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春风明媚,绿树成荫。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吴冠中《柳塘金鱼》
柳树在中国国画中是重要的创作要素,因柳和“留”同音,所以古人常以柳赠友,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吴冠中《柳塘双牛》
《荷香消夏图》宋马麟卷绢本浅设色
此图卷描绘一平湖柳堤、荷香清夏的景物。在广阔的湖面上,微波轻荡,碧叶莲莲,而近处群鸟,则更为画面增添无穷生趣。画中笔法细秀,描物具体,尤其柳树变化多姿,树叶丝丝勾出,又如烟动。其用墨以淡为宗,又浓淡相间,着色亦淡雅,更加烘托出了其境界的祥和安静,从中可以见出其父马远的显著影响。
《柳塘牧马图》宋陈居中
此图原载《历代名笔集胜册》 册(见《虚斋名画录》)。签题陈居中作。耿昭忠题云:陈居中柳塘牧马图,虽纤细如绳,悉具乘风破浪之势。昔评云:“布景设色,不亚黄宗道。今观其气韵生动,精神物态,全形缣素间,即谓超佚前人,岂为过当。”这评赞是确当的。在小小的纨扇的面上,画着二十多个人,五十多匹马,而姿态活跃异常,那功力是深厚的。
《柳塘双鹭图》清黄慎
《柳塘鸳戏图》宋佚名绢本设色
纵23厘米横24.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上无题款。
画烟波浩荡的湖面,柳枝飘扬,水草丰美,两只鸳鸯相对戏水。画面意境空旷而优美,然对于鸳鸯的细部刻画,还是没有完全摆脱南宋院画的工整细丽。
《柳塘鸳戏图》宋佚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上无题款。
画烟波浩荡的湖面,柳枝飘扬,水草丰美,两只鸳鸯相对戏水。画面意境空旷而优美,然对于鸳鸯的细部刻画,还是没有完全摆脱南宋院画的工整细丽。
《柳溪闲憩图》宋佚名
此图原是散页,不知从何册中佚出。旧题王诜作。
按王诜画今存者有《梦游瀛山图》及《烟江叠障图》,与此图作风大不类。当是北宋末一高手所作。风来水面,芦苇和柳枝均向后偃拂,一老者憩息于柳树干上,披襟当之,心意似甚惬快。
《柳下晓妆图》清陈崇光南京博物院藏
陈崇光(—),原名炤,字若木、栎生,江苏甘泉(今扬州)人。初为雕花工人,后拜虞蟾为师。山水、花卉、人物俱能,尤擅双钩花卉。
《柳鸦图》宋赵佶上海博物馆藏
赵佶,即宋徽宗,宋神宗赵顼之子,哲宗赵熙之弟,初封为端王,元符三年即位。诗书画却有精湛的造诣,尤以花鸟画见长,以工细彩墨为主,有时并能寓巧于拙。此幅《柳鸦图》中的柳树和鸦采用没骨法,设色浅淡,构图洗练,粗壮的柳根、细嫩的枝条、姿貌丰腴的栖鸦画得都很工整精细。栖鸦双双憩息嬉戏,形态自然安详,用生漆点睛,更显得神采非凡。
《秋柳寒鸦图》宋梁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为纨扇形,用墨笔画一株柳树和疏朗的柳枝,有二只寒鸦正在寻觅归巢,一轮初升的明月被薄雾掩映,月色暗淡,夜幕朦胧,意境清幽凄冷,笔法简劲,属于梁楷的简笔画一类。
《山径春行图》宋马远卷绢本设色
纵27.4厘米横43.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山径春行图》描绘了一个怡然自得的文人,一手捋着胡须,一手拂动衣袖,慢步行进在春天的山径上,面向远方,似乎在触景生情吟咏赞美春天的诗句。随风飘动的柳枝,雀跃嬉戏的小鸟,生机勃发的山径两旁的桃花,既是在描写春天的自然景色,也是在借景抒发文人此时此刻内心充满诗意的喜悦之情。鸟语花香春意盎然而又显得闲适恬静的画面气氛,是文人内在修养和心理活动的生动写照,是对春天来临所唤起的生命之美的赞叹。
《溪山春晓图》惠崇长卷绢木纵24.5厘米横,.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写的是江南平远景色。卷首是山溪,水中有四舟。水中各种水禽甚多。对岸柳树、桃树及杂树、水边丛草,远山数重。画的左半偏中部分伸出一个山岗、渚滩,卷末是从山中流出的溪水,溪水之左又是城坡。山坡上都长满了绿柳红桃和各类杂树,一片江南春色。此画山石用墨较浓,画树特别精致,杂树用笔点簇而成,柳树以方直线条勾出老干,然后丝出柳枝条, 再染汁绿色。桃花用红白二色点出,至今犹艳。
《雪竹文禽图》,五代黄筌绢本浅设色
纵23.6厘米横45.7厘米台湾故宫博物院藏
黄筌对后世工笔花鸟画起了开拓和奠基的作用。图中画水边数石叠起的岸上,所有景物,其上都布满积雪,皑皑一片,柳枝竹叶亦在积雪中努力伸展。池塘上,雾气一片,水天一色,一片清寒静寂的景致,在静寂中又寓有生机。画中笔法奇峭,精细而又简洁,石的画法简练含蓄,竹树则枝叶具体,而寒鸟和双鸭则更生动传神。画中用墨洁净,设色简淡,是一种与其精工富丽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画风。
明仇英柳塘漁艇
本幅以細筆白描法,畫楊柳夾岸,高士頭戴紗帽,袒胸露腹,橫波持竿,臨流濯足。岸側另見鴛鴦一對,戲浴水際。通幅雅逸秀麗,饒具文人氣息。除右下方仇英款印外,左上方另有文彭(-)題詞一闕。文徵明、文彭父子與仇英素負交誼,亦屢為其作題跋,致令書畫相得益彰。雖不確知本幅所繪故事為何,但由形似陶淵明(約-)的高士造形,以及兩岸的柳樹來觀想,此圖或係陶淵明歸園田居的生活寫照。
明樊圻《柳溪渔乐图》
宋人《柳塘钓隐》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人《柳塘呼犊》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李迪《风雨归牧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图署有“甲午岁李迪笔”六字款,“甲午”为孝宗淳熙元年(公元一一七四年),应是传世李迪具款作品中最早的一件。画上钤有明初“典礼纪察司印”半印、明朱棡及清内府鉴藏印,《石渠宝笈三编》著录。李迪,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據《画继补遗》记载,他为孝、光、宁三朝画院祗候,工画花鸟竹石,亦画杂画。此图绘两牧童沿柳岸归牧,风雨大作,柳枝、丛芦在风雨中摇荡。牧童策牛逆风徐行,一人披蓑俯身紧拉住斗笠,另一牧童的斗笠被风吹落。
《柳荫放牧图》佚名立轴绢本淡设色
纵99.1厘米横48.3厘米(美)私人藏
此图描绘牧童放牛的情景。临溪草坡上,牧童伏于柳树下小憩,二水牛也呈自在之状,境界静谧雅逸。柳树描绘十分细腻,枝干出笔一丝不苟,疏密、浓淡、粗细相间,富有变化。画风与南宋画牛名家阎次平相似。
马远《柳溪琴隐》
明陈遵《柳岸立凫图》纸本,设色,
纵.4cm,横44cm。南京博物院藏。
画面简洁,柳树取一截弯曲老干,勾皴点染出斑驳之状,上一细枝,披垂而下。河岸只勾一线,写数根衰草,河水不着一墨,却意在画中。河鸭用墨彩点、勾、染成,质感丰富,整幅画面疏朗开阔,秋意盎然。
明胡聪《柳荫双骏图》绢本,设色,
纵.2cm,横50.5cm。北京故宫藏。
描绘柳荫下两匹骏马之态,形象生动,神态逼肖;二柳树旁还斜探出一枝桃花,使湖石花竹相互掩映,一派湖光春色。整幅画面刻画细腻,用笔工整,功力深厚,继承南宋院体画风格。
清高其佩《柳塘鸳鸯图》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清郎世宁《八骏图》绢本设色,
×69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虽然是采用中国传统的颜料来作画,但在马匹、人物和柳树的表现上,却融入了西画注重光影的手法,显得立体感十足。烟柳下,骏马八匹,或匍匐,或肃立,或静默,或嬉闹,无不形神兼备,神采勃发。精致处,犹如原物再现。
宋夏圭《西湖柳艇图》绢本,浅设色,
纵.2cm,横59.3cm。台北故宫藏。
画面柳堤回环,疏密、远近、直曲和穿插、点景的木桥、屋宇、小船等相互配合,柳枝笔法劲健,密而不乱,节奏感甚强,颇得真实之美。岸边游船停泊,水上小舟来往,近处柳梢上露出酒旗,都表现了南都湖上春光的佳胜。
徐悲鸿《柳树双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