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张图解说春天,你会选春花还是杨柳

大地余寒还未退去,柳枝上已是新黄渐露了。柳条在春风中荡啊荡,荡出满天飞絮,荡出新绿,荡得春水摇红,荡得千山竞秀……整整占据了一个春天。如果让你用一张图片解说春天,那一定少不了柳枝的身影。 清风中微微晃动的条柳,千千万万垂在湖边堤岸整齐的向你招手,不时的还要忙着与水里的“小蝌蚪“”小板凳”们来个亲密的抚摸,同时也沒忘了在清水里给自己照个影儿。

这么美的依依杨柳怎能逃过文人墨客们那双要收尽世间一切风月的法眼。诗人笔下的杨柳可说离情,可赞春光,可叹韶华,更可诉世事沧桑,物非物,人非人,事非事。

今天与朋友们分享几首古今文人写杨柳的作品,后一首是珠子所作。让我们在春风杨柳中欣赏春光美景,感叹风月沧桑……

新柳宋·杨万里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首句直接夸张,百尺长的柳条在闪耀着银光的水塘上轻轻摇摆着,柳枝上刚刚长出的小嫩芽还是浅黄色。其实柳条是碰不到水面的,是水中的倒影挂长了它的身影,让人的视觉错误的以为柳条在清波里荡漾,所以开头用了“百尺”。我们能从用词中体会诗人此时的心绪为眼前美景而动,字里行间充满着按耐不住的喜悦。

整首诗紧紧扣住“新”,从细处用笔清新自然,没有任何刻意雕琢,尾句“引”字灵动活泼,极有个性和情趣,又在情理之中,把整首诗写活了。

送别唐·王之涣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更多人熟知王之涣是因为他那首家喻户晓的《登鹳雀楼》,风格极为豁达,而这首《离别》诗却充满着柔软悲楚之情,反差比较大。此诗是王之涣在长安城外杨柳春风中送别朋友所作。前两句写御河两岸习习春风青青杨柳,以美景述说不舍离别之情。后两句抒发离别之苦。“攀折苦”古人常用折柳表达不舍离别之意。今天人看来古代文人极其雅致,手拿一枝花表达什么意思,没有多余的言语对方就能明白,离别时折柳枝相送,即使双方默默不语,也能感动得稀里哗啦,看似柳枝多情,实为离别人心中有意。这首小诗言语不多没有冗繁的文字却让人感受到了难得的真挚情意。

台城唐·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也称苑城,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原是三国时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中唐时期,昔日繁华的台城已是“万户千门成野草”,到了唐末就更荒废不堪了。

晚唐词人韦庄(诗人韦应物四代孙,花间派词人)。这首七绝属借景咏史,怀古抒情之作。时值暮春细雨霏霏中江边的野草生长得很茂盛,举目四望烟空迷茫,让人感觉似在梦中。想起台城曾经的繁华,丽日晴空车马喧嚣。而今六朝的统治已成过往,台城已是荒凉破败面目全非,还留有几声春鸟的悲鸣。最无情的还是台城外那排排葱茏的垂柳依旧打扮着十里长堤,春色不改,与城内的荒凉迥然相异。触景生情怎不教人郁满胸怀。

诗人至情至真,由眼前景看历史风悲从中来,错杂交织悲叹人事沧桑。这首诗在写法上虚实结合给人沉重与空灵亦梦亦真的感受,痛心惆怅之情贯穿全文。特别后两句“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最能引发感慨,不由得想起“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悲哀。

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历史时代看“台城柳”,会有不同的认识,无论主人是谁?朝代是否更迭?依旧本能装点“十里堤”,倒是人祸可悲,任何时候都是这样的。

中国诗词大会全套飞花令里读诗词小学生唐诗宋词图书淘宝¥29.8¥购买

天净沙柳下食坊

珠子

摇风柳下食坊,玫瑰白面蜂糖。上下两层火烤。些时未到,喷香急赖先尝。

天净沙:曲牌名,单调二十八字,五句三平韵,两叶韵。

摇风的柳树下,有家面食作坊,十里八乡人都知道他家用玫瑰蜂糖做的面饼特别好吃。做好的面饼贴在中间平底大圆锅里上下两层火慢慢烤。春日里携家人外出踏青路过此坊,远远就闻到烤饼的香味,急忙上前要吃饼,店家说火候还未到。

如果让你用一张图解说春天,你会怎么选?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igenwangguanwang.net/afhgx/3736.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