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岛全媒体记者徐杰图/半岛全媒体记者张伟
垂柳荫荫、溪水潺潺、栈道蜿蜒,几只蜻蜓停在荷花上……经过美颜换装的楼山后河上游,如今成了周边居民休闲散步的首选。4日,记者探访该河段时了解到,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年,李沧区对楼山后河上游开展了河道整治建设,原先水土流失、水质污染、垃圾乱堆等乱象一去不返,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目标。
在现场,李沧区城市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楼山后河发源于丹山、围子山,流经湾头、东南渠、楼山后等村居,沿途汇大小支流10余条,穿过环湾大道向西汇入胶州湾,全长6.64千米、流域总面积21.06平方公里,是市区主要的防洪排涝河道之一。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楼山后河河道上游为自行开垦的耕地,河道纵坡较陡、行洪断面不足、冲刷严重,水土流失现象明显,存在严重的防洪安全隐患;水质污染严重且脏乱差反映集中,作为城市河道无水可观。
“在最近的几十年中,内涝、城市整体生态安全、河流自然功能的丧失,河流与市民生活逐渐疏远,沿河土地利用性质和格局的综合效益低等,严重制约了区域发展。”该工作人员称,年起,李沧区启动了楼山后河上游综合治理工程,西起城阳区界、东至重庆中路全长约米,设计河道宽度18-35米。该工程按照原设计方案于年在完成了文昌路至规划七号线段(米)整治工程建设,剩余河段整治工程随周边地块开发逐步推进,年,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李沧区开展了剩余段河道整治建设工作。
项目负责人介绍,楼山后河上游综合治理工程在符合城市整体发展规划及河道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基于海绵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整治过程中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与低影响开发设施,充分采用雨洪集蓄利用,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恢复了楼山后河作为城市水系在城市防洪、排水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的“海绵”功能。
本着“治河先治污”的理念,该整治工程首先开展了河道全线水体调研和污染源普查工作,通过完善市*管网、保障周边污水有出处的截污干管和区域支管建设模式,完成污染源治理7处,实现污染源头治理,从根本上保障河道水体无污染物进入。
“真没想到这里前后变化能有这么大。”抱着孩子来河边散步的张文洋就住在附近的湾头社区,印象中,这里以前是存放垃圾的地方,如今水清、景美,大家都愿意饭后来这里走一走,“生活环境变美了,我们喜在心中。”张先生笑着说。
据了解,为打造多层景观效果,实现人水亲和,在河道整治过程中,沿线共建设拦水坝17座,亲水景观桥5座,绿道余米,景观树种采用了大量的雪松、樱花、榆叶梅等乡土植物,在河床底部种植芦苇,荷花等耐水植物,增加鸟类、鱼类活动的湿地空间。并在河道中适当穿插小径、桥梁,形成景观丰富、形态各异的亲水环境,恢复楼山后河水滨生态系统。目前楼山后河上游已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