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解析技术研究进展
引用格式:车玉伶,王慧,胡洪营,梁威,郭玉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解析技术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01):-.
被引:下载:(数据来源:中国知网)
导读
微生物群落的种群多样性一直是微生物生态学和环境学科研究的重点。近几年来微生物群落结构成为研究的热点,首先,群落结构决定了生态功能的特性和强弱。其次,群落结构的高稳定性是实现生态功能的重要因素。再次,群落结构变化是标记环境变化的重要方面。因此,通过对目标环境微生物群落的种群结构和多样性进行解析并研究其动态变化,可以为优化群落结构、调节群落功能和发现新的重要微生物功能类群提供可靠的依据。
基本按照年代顺序概述了常用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解析技术,同时也体现了解析技术由片面向全面、由低分辨水平向高分辨水平的发展过程。20世纪70年代以前,对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认识依赖传统的培养分离方法,方法的分辨水平低,认识是不全面的和有选择性的;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在微生物化学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生物标记物方法(醌指纹法、磷脂脂肪酸法等),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认识进入到较客观的层次上;在80和90年代,以DNA为目标物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rRNA基因测序技术、基因指纹图谱等)比较精确地揭示了微生物种类和遗传的多样性,并给出了关于群落结构的直观信息。
指出了每种解析技术的功能特点和局限性,并展望了解析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原位、快速、灵敏、高通量和准确定量。
主要内容
本文涉及以下解析技术:
1传统培养分离方法
将定量样品接种于培养基中,在一定的温度下培养一定的时间,然后对生长的菌落计数和计算含量,并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构造结合培养分离过程生理生化特性的观察鉴定种属分类特性。培养分离方法采用配比简单的营养基质和固定的培养温度,还忽略了气候变化和生物相互作用的影响,这种人工环境与原生境的偏差使得可培养的种类大大减少(仅占环境微生物总数的0.1%-10%)。
此方法,繁琐耗时,不能用于监测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
2群落水平生理学指纹方法(CLPP)
CLPP分析方法就是通过检测微生物样品对多种不同的单一碳源基质的利用能力,来确定那些基质可以作为能源。从而产生对基质利用的生理代谢指纹。
BIOLOG方法能够有效地评价土壤和其它环境区系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其优点是操作相对简单快速,而且少数碳源即能区别碳素利用模式的差别。然而,BIOLOG体系仅能鉴定快速生长的微生物。
3生物标记物方法
通常是微生物细胞的生化组成成分,其总量通常与相应生物量呈正相关。由于特定结构的标记物标志着特定类型的微生物,因此一些生物标记物的组成模式(种类、数量和相对比例)可作为指纹估价微生物群落结构。由于分类的依据是从混合微生物群落中提取的生化组成成分,潜在地包括所有的物种,因而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并且分析简便快速,适于定性甚至半定量地检测微生物体系的动态变化。
包括:醌指纹法(QuinonesProfiling)、脂肪酸谱图法(PLFAs、WCFA-FAMEs和其它方法)。
4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
以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标记序列为分类依据,通过分析不同DNA分子的种类及其数量来反映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可以用于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的基因组DNA的序列信息包括:核糖体操纵子基因序列(rRNA)、已知功能基因的序列、重复序列和随机基因组序列等。最常用的标记序列是核糖体操纵子基(rRNA)。rRNA(rDNA)在细胞中相对稳定,同时含有保守序列及高可变序列,是微生物系统分类的一个重要指标。
主要包括:群落水平总DNA分析方法、核酸杂交技术、克隆文库分析法、基因指纹图谱方法。
研究结论
总的来说,目前的每一类方法都有自身的功能和局限性,也都在发展和完善当中并相互补充相互推动。传统培养分离方法积累了种群分类的大量数据,为生物标记物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材料(例如用作标准品或分子工具),在功能特性的认识上有独特的优势。
生物标记物方法可快速进行单个环境微生物样品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解析,但在定性上依赖于传统培养分离方法。现代分子生物学提高了解析的灵敏度,在基因水平上扩大了物种多样性的视野,其中基因指纹技术可同时分析多个样品,直观显示了种群结构变化情况,有助于分析调控因子对群落结构和群落功能的影响。
为了达到指导功能调控的目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解析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原位、快速、灵敏、高通量和准确定量。
本文编辑:刘立宝
往期精选
●经典回顾I试论我国乡村景观的特点及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
●李少宁副研究员:侧柏和垂柳释放有益BVOCs组分生长季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中科院地化所李心清研究员团队:生物炭对旱作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徐仁扣研究员团队:生物质炭的性质及其对土壤环境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潘根兴、李恋卿教授:不同作物原料热裂解生物质炭对溶液中Cd2+和Pb2+的吸附特性
●徐仁扣研究员团队:生物质炭的性质及其对土壤环境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中科院地化所李心清研究员团队:生物炭对旱作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电子穿梭体及其介导的环境与地球化学过程研究进展
●生物多样性的海拔分布格局研究及进展
●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中外源物质的影响机制和应用研究进展
●湛江沿海盐渍田土壤-稻米系统重金属含量与土壤酶活性的特征及其相关分析
●基于CA-Markov多情景模拟的海南岛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华中科技大学戴菲教授团队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揭示城市绿地对热环境的影响
●宁夏大学代金霞教授筛选出具备开发潜能的耐盐植物根际促生菌
●—年青藏高原植被覆盖整体趋于好转
●京津冀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及自然驱动因子分析
●top1I靳拓:国内外农用地膜使用政策、执行标准与回收状况
●top2I卢乔倩:中国不同植被覆盖类型NDVI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特征
●top3I雷金睿:—年海南岛湿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演变●top4I葛应兰:马铃薯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
●top5I张莎莎等:不同海拔杉木人工林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top6I王秦副教授: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进展及展望
●top7I张宇鹏:无机硅叶面肥及土壤调理剂对水稻铅、镉吸收的影响
●top8I刘红梅副研究员: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团聚体及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top9I雷金睿等:—年海南岛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力分析
●top10I张子璇等:不同改良模式对滨海盐渍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是中文核心期刊(—各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荣获中国国际影响力 学术期刊(—、年)、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年)、广东省精品科技期刊、广东省 期刊等称号,广东省 科技期刊一等奖。进入中国科协组织评选的“生态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区,即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位列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Q1区(Top10%),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Q2区(Top25.5%)。
左右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