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苏曼殊与“糖僧”的由来。
苏曼殊豪于饮而雄于食,尤喜饮冰水、吃糖果和五香牛肉,故被称为“糖僧”和“牛肉大师”。
在日本留学时,他特别喜欢喝冰水,一天要喝五六斤,常常因此躺在床上不能动,别人还以为他死了。有同学大胆摸他鼻子,才晓得这家伙还没死。
他不吸取教训,每日狂喝濫吃不误,以至于严重 了肠胃。
一日,苏曼殊去易白沙处作客,宾主相谈甚欢。吃饭时,他一气咽下了炒面一碗、虾脍二盘、春卷十枚,还有许多糖果。
易白沙以为曼殊多日挨饿才会如此狼吞虎咽,便邀他明天再来坐坐。
他连连摇头道:“不行,吃多了。明日须病,后日亦病。三日后当再来打扰。”
苏曼殊对甜食的贪恋简直空前绝后。
在苏州时,有卖酒的酒保看到他一下子吃了30包酥糖,目瞪口呆,以为他疯了。他去东南亚游历时,每天消化五六十枚甜果,结果肠胃炎发作,差点客死他乡。
上海棋盘街有一家粤式茶馆,同时出售各种粤式糕饼以及国外的糖果,苏曼殊经常在那喝茶。其中有一种外国糖,叫做“摩尔登”,装在扁形的玻璃瓶内,粒粒如围棋子,色泽淡黄或者淡红色。他读了《茶花女》之后,便每天吃三包摩尔登糖。别人问他为什么吃这么多糖?他说这是茶花女喜欢吃的食物。
苏曼殊因为爱吃甜食,出现了很多蛀牙,不得已拔掉牙齿装上金牙,但仍然嗜糖如命。一日,他糖瘾上来了,时正囊中羞涩,就敲下一颗金牙换糖吃。后此事传出,章士钊为此写了一首诗嘲笑他:齿豁曾教金作床,只缘偏嗜胶牙糖。忽然糖尽囊羞涩,又脱金床付质房。
苏曼殊则洋洋得意地说,我原是“诗僧”,现在叫“糖僧”了。
他有超豪华的朋友圈:
柳亚子、柳无忌父子在他去世之后为其编著《苏曼殊全集》。更有章太炎、刘季平、陈独秀、等当时名人回忆怀念文字、诗词、序跋等。
国学大师章太炎说他是“亘古未见的稀世奇才”。
陈独秀与他亦师亦友,曾教他作诗,评价他是一个聪明绝顶的天才,说他是众多朋友中最为清白的人。
鲁迅与他在日本创办杂志《新生》,并对他的诗文评价甚高。“黄金白银,随手化尽,道是有钱去喝酒风光,没钱去庙里挂单”
在日本留学时,苏曼殊与陈独秀、章士钊三个人合租一间屋子。几人都是穷得叮当响,一日竟断了炊,他们便让苏曼殊拿几件衣服去当铺典当,以便买点吃的。
可苏曼殊到了半夜才回去,带来的却不是饭而是书。见二人便说:“这本书我遍寻不得,今天在夜市翻着了”。陈独秀和章士钊气得头昏,骂了几声“死和尚”“疯和尚”之后,只好空着肚子上床了。
他和孙中山、章太炎、宋教仁都是好朋友。
苏曼殊去世后,孙中山过问丧事细节,并安排得力助手汪精卫料理其身后事。
苏曼殊身世
年,苏曼殊出生于日本横滨,他的父亲苏杰生祖籍广东,常年在日本经营茶叶生意。苏家祖上世代富足,家业亦是逐代壮大。苏曼殊的母亲是一个日本女人,叫河合若子。苏曼殊的父亲妻妾众多,而河合若子就是苏父第三个小妾河合仙的妹妹,当时在苏家做佣人。
年,苏曼殊父亲因经商失败,苏家破产。尽管苏曼殊出身于富裕之家,却因庶出私生子的原因,在大家庭中一直被亲人冷落和歧视。回到广东老家的苏曼殊也没有受到特殊的照顾,家里长辈们对他并不关心,甚至在他生病的时候,将他扔在柴房等死。后来,苏曼殊被送到了上海姑妈家寄养,在这期间他学习了中文和英文,并逐渐对诗词感兴趣。
留学东洋
年,十五岁的苏曼殊得到了表兄林紫垣的资助,远赴日本留学。苏曼殊终于等到逃离苏家的机会,和表哥一起赴日本留学,兼寻母。
在日本横滨大同学校,他如鱼得水,在书画的海洋里纵横驰骋。他画峰峦孤松、画垂柳残月,也画荒凉的城垣。他的美学造诣极高,画作灵气逼人。当时学校缺美术教员,就由他兼教美术课。学校所用的教科书是梁启超等人编撰的,里面的插画大部分都是苏曼殊画的。
中国近代美术史上的开派人物黄宾红说,苏曼殊短短一生只留下了几十幅画,但分量就够抵得过自己一辈子所有的画了。
年,陈独秀与张继、蒋百里、潘赞化、苏曼殊在日本成立青年会,以推翻满清封建统治为革命宗旨。这年,陈独秀24岁,苏曼殊仅19岁,正在东京早稻田大学高等预科学习,他们由此相识并成为心心相印的朋友。
苏曼殊诗词
陈独秀和苏曼殊回国后,同时就职于上海的《国民日报》社。也就是在这一时期,苏曼殊心血来潮,忽发奇想,执意请陈独秀教他学习写作古诗。关于这点,陈独秀自己也说起过:“他(苏曼殊)从小没好好儿读过中国书,初到上海时候,汉文程度实在不甚高明。他忽然要学做诗,但平仄和押韵都不懂,常常要我教他,他做了诗要我改,改了几次便渐渐能做了。
”苏曼殊天资聪慧,又能刻苦勤奋,加上得到了陈独秀以及章太炎的悉心指导,他既读又写,诗句、诗意渐至佳境,不久,他的《呜呼广东人》和《女杰郭耳缦》等诗文,在《国民日日报》上发表,受到读者的喜爱和好评,这也更加坚定了他用汉语写作的信心。
苏曼殊诗作:《七绝·本事诗》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彦居士席上赠歌者贾碧云》
一曲凌波去,红莲礼白莲。江南谁得似,犹忆李龟年。
三度出家
次出家:
十二岁那年,他大病一场,却被当家的大陈氏弃置于又脏又破的柴房,饱尝饥渴之苦,险些一命呜呼。度过此劫后,苏曼殊决意逃离家庭,人世是红火坑,佛门是清净地,他追随新会慧龙寺的赞初和尚一路化缘而去。
赞初大师携曼殊前往广州长寿寺,然而好景不长,由于饥火焚身,曼殊偷食鸽肉,违犯了寺规,严厉地方丈不肯饶恕,下令将他逐出山门。
第二次出家:
苏曼殊第二次出家是在年,十六岁上下。他恋爱受挫,负气从日本回到广州,决意再次皈依莲座,永赞三宝,坚心事佛。蒲涧寺方丈念他身世畸零,遂将他收为沙弥。然而曼殊情根未断,尘缘未了,所谓“出家”,不过是脚在空门内,而心在空门外,又岂能绝智灭欲?只不过来走一回过场。
他在蒲涧寺没待多久,便悄然离去,返回日本横滨。二次出家,又以失败告终。。。
第三次出家:
苏曼殊第三次出家是在年1月4日。他在香港《中国日报》谋职未就,心灰意冷,便前往广东番禺县雷峰寺(另说为海云寺)落发为僧,具足三坛大戒,皈依了主张“我心即佛”的曹洞宗。
而这一次,他仍然不堪修行之苦,窃取已故师兄博经的度牒(僧人的身份证明和户口)后,即飘然回港。
近代史上两位才华横溢的高僧,曼殊大师{苏曼殊}与弘一法师{李叔同},共称双绝。
“糖僧”轶事
一天,苏曼殊问章太炎:“子女是从哪里来的?”章太炎感到不好作答,便说:“你找本讲男女卫生知识的书看看就知道了,何必问我?”苏曼殊却说:“书上不是说男女交媾才能生子,可事实上却有例外:我们那儿有一个妇女,丈夫外出三年未归,她照样生育,这不是说明女子不需要男子也可以单独生子吗?”众人听后无不微笑,章太炎也默不作答。
苏曼殊看到众人被他难倒,显出一副洋洋自得的样子。苏曼殊好友,柳亚子的公子无忌,当时6岁,几乎天天与苏曼殊见面,但处事糊涂的曼殊总当他是一个女孩子,有时还把他的名字改做“无垢”。他送无忌的一本画报上写的就是“无垢女公子”。后来,亚子的第二个女孩出生,亚子真的给她取了个“无垢”的名字。
苏曼殊向来畏*,后来身体衰弱了,对*就更见其怕了,朋友们抓住他的这个弱点,晚上故意讲*的故事吓唬他,逗其取乐。某日晚上,大家围坐一起谈*,苏曼殊闭着眼睛坐在墙角不敢做声。众人就寝后,他辗转反侧,不能入睡。邵元冲与他同室共眠,天未放亮就听见他在哀哀呼喊。邵元冲问他喊什么,他说:“尿憋得难受。”邵问:“那为什么不快去厕所?”苏曼殊说:“蓝面大头*在外面……”邵元冲感到好笑,便起床披衣送他去屋外小解。
苏曼殊绘画淡雅出尘,境界清高,求他作画的人自然不少。但他生性浪漫滑稽,不喜攀附权贵,只答应女郎的要求,而且声明:每画一幅,必须用女方的照片来交换。男子求画则一概谢绝。特别好的朋友要想得到他的画,也得费一番心机。他的朋友叶楚伧向他索画多次,他始终没有动笔。一日,叶把他领进李叔同作画的房间。苏曼殊进门一看,他爱吃的烟卷、朱古力糖、牛肉等一应尽有,正高兴着,叶楚伧借口有事,到门外将房门反锁了,大声说:“我给你准备了吃的东西,你就安心安意在里面作画吧”!苏曼殊到也不在乎,一边吃,一边构思,画成了 的《汾堤吊梦图》。
一切有情都无挂碍
年春,苏曼医院。
苏曼殊入院期间,依旧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即便医生已经下达了 通牒,苏曼殊依旧是听不进去,在病房里,苏曼殊还在不停地吃糖炒栗子,结果当夜,他“肚子胀得似要裂开”,整晚无法入睡。 年仅35岁便匆匆离世,在他去世后,人们在他的病床下还找到了许多糖炒板栗,和一大堆的糖纸。
苏曼殊留在世间的 一句话:“但念东岛老母,一切有情,都无挂碍。徒留后世人无尽感慨。
生前 “热闹”的苏曼殊临终遗言却是那么的“孤寂”,也许“曼殊大师”一生都在这个矛盾体中兜兜转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