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从绿化荒山到绿化城市,所用的这些苗木大多是我们林场的苗圃精心培育的,我们的绿化公司每年都承接几千万的工程。”这几天,在淄博市猪龙河下游综合整治工程的施工现场,原山林场职工段建强和他的同事们正利用春季绿化的大好时机,加紧推进各项绿化美化工作。他们负责的区段全长米,周边有多个居民生活区,建成后将成为绿色亲水的景观廊道和休闲广场。段建强是一名“林二代”,父亲段新安是年从老家滨州来到原山林场的第一批建设者。提起林场过去的日子,父子俩都有一肚子话要说。原山林场建于年,当时森林覆盖率不足2%,作为典型的石灰岩山地,山上到处是石头没有土。段新安和来自四面八方来的务林人一起,带着锄镰锨镐等最简陋的工具在石缝中凿坑种树,从悬崖上取水滴灌。用老段的话来说,为了把背上山的每一棵树苗种活,其难度不啻于“拉扯”一个孩子。刚开始怕种上活不了,种活了又怕被林场周围的牛羊啃食掉,好不容易长大了,还要千方百计地防止森林火灾。临近清明,正值春季农事用火、驴友用火、祭祀用火和生产用火“四峰叠加”,森林火险等级居高不下。与段建强一样同为“林二代”的护林员张义清心里的弦绷得更紧了。早上天刚擦亮,张义清就整理好自己的工具包和干粮袋,骑着摩托车赶到距离城区20公里外的原山林场樵岭前营林区杏树峪大顶护林点。林场一共有21个护林点,这里是海拔最高的一个。虽已是春日,可高高的山岭上,温度也要比城区低好几度,张义清拢了拢衣襟,提上工具包往林子里走。“守林子就像看护自己的孩子一样,陪伴着他们一天天长大。当年这些树刚栽上的时候,只有指头般粗细。”张义清抚摸着一棵碗口粗的松树说,小树苗好不容易变成大树,他深感责任重大。“眼下,防火是最重要的任务。”张义清的望远镜和对讲机时刻不离手。为了让荒山绿起来,父辈们种了一辈子树,对老张也只有一个要求:管护好林子。父亲的话,他一直牢记在心。每年七个月的防火期,不管刮风下雨老张都得在山上巡逻、瞭望。当了40多年护林员,每天步行巡山路程达十几公里,张义清在博山生活了大半辈子,哪条街道最热闹他不知道,但是林区外围哪些坟主什么时间上山祭祀,一旦发生火情哪条路可以最快到达火场他都门儿清。“今年我就要退休了,得站好最后一班岗,把这片林子妥妥帖帖地交到年轻人手里。”像张义清这样常年坚守在一线的护林员、防火员在原山有上百人。在他们的守护下,原山林场实现了连续25年零火警。相比第一代原山人的把树“种活”,现在的原山人还要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和调度,把树“种美”,种成艺术品。就林场范围内而言,经过原山人60多年一茬接着一茬干的接续奋斗,已经几乎没有可种植的荒山荒地。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加强森林抚育,使森林郁闭度等保持在合理区间,不断提升林相质量。在原山林场石炭坞营林区,绿水青山间的如月湖波光潋滟,岸边的垂柳随风摆动,记者在这里看到,工人师傅们正在对道路两侧的樱花、白皮松、银杏、碧桃等大规格苗木进行开穴、培土、灌溉,通过越冬后的及时管理,确保苗木生长良好。工人师傅告诉记者,这多棵4米高的樱花是林场去年刚刚从青岛引进的早樱品种,已经成功打造成连绵数公里的樱花大道。除了不断引进外面的珍稀树种,林场还建立了山东省良木种苗中心原山繁育基地,培育的苗木一方面用于林场内的补植绿化和树种改良,更多的则是应用到像猪龙河下游综合整治工程这样的绿化项目中。近年来,原山林场在全省国有林场中第一家成立了绿化公司,现已成为淄博市内仅有的三家1级园林绿化资质企业之一。通过积极参与招投标,目前正在施工、养护的大型园林绿化工程就有十几个,不仅让绿色从林场向城市延伸,也把绿色生态的理念播撒到人们的心中。从老一辈的绿化荒山荒坡,到现在的积极参与城市园林绿化、废旧矿山修复、生态综合治理和山地公园建设,虽然原山人的具体工作变了,但是他们绿化环境、传播生态文明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不曾改变。前不久,原山林场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确立为全国三家深化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单位之一,他们积极探索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提高森林质量和稳定性等工作,助力“双碳”目标早实现、早达成。就在今年全国两会前夕,原山集团与华能白杨河电厂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产业优势,携手在新能源开发、林业碳汇等领域开展更加广泛的合作,打造生态良好、生活宜居、节能减排的“碳中和森林小镇”。“原山林场不仅是总书记‘两山论’的受益者和践行者,还要做坚定的传播者。”全国林业英雄、原山林场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孙建博说,近年来,原山林场在有效保护森林资源的基础上,林场保生态,企业创效益,公园创品牌,探索出一条场党委统一领导下的“一场两制”改革新路。通过发展森林旅游、园林绿化和森林康养等产业,原山林场“不砍一棵树照样能致富”,每年有源源不断地资金投入森林防火、生态建设和职工民生中。据统计,原山林场森林活立木蓄积量从年的立方米增加到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年的82.39%增加到94.4%。从资源总量上,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新原山。今天的原山林场,成为“中国最美森林氧吧”、全国自然教育学校、全国森林文化传播基地,被当地人称作“淄博绿肺”。据测算,原山林场每年可吸收1万余吨二氧化碳,释放余吨氧气,吸滞6万余吨灰尘,森林生态系统固碳量.63吨/年,调节水量.48万吨/年,对维持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今,段建强一家也早已从昔日的石屋破庙搬到了当地环境优美的楼房里,工资收入比年提高了10倍以上。(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王佳声杨淑栋通讯员曹钢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