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初衣解诗:这是一首小学生都会背的《咏柳》,说如烟如雾如碧玉的柳树,在二月里玉树临风,千万条的杨柳枝像绿丝绦一样。而上面的细叶,清新可喜,二月温柔的风,像剪刀一样轻巧的江柳树打扮成亭亭玉立的样子。
现如今丝绦用得少,但是在中国的古代,用丝做成长绳,用于悬挂家庭的装饰品,衣裳的配饰,是一种司空见惯的中 的手工制品。现在人能够找到丝绦痕迹的,就是流苏或者穗子,偶尔会出现在衣服角,最常用的就是悬挂在灯笼上,或者用做窗帘的装饰。
柳树像绿色的丝质流苏或穗子,有贴身感,有那种娇嫩的触感。
杨柳的原产地就在中国,诗经有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但是杨柳的品种也有多种多样。比如在南朝齐国的时候,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枝条状如丝缕,这就是非常美观的垂杨柳,而皇帝将这些垂杨柳种植在灵和殿前,因为这种杨柳,风流婀娜和其他的杨柳不一样,应该是垂柳。皇帝说这些垂杨柳风流的样子,像极了美男子张旭年轻时候。
那么垂杨柳,源于巴蜀之间,长在了宫廷里,又随着皇帝的喜欢,装点了宫廷和民间。隋炀帝要求运河两岸遍植杨柳,开元年间,天下有名的皇家楼阁,花萼相辉楼,美人楼上跳舞,楼下就是这一种风情无限的垂杨柳。
所以贺知章咏柳,应该是咏的柳树中当时比较高贵的品种。
贺知章这一首咏柳诗里,也明显的是写的是柳树中当时观赏价值较高的垂杨柳。
而且他用绿丝绦来形容,更多的应该是皇家御苑,或者达官贵人的柳树吧。所谓富贵人眼中,看的都是富贵气。贺知章既富贵,且清贵,所以说这首咏柳诗写得格外清新明丽,他用的是用玉来形容柳树。这和颠沛流离的李商隐,和忧国忧民的杜甫,完全是不同的眼光。
不过这也难怪。贺知章是难得在太平盛世,长寿而终老的官僚。他在武则天时代进入仕途,但并没有卷入*治斗争,或者在*治斗争中,他非常善于自保。他居然的就在开元年间不断的高升,为唐玄宗所重,并让他改官太子宾客。这皇家斗争从来就不曾歇止的唐朝,他居然可以全身而退,86岁请求回乡当道士,唐玄宗太子帅百官为他饯行。在他留下的不多的诗词里,关于道教的歌功颂德的占了大部分,那都是为国家祈福,赞叹皇权皇德与道家思想的作品。
那么这首《咏柳》,不可避免的带上了太平盛世,歌功颂德的喜悦。这满目的杨柳,郁郁葱葱碧玉成行,是谁的手笔呢?是春天的手笔。而在中国的古代,从*治意义上来讲,春和天代表着东君和帝王。这首诗真是老少皆宜,君臣无欺,马屁拍到不露痕迹,大气清新,贺知章的人生哲学也贯穿了官场哲学,浑然一体。
《长安十二时辰》将贺知章的这首咏柳,解读成为,是皇帝培养了太子。其实这也说得过去。但我想不至于翻转成为,这首诗是暗示皇帝必须要对太子如何。天家父子,作为臣僚,栽花不种刺,这是做人的学问。想唐玄宗看到这首诗,也很快乐,说他是天下之主,二月春风, 春色,都是经他裁剪。
贺知章请求致仕归隐,唐玄宗特地拨给了他一片大湖,供他做道观养老。贺知章可谓一字赛千金。因为我总觉得,他有些话,一定是让玄宗特别的顺耳顺心。
贺知章狂放的一面,当然不会是对皇帝的。在长达几十年的仕途生涯里,至少从他的简历上来看,他没有办错过事,说错过话,这也 接近于道家的修为了。他晚年请求自己做道士。这倒和唐玄宗的修仙慕道,是一样的。
不过他真的来不及看到安史之乱。如果他看到了,是否觉得这样一首歌功颂德的诗,是否也带偏了唐玄宗的心路?都将自己比作神仙,可真的自己有那么大的本事吗?
但是作为可喜的春天,贺知章的这首诗的确清新可口,那是 二月天,万物复苏的季节。如果一切永远的停留在此时该有多好!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欢迎留言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