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季节,乍暖还寒,沿着故黄河东岸,行走到弘济桥附近,这里就是王大路西端,济众桥原名弘济桥,年日*占领徐州重修后改名济众桥,年重建后又改为弘济桥。
明清时期,这片区域是徐州有名的故黄河渡口,桥西不远就是徐州市的东大门,经过这里的渡口,进出市区,王大路附近还是一片荒地,民国初年有王姓老农在这一带开荒种菜,当时的人们称这里是王大园,后逐渐形成街道。年北伐战争胜利后,当时*府定名王大路,年改为立新路,年复称王大路,附近的居民都称这里是王大马路,说是王大马路,其实在当年,这段路还算宽,现在这条路仅有5米宽,不到米长,东西走向,东起复兴北路,附近就是徐州火车站,西至黄河东路。
站在王大路西端的黄河东路看去,现在的这段路位于两座高楼的间隙,如果没有路标,很难知道这段路就是王大路,故黄河岸边的垂柳开始返青,要不了多久就要发芽,边上的弘济桥是淮海东路跨越故黄河上的重要桥梁,车辆川流不息,交通繁忙,河边还有很多垂钓爱好者。
虽然这里街道狭窄,从上个世纪90年代,这片区域也是重要的商品市场,现在依然繁忙拥挤。
沿着这条小路前行不远,路边有很大的居民区,推测高楼应该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盖的,略显拥挤。
继续沿着这条道路东行,这里高楼和低矮的房屋交错分布,马路边上的空中不时见到一些藤蔓,想必夏天这里也是很美的。
不远处,路边有处大院,看见大门的结构,应该是老房子,建筑式样很像民国时期的住房结构,院内还有两层小楼,楼下都是低矮的平房。解放后,很多大户人家的住房分给市民,每家住上一间,当时能有住房是很大的喜事,很多院落就住了很多户人家,这在当时很常见。
路边还有很多自建房,很多也有几十年历史了,由于人口不断增多,院内搭起了很多简易房。
这是一处规模不小的自建房,这里和徐州火车站近在咫尺,来往乘客停下住宿很方便,在徐州生活了几十年,以前没有高铁的时代,都是从徐州站出发,从未来过这里的巷口,现在也是 次见到。附近还有个自发形成的市场,很多人就居住在附近。
往东走不远,路边有处高大的建筑,询问得知,这就是东风电影院,建成于年,这是一处典型的前苏联时期的建筑式样。上个世纪80年代,那时还年轻,有时候会来此看电影、听音乐会,好像昨天一样,绕过电影院,走到它的正门处,只是招牌已被拆除,现在早已停业,楼下还有一些门店营业,这里很快就会拆迁,边上地铁口正在修建,要不了多久,这里只能留在记忆里。
回到王大路,这里是一个里弄,永平里是很小的一段街道,南到淮海东路仅仅几十米,两边建筑风格迥异,东边是现在风格的高楼,西边是古民居。
不远处又是一处古民居,从留下的大门结构看也是民国时期,院内的大楼应该是上个世纪60年代前后的,那时候建筑风格开始学习前苏联建筑风格。
前行不远处,穿过密集的楼房就是复兴北路,这里异常拥挤。
走出王大路东边,不远处就是徐州站广场,这里路人行色匆匆,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很多旅客到东站出行,这里的客流也被分流。
本文由雪松随意行原创,图片由本人亲自拍摄,如果喜欢,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