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读画南宋马远的踏歌图

曾经有人说过:每一个画家,都有一段传奇;每一幅画,都有一个故事。而传奇和故事就在那里,不说也不喊,悄悄地在那里,等着你去读懂。

我喜欢画,我愿意学着去读,希望有一天能够读懂。今天要读的是南宋画家马远的《踏歌图》。

《踏歌图》

这幅画是南宋山水画作品,南宋山水画风格与五代最大的区别就是“类剑插空”。就是说山峰陡峭垂直,像剑一样插向天空。实际生活中的山,尤其是江南地区的山不是这样的,为什么南宋山水画中会出现这种风格呢?这是因为像剑一样的山峰能够表达南宋*民反抗金兵入侵的怒火。

公元年(靖康二年),金人攻陷东京(开封),掳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后来,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后称南宋。南宋后来迁都至临安,也就是现在的杭州。

南宋时期,虽然朝廷偏安南方,未能收复失地,但因北宋灭亡,大量的农民,手工业者跑到了南方,促进了南方的经济、科技发展。所以南宋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而南宋人的情感也很复杂,很矛盾的。既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又有苟且偷安地对富足生活的歌颂。

面对国破家亡,山河被占,人民愤怒,想要金戈铁马,进行抵抗,收复失地。正是因为有这种强烈的情感存在,才有了山水画中类剑插空“的风格。马远的这幅《踏歌图》上半部分的山峰就是如此,笔直锋利,直插云霄。

同时,南方安逸富足的生活,又让上至皇帝高官,下至百姓商人被江南烟雨,风花雪月,给腐蚀了斗志,他们苟且偷安,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就像林升那首诗里面写的一样: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所以《踏歌图》的下半部的近景中,溪水石桥,翠竹垂柳,有几个农民,边走边唱,踏歌而行,这是在歌颂富足丰收的生活。

图的最上面还有当时的皇帝宋宁宗赵扩写的五绝诗:“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这首诗的意思就是说,隔夜的雨水使京郊的原野清凉爽朗,朝阳映着宫殿格外明丽雄壮,今年喜遇丰收,百姓安居乐业,人们在陇上踏歌而行,表达心中的喜悦。这是更明显地歌颂了。

整幅画分上下两部分,中间留白以山岚云气相隔,和谐飘逸,给人以仙雾缭绕的美感。即使上下两部分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情感,也不影响这幅山水画的气韵,反而让这幅画更有韵味,更能体现南宋的时代特点。

这幅图既表现了反抗异族侵略的怒火,又表现了无忧无虑的歌舞,这是因为南宋时期这两种情感并存的。想要读懂这幅画,一定要了解南宋的社会状况,经济状况,*治状况,以及南宋人的思想情感。

马远(年-年),字遥父,号钦山,南宋绘画大师。他出身绘画世家,南宋宋光宗、宋宁宗两朝画院待诏。擅画山水、人物、花鸟,山水取法李唐,笔力劲利阔略,皴法硬朗,树叶常用夹叶,树干浓重,多横斜之态。楼阁界画精工,且加衬染。喜作边角小景,世称“马一角”。人物勾描自然,花鸟常以山水为景,情意相交,生趣盎然。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igenwangguanwang.net/afhzp/6509.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