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童年的柳哨齐鲁晚报网

侯凌肖编辑

燕子图片

网络阳春三月,随着天气的一天天转暖,护城河边的垂柳,在微风中变得柔软如丝绦。此刻,让我想起孩提时在故乡做的柳哨。在乡下,庄户人每家往往会在房前或屋后栽些杨柳树,大多有碗口那么粗。那时,做柳哨,是孩子们春天最大的乐趣之一。做柳哨分为选、拧、抽,削四步。选时令最为关键,早了柳木水脉不足,容易“护皮”,是拧不动的,晚了柳眼含芽,就拧不完整了。然后就是选材,做柳哨的柳皮,要选粗细适中,没有枝杈的才行,如果太粗则不易拧动,太细容易拧破树皮,选择好粗细适中的柳条,向相返方向用力一拧,柳皮与柳骨就能分开了,然后一段段往下拧,这个过程考验一个孩子的耐心,不可心急的,要从柳头的上端到枝梢耐心地拧,当感到树枝表皮己经与里面的枝条分离开,下步就是抽杆了,用牙咬住较粗的一端,将白玉般的柳芯慢慢抽出,拿在手中的就是中空的柳树皮了。然后用剪刀截成一小段一小段的,有长有短,最后再用指甲或小刀,刮出薄薄的青色嫩皮,约半厘米宽,便露出绿莹莹的柳哨嘴儿。然后,再把柳哨嘴儿用手可稍微捏扁,一只柳哨就制作完成了。那时,村里有编筐手艺的人,用脱皮的白柳芯来编织筐篮之物。清明前后,柳枝刚刚冒芽,叶子尚未长大之际,一帮孩子们就在柳树下,鼓励“孩子王”和爬树“高手”,争先恐后地爬上高高的柳树杈,撇下一段段柳条儿,孩子们在树下争抢着、挑选着比较光滑,枝条没有伤疤的柳条,用手从上到下全部扭动一下,然后用牙咬住枝芯,用手捏往枝条,轻轻地将枝芯抽出。最后,孩子们手里就只剩下了筒状的柳树皮了,再用小刀加工一下,柳哨便做成了。不能做柳哨的柳枝,孩子们用柳条编成圆形柳帽,戴在头上,腆着肚子,大摇大摆地充大将军,常常引得孩子们哈哈大笑。那时,孩子们成天嘴里含着一个柳哨不着调的吱吱乱吹,让大人们不胜其烦,孩子们却洋洋得意,不光嘴里含着一个,并且手里还拿着一大把,惹得孩子们哭闹着追要,说什么也不给的时候,大人们大为光火,追赶着训斥那不懂事的孩子。会制作柳哨的孩子,让孩童们“羡慕”和“追捧”。他手里柳哨有粗的,有细的,有长的,也有短的。为了做更精美的柳哨,也学着图片上的笛子模样,制作得又粗又长,而且中间也弄上一溜小孔,一会儿用手按住其中一个孔,一会儿按住另一个孔,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真像笛子那样悠扬悦耳,吹出了童年的幸福与欢乐!随着光阴流逝,柳哨,作为那个年代孩童们自制的玩具,已成为往昔的美好记忆。如今的春天,再也听不到那清脆悦耳的柳哨声了……作者简介:侯凌肖,山东鄄城人。现在山东金润建设有限公司工作,高级工程师,菏泽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散文学会会员。散文作品散见于《齐鲁晚报》、今日菏泽《风雅颂》、辽宁《刊授党校》、《职工天地》、《山东建筑业》、《山东建设报》、《菏泽日报》、《牡丹晚报》等报刊壹点号心梦文学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igenwangguanwang.net/afhzp/7068.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