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很久之前,被问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喝起来越苦的茶,咽下去之后,却越发觉得它甜呢?
说这话的时候,正在喝绿茶,一玻璃杯颜色浓烈的龙井喝下去,先苦后甜,苦尽甘来。
彼时,我们正坐在西湖边的茶楼上,三楼的露天阳台。
那是一个冬天,夕阳西下,暖融融的太阳映着湖水,湖水映着岸边的塔。
路上没几个行人,垂柳依依,微风拂面。
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做汴州。
那时候,事业不算顺利,小打小闹挣一点钱,去杭州是谈项目去的,一心想着等会儿如何去谈下客户,心思根本不在喝茶上。
没有回答朋友的这个问题。
今日,那个久未联系的朋友,突然发来问候的信息,不由得想起N年前和他一起在西湖边喝茶的场景,以及那个满心惴惴的自己,还有那一段如黑暗隧道般凄惶无助的岁月。
于是,决定写下这篇文字,回答这个多年前就应该回答的问题,只为勉励当年那个幼稚无知、匹夫之勇的自己。
什么是回甘?
如果你去问一个茶人:为什么喝起来越是觉得苦的茶,咽下之后,却愈发觉得甜呢?
她一定会答你:因为有回甘。
那什么是回甘呢?回甘是如何构成的呢?
她会接着说:好茶就有回甘。
要是再问,就没有答案了。
其实,回甘这个东西,跟茶叶好与不好,没有太大的关系,它只是好茶的一个参考指标,却不是唯一属性。
如果单凭有没有回甘,或者回甘快和慢,以及回甘浓和淡,来判断一款茶是不是好茶,那真的是有失偏颇。
回甘是什么?它是一种喝茶之后形成的味觉现象。
这种咽下茶汤后觉得舌面很甜的感觉,叫做回甘:茶汤咽下,回上来甘甜的滋味。
回甘是一种很美好的感觉,如果还能与或清芬或浓郁的花香相伴,那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级好茶。
回甘是如何产生的?
它跟我们的口腔唾液和茶叶当中的茶多酚含量,有密切关系。
茶叶回甘的产生,主要依靠茶叶当中含量最高的特征性物质——茶多酚。
当你喝进一口茶,第一口可能觉得苦涩,这是因为这泡茶当中的茶多酚的含量很高。这些高含量的茶多酚,能趁茶汤停留在你口腔里那瞬间的时间,迅速与口腔唾液中的蛋白质结合,形成一层分子膜。
这层膜就像塑料布一样,厚厚的,还不透气,还防水。
这层膜它顺利地平铺在舌面上的味蕾上,像一件防雨衣,成功地隔绝了舌面和茶汤的接触,让茶汤里的其它味觉感觉,与味蕾彻底分离,把味蕾变成一块木头,没有知觉,除了感觉到麻木和苦涩,感觉不到别的味道。
然而,这存膜它不是永恒的,当你一口一口的茶汤喝下去,一碗一碗的茶汤咽下之后,由第一口茶汤和第二口茶汤营造起来的那层膜,被接下来的茶汤冲击,冲刷,一次又一次,一下又一下,坚持不懈,最终破裂。
当这层膜破裂掉之后,你的味蕾尤如被解除了封印,所有敏感点全部恢复了。如果正在喝的是一泡好茶,解封后愈发敏感的味蕾,立马就能感觉到茶汤里的甜味,鲜爽味,稠滑感以及花香。
回甘,就显现出来了。
为什么每种茶的回甘程度不一样?
不同的茶类,茶多酚的含量是不一样的。
同种类茶树当中,不同的品种,茶多酚的含量是不一样的。
相同的茶树品种中,高山茶和平地茶的茶多酚含量是不一样的。
同一个产区的同一个树种中,工艺不同的茶、季节不同的茶,茶多酚含量是不一样的。
茶叶有个特性,茶多酚含量不一样,茶叶当中的其它有益物质的含量,也是不一样的。
这就形成了一个现象:茶多酚含量高的茶汤,茶氨酸的含量也不会低,表现在茶汤当中,甜度也就很高。
并且,当茶多酚含量不一样,茶汤当中的茶多酚与唾液中的蛋白质结合而形成的水分子膜,厚度也是不同的。
因此,如果茶叶里面茶多酚的含量太少,那这层膜就不会产生。喝这种茶,你不但不会感觉到苦涩,也不会感觉到鲜甜。
如果茶多酚含量太多,那这层膜就太厚,口腔就会一直感觉到极浓重的涩味。这时候你的味蕾已经被强烈的苦涩味刺激到麻木,就算它破裂,也感觉不到很明显的甜度。
凡事还是适中为好。
于是,当一款茶多酚含量适中的茶,其中的茶多酚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一层不厚不薄的膜之后,也会有大量的茶氨酸溶解于茶汤中,形成极为鲜爽的香气和清甜感。
那么,这层厚膜破裂之时,便是味蕾大面积拥抱清甜的茶汤之时,也就是我们感觉到回甘极强极旺盛之时。
为什么越苦的茶,回甘越甜?
昨天的文章提过,咖啡碱的特性,是极容易溶于热水的。如果冲泡的时候坐杯,容易让咖啡碱提前、大量释放到茶汤中,形成苦涩味。
而在不坐杯的情况下,茶汤苦涩,是茶多酚含量极大。
试想,如果在正常出水(5秒到10秒)的情况下,茶多酚原本应该缓慢释放,第一冲和第二冲不应该感觉到茶汤有苦涩味。
然而,我们却偏偏在第一、二冲里明确感觉到了茶汤的苦涩,这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茶多酚含量比普通茶略高,高到虽然是缓慢释放,却仍然浓烈的程度。
这种茶汤咽下去,如前文所述,高含量的茶多酚与口腔中的蛋白质络合,生成一层薄薄的多分子膜,就像结了一层厚厚的防弹玻璃。
这层厚膜,强力阻隔了味蕾与茶汤的接触,被密密覆盖起来的味蕾,只能感受到这层膜的味道,苦和涩,当然也会感觉到其它的味道,但因为太浅,被浓烈的苦和涩给掩盖了。
这种情况下,就算能感觉到茶汤有微微的甜,但也只是模模糊糊,像隔着碧纱橱看人,影影绰绰,不真切。
当然,这层膜不是钢铁铸就的,当多喝几口茶汤,在它们的冲刷之下,这层膜就破裂了。
它破了之后,味蕾瞬间雨过天晴,能感觉到各种茶汤里的滋味了,比如甜味。
那么,为何前味越是苦的茶,后味越是甜呢?
这是一种感觉上的反差。
由于味蕾是刚被茶多酚与蛋白质形成的膜给封印过,此时窄然被放出来,此时,它是极度敏感的,就像一个在沙漠中行走了三天的旅人,出来之后第一口无论喝到任何水,都会感觉是甜的,极甜极甜。
我们在黑暗里走久了,接触到的第一缕光线,就算是很弱的,也会觉得很光亮。
车子在隧道里前行了很久,突然驰出隧道的那一刻,必定是感觉到强大的光线扑面而来,只能眯起眼适应。
所以,当你喝茶的时候感觉到口腔越苦,咽下之后就会感觉到味蕾越甜。
当你一直喝到的都是劣茶,突然之间喝到一款好茶,必定是爱如珠宝,片刻都离不得。
写本文的时候,正坐在太姥山上喝茶。
一杯一盏,一人一台电脑。
突然感觉自己颇有仙风道骨。
李麻花说,哎,为什么我们喝山上的茶,没有感觉到苦涩味,但却明显有强烈的回甘呢?
我笑了笑,不说话。各位请自行脑补诸葛亮摇着扇子、高深莫测的谜之微笑。
李麻花看我不理她,觉得吃瘪,站起来挖多肉去了。
留下我一个人在肚子里腹诽她:喝了这么久的高山白茶了,这么简简单单的道理都想不明白。
平地茶茶多酚含量高,喝过后会有明显的回甘。难道高山茶茶多酚含量不高,喝过后便不会有明显的回甘了吗?
高山茶不苦,却依然很甜,回甘里还带着花香,是因为人家生态好,环境了,空气水土好,生出了丰富的茶氨酸,这个茶氨酸,人家能让茶汤里有浓浓的清甜味,鲜爽感,稠滑度。
所以,喝高山茶,一杯又香又滑还不苦涩的汤,像琼浆玉液般,轻轻一滑就下去了。
才不必像茶多酚高的茶,先要费力地形成一层膜,等膜破了,才能感觉到甜。
真正的美人,是天然去雕饰的。
只有丑女,才需要整容。
挨过那些痛苦的刀子,成为美人。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