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为何认柳树做亲戚普通不过的垂柳,也

春意越来越浓了。在不知不觉流逝的日子里,在人们匆匆忙忙的脚步中,春悄无声息地、款款含羞地占据了这个世界。她轻盈、含蓄、不动声色,只是把展现魅力的任务交给她的几位忠实的信徒:地衣,野花、桃李、当然还有优雅的垂柳。

记得小时候背过一首唐诗,细致简洁,最能体现初春柳树的风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确,在我的意识中,柳是最能够表达春意的使者了。

一湾潺潺地,漂浮着几片绿叶的溪水,一块在溪边已被水流冲刷得光滑平整的天然石台;一位蹲在石台上穿着花衣,梳着漂亮羊角辫的小女孩;所有这些景物,只要在石台旁添上一棵老柳树,一树嫩嫩的刚刚发芽的柔软柳条,轻风中漫舞着一树妩媚的绿色轻纱,这春景顿时就有了生机,有了韵律,有了诗情和画意,有了咏柳的诗句,也有了无数关于纤纤垂柳的工笔写意。

是啊,一棵柳的姿色是轻柔的,诗意的,这轻柔和诗意往往成为画家和诗人的所爱;但它也是朴实的,平凡的,简单得连它的生命都是那样随意平和。不是吗?只记得小时候,有位邻居的阿姨 插柳:每到春天柳树出了芽儿,起了青皮儿的时候,她都要揪上几枝柳枝,插到她自家围的小苗圃里。等过些日子,那些柳条就好像是吃了灵丹妙药一样,抽出鲜绿的叶,挺直了身板,到那时自然会有一位专门侍弄苗木的老大爷,把这几株插活了的柳苗带走。

邻居的阿姨说:所有的树里就数柳树最禁活,不用你操多大的心,也用不着你专门给它盖暧房,修枝剪叶,挑选土壤,它自然能长得郁郁葱葱,千柔百顺。这是多么简单而顽强的生命力啊,就象我们这些普通人,虽然生活的环境并不优越,虽然时常经历风吹雨淋,但日子依然过得有滋有味,其乐融融。

一直以为柳是百树中的平民,诗画中的小情小调而已。不想有一天读书,竟看到一个让人惊诧的故事:据说,当年隋炀帝杨广修成了大运河,曾几次通过这条运河下扬州游玩。有一天,他坐在船头一边巡视河工,一边为自已的创举扬扬自得。

突然,隋炀帝被运河岸边的一大片柳树迷住了:当时正是初春时节,花儿开得还不浓烈,但柳树却已抽出了嫩芽,春风中徐徐舞动着丝绦般的绿色枝条,几百株绿树在轻歌漫舞,犹如翻卷着温柔波浪的海面,真是谓为壮观。隋炀帝被眼前这成片的柳树,所营造的婀娜美景深深打动了,当即便赐了柳树皇家的姓氏:杨。从此,柳便有了姓氏,人们再提到它的时候,也不得不毕恭毕敬地把它称作杨柳了。想不到这寻常百姓一般的柳树,竟然也是皇亲。

无独有偶,欣赏群柳风姿的皇帝可不是只有隋炀帝,另一位流芳百世的真龙天子对此也是情有独钟:在北京海淀有一段宏伟的元大都城墙遗址,虽然墙体已成一堆黄土,但黄土岗上的石碑却依旧危然耸立,“蓟门烟树”四个大字从很远便可以看到。据说,这便是当年闻名遐尔的燕京八景之一,听老人们讲,石碑上几个苍劲的大字正是乾隆皇帝的手书。

遥想当年,这里方圆几十里皆是垂柳,春夏之时,轻风漫过,群柳相迎,绿浪翻卷,声如海波,登高望去,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然而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当年的美景,如今早已烟消云散了,但只要想想方圆几十里如烟如雾的绿色,想想那“叠叠千万树,浩浩如海波”的气势,再看看至今耸立在蓝天白云之间那刚劲有力的“蓟门烟树”,就足以想象那景色是何等壮观了。

细想起来,柳树是这么普通的树木。单看上去,它是那么的不起眼,要是独自一株长在路边,行人甚至都不会注意它。即便是它装点了春色,即便是在夏日炎炎的时候送来些许凉风,但这些也都只能是令人消遣玩味一的下小情小调罢了。又怎么能让人联想到“万树海波”的震撼呢?或许这也应算是一种“万众一心”的力量吧。其实想想,树是如此,人们又何尝不是如此?那些平凡普通的人们,那些坚强善良的人们,那些每天行色匆匆、忙忙碌碌的人们,正是他们众志成城,烘托出这个美丽的世界。正如装扮春色的是那最普通的柳树一样,启迪人们心灵的正是那些淹没在茫茫人海中的普通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igenwangguanwang.net/afhzp/3326.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