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秋节,与往年不同,似乎又没有太大的不同。
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年没有回老家过中秋了。
要说离家也不远,开车6个小时的路程,坐火车的话睡一宿就到家了。
然而,总感觉时间是那么紧,身体是如此疲惫,已经不足以应付舟车劳顿。
爸妈又说谎了妈妈打电话问我,中秋节回家吗?我说,不回去了,攒到过年一块回家团圆吧。
妈妈沉默半分钟说,那也好,过节就是个形式,在哪过节都一样。我跟你爸一切都好,你自己在外照顾好自己。
……
挂完电话后,我心里很明白,妈妈说谎了。
所谓的“过节是个形式”,不过是爸妈自欺欺人的谎言,而且比中秋的月亮还要“圆”。
我们这一代人,从高中开始离开农村老家,与爸妈在一起的日子聚少离多、屈指可数。
长到十七八岁,有人上大学去了,有人外出闯荡去了。
从此故乡,只有冬夏,再无春秋……
也是从那时,我们变成了一个又一个“不回家”的人。
因为不回家,故乡与我们渐行渐远;
因为故乡有爸妈,那里依然有我们可望不可及的羁绊。
记得有位大咖说过,为孩子着想,爸妈真心愿意委屈自己,爸妈口中说出的话,有时候未必是真话。
确实如此。他们口口声称说“你忙你的”,没有人知道背后承受了多少孤单。
对爸妈而言,他们已是知天命的年纪,功名利禄早已看透,最想要的是儿女的“膝下之欢”,有孩子陪陪自己,有孩子跟自己说说话而已。
不料,太多的家庭终究没有逃过“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坏结局。
你很难想象,爸妈听说儿女回家过节时,神采奕奕的样子。
那是一种期待,一种莫大的幸福。生活在“别离”的一代人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实际上,人生的真实状况是离别的次数远远超过相聚。
尤其是在快节奏的社会中,中秋与新年两大佳节,有多少游子和孤寡老人的相思之愁无处安放。
越是在大城市里,“今年的中秋节,你回家吗”已经成为一道不敢触碰的伤疤。
有的人踏上回家的火车,更多的人依然在城市里假装“无所谓”。
昨天,妻子跟岳父母视频通话。本来聊着孩子,聊得挺开心的。岳父母的话锋一转说,今年就算了,明年中秋能回家吗?
妻子顿时哽咽起来,竟无言以对……
从大学走出家门到工作安家,在这座城市生活了12年,回家过中秋的次数只有4次,还是在大学期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如今,孩子已经能够呀呀学语,爸妈已经白发苍然。
而爸妈与我,故乡与家的距离,并没有因为时间变长而拉近。
相反,我已经看不清故乡老街的模样了。
故乡,只存在我梦中童年的泥泞小路、垂柳蝉鸣和田间地头的肆意奔跑。
以前,妈妈经常在电话里唠叨说,孩啊,你说你怎么那么忙,你说你都忙啥了。
我又没法跟她解释,因为我的确很忙,但是具体忙什么,自己一时也不知从何说起。
旁边看电视的爸爸会插话说,孩子忙什么,跟你说了你能听懂?难不成回到山沟里,陪你种菜园。
听到爸爸大大咧咧的话,我们母子的心情宽慰了许多。
此时此刻,我忽然明白,自己在外闯荡天不怕地不怕,已经磨练的刀枪不入了,而爸妈永远是我的要害软肋。
有时候,我想让自己忙起来,不去想家里的爸妈。
只是因为人一旦忙起来,很多事也就容易淡化了,因此蒙骗自己的内心。
然而,在一个本该团圆的节日,思念往往轰然决堤了……月圆,而梦难圆十五的月亮圆又圆,人间多少梦难圆。
游子自知相思苦,在异乡的土地上,遥望着故乡的天空。
本想给爸妈通个电话,又担心他们因我一夜难眠。
这就是,游子的真实写照。
对于很多人而言,已经没有中秋节可言了。
月饼越做越精美,却吃不出团圆的味道。
街上的气氛越来越热闹,却无心流连,只想裹紧衣服早点回到住处。
小时候,赏月赏的是明月。
长大后,再次赏月,看到的竟是无尽的思念。
当我从商场买回一沓月饼回住处时,月饼的口感不像过去香甜,而是有种甜到腻的浓烈。
于是乎,一股莫名的伤感油然而生。
在那一刻,我明白了,“中秋节”于我而言,彻底成了“一个节日”。
很多年以前,曾看到一段美文:
上小学时,我知道了家里有“放学”;
上初中时,我知道了家里有“周末”;
上高中时,我知道了家里有“大休”;
上大学时,我知道了家里有“冬夏”;
上班以后,我知道了家里只剩下腊月三十到正月初六。
余光中那首《中秋》小诗写得真好:
世上本没有故乡的,只是因为有了他乡;世上本没有思念的,只是因为有了离别。
月亮圆了,像一个玉盘挂在夜空,照亮了思念,是不是也在提醒着游子,月圆了,人该团圆了。
是什么阻挡了回家的脚步家里没有把你灌趴下的客户,没有一沓方案甩在脸上的老板,也没有口味浓重的外卖。
但是,很多人依然回不了家。
早年看过一份调查报告,七成以上的人没有与爸妈生活在一个城市,一半以上的人选择在城市过节。
实际上,每一个不回家过中秋的人,都有着各自的难以明说的苦衷。
在他乡:没有人不想衣锦还乡,只不过想让自己回家的时候,更加体面一些。范二青年:为了能够多赚点钱,买个房子,买辆车子,让爸妈不再为我担心,也想着将来给爸妈更好的物质生活。大哥:生活丝毫没有起色,不想回家时,被爸妈看到我疲惫憔悴的样子。与其让老人家担心,不如暂且不回家了,忍一忍。民工老张:两口子进城干建筑7年,老人在家照看孩子,中秋节只回去过一次,两人来回路费多块钱,不如省下来给娃娃改善一下生活费。真实的生活,都在他们朴素的话语里。
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不敢回,慢慢地也就回不去了。
我们这一代人,注定是爸妈抓不住的孩子,是故乡留不住的游子。
时至今日,我才读懂了作家龙应台写在《目送》里的那句话: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
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