿强编了一个名字。在小美产下女儿,第二次出走后,林祥福决意带上女儿去寻找她,寻找文城。但他一直没有找到,只能在溪镇安家。文城好像是一个乌托邦,在那里林祥福找到了小美,一家三口团聚,他开了家木器社,小美主持家务,洗洗刷刷,缝缝补补,林百家不用吃百家奶长大,那里没有兵匪、苛捐杂税,人人都像林祥福,陈永良,顾益民,可他永远也到不了。文城似乎是余华的寄托,是他在这个经济发达,物质丰富,人心不古的时代中的向往,是他在细雨中的呼喊。《文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余华的文学野心,它在余华的作品谱系中究竟地位如何,还是要看看他的下一部作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igenwangguanwang.net/afhhy/4763.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