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记者肖风伟
冬日,暖暖的太阳洒在浉河上,河水中,不时有鹭鸟戏水,掠起阵阵波澜。
河两边,是一长溜垂钓的市民。一杯毛尖,一根渔竿,这是垂钓者的标配。
73岁的老袁闭着双眼,靠在小椅子上,听着收音机里的豫剧,不时跟着哼上一小段,偶尔,睁开眼睛看看是否有鱼儿咬饵。
“想当年,这条河水,那叫一个清呀,跳下河,一群鱼乱蹦,还有的往裤衩里钻……”
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浉河。河里的水干净、清澈,大家都喜欢在河里洗菜、洗衣,小鱼成群结队,坐在河边的沙滩上,脚放进水里,鱼儿就过来了。
那时,河两边是大片的沙滩,干净、明亮,洗完衣服、床单,直接往沙滩上一铺,等干了再收回家,一点儿都不脏。
浉河被誉为信阳的母亲河,发源于河南与湖北交界处的韭菜坡,古称訾水,原为小溪,古时有位叫胡超的隐士居住小溪边,由于很有威望,众人赞之为师,称小溪为师溪,后称浉河,为淮河的主要支流,全长.5公里。
浉河承载着信阳最美好的记忆。“浉河泛月”为信阳古八景之一,古时文人张钺有《浉河泛月》诗赞道“双桨荡晴川,蟾光散暮烟。珠随天山满,镜向水心圆。桂席飞杯斝,兰言胜管弦。映淮良可赋,同时对清涟。”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美丽浉河按下了休止符。河水黑臭、杂草丛生,河床因采砂挖的坑坑洼洼,浉河逐渐不是当初的模样,水质甚至变为劣V类。
信阳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的一项调查,道出了浉河水质变坏的根源——信阳市区12条河流没有实现雨水、污水分流,直接排进浉河,另有处排污管道,直通浉河。
年,浉河被列入河南省首批列入中小河流系统治理项目的9条河流之一,其系统治理工程总投资2亿元。
曾经的浉河“死了”。但是,谁也无可否认,浉河正重装回归。
经过两年治理,浉河北岸虹桥至关桥段已初露端倪,依依垂柳下,新铺的防腐木人行步道,已成为市民的乐园,宛如一个包罗万象的小世界:练唢呐的、打牌的、健身的、跑步的、发呆的……
栈道旁边的河床内,工人们仍在紧张施工,准备栽植多品种水生植物和爬藤。关桥至民桥上游,也将在人行通道临水一侧栽植多品种的水生植物,打造市民亲水景点。
年6月,信阳市正式启动四水同治,城区里的十几条河道,实现雨污水分流后,将引入活水,城市内河将循环、流动起来。
“死去”的浉河终将回来,包括信阳12条内河。不过,那时的浉河等河流,除了泄洪功能外,另一个重要角色,将是城市会客厅。
(见习编辑张惟一编辑华丽娟施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