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审美或鉴赏书画的时候,在观赏建筑的风格、设计、装饰,或者在生活美学的方方面面,若是有了“六种气”,像是中医看面相,气色就不太好,肯定是得了美学的“病”。
美学“病”的 种是俗气,大众认为的庸俗、粗俗、花里胡俏,见之令人难受的样子。在日常生活中,家里装潢得像宾馆、颜色涂满墙等,显得俗气,是缺少美学认识的表现。女人浓眉厚粉、花衣花裤,看着就特别俗气,道理都是一样的。
第二种“病”是匠气,病情表现为程式化比较严重,工整死板,没有气韵,毫无美感,也叫市井气,在画作上表现为无笔法墨法的变化,如机器生产的工艺品,也像木匠做的平板餐桌,缺乏艺术美感。
第三种“病”是火气,笔锋很露,气力很猛,笔墨很燥,看了令人心浮气燥。或是颜色很艳,如火气冲天。如果从中医的角度,就是高血压高血脂同类的病。
第四种“病”是草气,行笔潦草笔墨粗糙。往往急躁求成,应付主义,漂浮油滑,粗劣简陋,粗而不雅。画作笔墨不严谨,不精细,无法理,无诗意。就像有些水泥匠,见天快黑了,草草应付了事。
第五种“病”是闺阁气,整个气息很弱很小,放不开,就像裹了小脚常年藏在闺阁里的女人。用笔软弱无力,线条如棉线,全无骨力。有墨无笔,有笔无骨,用笔似描眉,气弱而怯,如妇女描花。如果从中医的角度就像营养不良或贫血,要补元气。
第六种“病”是蹴黑气,恶不可耐,又脏又黑。污胀气,不知理法,无知妄作,随意粗俗,狂躁无度,远近不分,层次不明,浊而无岚,闷而不透。
上述这六种病气在平常的书画作品中是比较常见的,可以参考鉴别。在朋友家中和办公室会发现挂着六种病气的中国画,可能是主人的审美有限,难以察觉和判断。抑或者在一些公园和公共场所,甚至在很重要的会客厅都不乏有这六种“病”气的作品,可见美育工作任重道远。一些“生病”的作品经常污染着大家的视野和精神,只是没有像水质或大气污染,那么直接影响大家的生活,而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但是精神上的污染更加难以治理。
大多健康美的气息和画气的根源都在画家的气质里,人若俗气画必俗气;人若静气画也静气;人若狂气画必狂气,人若文气画必文气。人若雅气画必雅气。其次还与观赏者的气质和美学素养有关,当然气质是可以改变的,这就体现了美育的重要性。
▲佚名柳院消暑图页
宋代中国画是历史上的一个高峰,气息高雅静怡。在设色、意境和人文上表现突出。
画中描绘了垂柳古柏掩映下的庭院一角,一老翁在执扇侍童的陪同下,坐在室内赏景纳凉。门前的湖面宽阔,钱荷点缀在其间,远山云雾变幻。庭院的边侧十数簇庭花盛开,绿草如茵,有侍者捧盒而来,可能是消暑食品。图中柳树的婀娜多姿,建筑界画的严整缜密,点点荷叶和简洁的远山处理得富有节奏感,人物的悠闲形态和白色衣装十分突出。
现为故宫博物院所藏。
▲佚名柳阁风帆图页
与六气相反,此南宋名画静雅精致,虽小而见大景。
全图人物景物刻画精细,人物形态各异,设色颇具匠心,温润不火,一楼阁半掩于林中,几人于楼上看江景,林边小桥上二人款款而行,一人在柳林中朝她们走来。湖中两舟上分别有数人,或在船舱内,或坐船头,或在拉帆绳,这幅画用鼓起的船帆来表现风的存在。湖边柳丛繁密而不显杂乱,柳林的枝条被风吹得向右边微微倾斜,与风帆的方向是一致的。构图虚实相生,一半为实景,一半为空白,代表江水和天空,空中大雁结队远去,意境悠远。
作品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佚名松荫策杖图页
此图就是古人一种美学生活。画中一白衣文士策杖,游于茵茵绿草的湖岸,童子携琴紧随其后,似乎要在山清水秀之间,弹一曲古琴在山谷回荡。
本幅画作意境幽雅,令人向往,苍松青翠浓密,用脂粉点出灼灼桃花,显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远山用青绿山水设色清丽。
画作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往期张国樟中国画美育专栏
丨陆无为和有为
丨伍谢赫六法
丨肆高峰意识
丨叁民族精神
丨贰美学正能量
丨壹东方美学
●
●
●
戳“阅读原文”一起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