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唱千古而不衰,古诗词教学历来为语文教师所重视。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动画、音频、互动游戏等信息化手段帮助我们突破古诗词传统教与学中单调、枯燥的过程,为古诗词学习开辟了新的天地。
近年来,大同小学依托长沙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古诗词学习与研究”,围绕古诗词学习,从环境的打造与创新、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学生活动的设计与开展等方面多措并举,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人文素养。让我们在“同娃这样学古诗”栏目中,跟随同娃们的脚步,踏歌而行,寻一路芬芳!
说到绝句,大家 时间是不是想到杜甫的这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呢?信息技术时代,我们借助音频、视频等手段不仅可以更好的实现对古诗朗读、背诵与理解,其实还可以进行多学科融合的学习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班小朋友围绕这首古诗进行古诗融学科主题探索活动的成果吧!思维导图赏《绝句》
思维导图是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在学习此诗时,我们将古诗中的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在制作时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构建联系,开启自身大脑的无限潜能。
学科融合品《绝句》
语文《绝句》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在此期间,诗人共写《绝句》四首,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其中的第三首。此诗描绘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色。同时,诗人舒畅愉悦的心情也蕴含于写景之中。整首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远近交错,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清新开阔的画卷。我们一起来欣赏 班小朋友们独到的见解吧!
古诗我来读
古诗我来写
体裁我来析
历史了解诗人:杜甫
杜甫(公元年—公元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古诗《绝句》诗词的背景故事与赏析
地理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推荐孩子们阅读《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了解杜甫草堂
草堂占地面积近亩,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公元年)和清嘉庆十六年(公元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余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科学杜甫身居草堂内,透过窗户看见“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西岭的雪山被包含在窗框之中,像画框中镶嵌着一幅壮美雪山图。那么,你知道为什么会有经年不化的“千秋雪”吗?我们需要从科普知识里找答案。
美术再读诗句,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出现在眼前。近处,垂柳新绿,黄鹂双嬉。蓝天碧云间,白鹭成行,翩然远飞。远端,春树荫深,草堂映绿,西岭披雪,客船静泊。此诗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个写颜色的词语,黄翠相衬、白青相映。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意境高远的清新图画。我们一起看看 班的小朋友是如何通过绘画来表达诗景诗情吧!
我们眼中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好啦,我们今天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就分享到这儿,出个题考考你!
自主拓展在学习完《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后, 班的骆朴昫还将他最喜欢的一首绝句——《小池》自主进行了学科融合学习,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学习成果吧!
你瞧,他还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原因呢!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我们传统文化的象征。在现代化教育改革和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古诗词的学习可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不断挖掘古诗词内容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词的能力。此次学习活动, 班小朋友们思维活跃、积极探索,发现古诗词除了能读能背,竟然还能唱、画、玩……孩子们在多学科的自主探索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诗词,积累传统文化,提升语文素养,提高想象、创造能力。(本栏目系长沙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年度一般资助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古诗词学习研究”的成果之一)-END-全国文明校园立德立言有守有为供稿:袁毅
供图: 班
编辑:俞文婕
一审:孙淑娟
二审:安浩然
三审:龙继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