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传喜讯,虎岁报佳音
春节,寄托着人们对万物更新,欣欣向荣的期待;
春节,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情感聚合
深圳商报/读创为您呈上
深圳作家写新春
留深过年
作者:俞莉
回家的机票提前一个月就买好了,悠米也委托了人上门照管。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深圳有了疫情,不由想起《汉书·外戚传》记载的一句诗,“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功效是一样的,那几个病例,绝对没想到自己会产生如此大能,拖住了一个移民大城市回家的脚步。
“7+7”隔离,老家那边的政策,不甘心,打了好几轮电话,家人又跑社区问了几次,答复都是一样的。只好死了心。
“从前,乡愁是一张车票,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现在,乡愁是一张核酸证明,我在这头,故乡说:就在那头吧,别回这头。”这是新近流行了一首段子诗,中国老百姓有一种天生的达观和幽默,有苦中作乐的认命精神,善于化苦涩为笑话,段子都编得特有才:“宁愿长点膘,也不外面飘,长膘是富态,乱飘是祸害。劝君守规矩,切记爱自己。”“没回家第一年,村里传我在深买了房。没回家第二年,村里传我傍大款。没回家第三年,村里传我在深蹲大牢。想回家不为别的,就想辟个谣。”
在老家的姐姐为了安抚我心,说,在深圳也好,老家冷的很,不是雨就是雨夹雪,这样的天气也不适合出来玩。她穿着厚厚的睡棉衣棉裤和我视频。
我当然知道老家冬天的冷,我们那一带,没有北方的集中供暖,整个冬天都靠一身正气硬扛。然而,待久了热带城市,老家的那份寒冷,那份凛厉,反而成为向往。雨蒙蒙的天气,萧瑟的河岸边,落光了叶子的垂柳,枯黄的衰草,呵出白气冻红的双手。还有闹哄哄的菜市场,飘来烤红薯的香味……都是美妙的风景。
那是小时候的味道,老家的味道,年的味道。
老爸老妈问我在深圳搞些什么吃的。他们一直延续着过去的老传统,不准备出丰富的食物,不算过年。
我买了肥瘦肉,韭菜,和着姜葱,剁碎,按我妈口授的方子加白糖,盐,香油,调好肉馅,包了一百多只饺子。算是我对留深过年的一点意思吧。
妹妹比我“能”,她在香港的家里,炸起了肉圆子,模样很像那么回事。她自豪地发了朋友圈,说,“跟老妈炸的差不多味道。”然后又再接再厉准备煎“蛋饺子”。这些都是我们那儿过年最受欢迎的菜肴。
说起来,妹妹比我更惨,她已经三个年头没能回家过年了。就连和近在咫尺的我,也好久没见了。疫情改变了世界,人们被割裂在一个个孤岛上。多么盼着摘口罩的那一天啊。
在太平洋的那一边,儿子发了堆雪人的照片,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读研。也是异常艰难的一年。当初申请,等待录取,等待签证,等待通航,日夜颠倒的网课,谁也没有料到疫情原来是场持久战。在异国的他,过年也许就是和几个华人学生一起在法拉盛吃顿中国餐吧。
电视里放着欢快的贺年广告,岁末的深圳,年味渐浓,道路两旁的绿树挂起了大红灯笼,民俗村前置换了虎年的吉祥物。许许多多的人和我们一起留下来过年。
上午姐姐打来电话,说寄了“团子”和“圆子”,让我留意查收。
这是我最爱吃的两样东西,心里不由喜悦起来。虽然不能回家,可是,一样有“团圆”啊!
俞莉,中国作协会员,广东省签约作家,教师,现居深圳。在《当代》《中国作家》《清明》《山花》《芳草》等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若干,出版有长篇小说《我和你的世界》《我的似水年华》《谁敲响了上课的钟声》,小说集《潮湿的春天》入选深圳新锐小说文库。《我和你的世界》被评为深圳第五届十大佳著。
审读:孙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