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惜梦,你有故事,就来找我!
你我虽未见过面,却能倾听你的故事,写出你的故事!
作者:惜梦,情感文章原创作者!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东风暖暖吹来,大地一片春光明媚,桃红柳绿,草长莺飞,满目生机蓬勃,满眼充满期待,满心清澈明朗——这正是清明节特有的情绪,也正是植树造林的好时节。插柳即是其中最有情致的活动。
清明插柳,在唐代是和踏青相提并论的时髦活动。插柳,原是人们折断柳枝插戴的一种装饰爱好,后来,在踏青祭祖时,往往会将枝条往田间一戳,没想到,那柳条就成活了,抽叶了,长大了。无意间,就起到植树造林的作用了。
实际上,插柳据说是纪念农事祖师神农氏的,这也是后人常常在清明节插柳祭祖作为的由来,她包含着对先祖神农氏的殷切怀念,也寄寓着对大地母亲绿化美化的情思,表述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农谚说的“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就是这个道理。
之所以插柳,还与“榆树救荒柳树祛病”之说有关。据《开河记》载:隋炀帝登基后,下令开凿京杭大运河通济渠段,内史侍郎虞世基建议在堤岸两侧栽柳,被采纳后,隋炀帝亲自带头植树,并赐柳为杨姓,享受与帝王同姓殊荣,自此,柳树就有了“杨柳”美名。
白居易有诗《隋堤柳》记作:“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傍流水。西自黄河东接淮,绿影一千五百里。”
后来,柳就有了代表家乡的意思。宋之问就有《途中寒食》诗,其中云:“故园断肠处,日夜柳条新。”
韩翃《寒食》诗语:“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都能见到有柳即有人家的美景。
不知不觉中,柳也把她的寓意呈现在诗人笔下,代表着苦意相留的深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首《诗经·小雅·采薇》里的名句应该是最早用柳表述情思的。柳有“留”的谐音,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自古对柳树一直有一种深厚的情结。特别是大唐,灞上折柳送别俨然长安一景。
那个时候的文人墨客,只要外出远离长安,他的亲朋好友一定要长亭更短亭,不停地设酒吟诗折柳送别。“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就是诗仙李白送别感怀。此情此景,身未行动,心已悸动,早就想着早归、早归了。
不单是好友远行要折柳送别,就是家中亲朋故去,那做花幡得直杆子,也要截取一段柳枝来做,借以表述情思。究其原因,大概是柳树生命力顽强,无论土地肥沃,还是土质贫瘠,柳树都能落地生根,这就使得原本光溜溜的一截树枝,随幡插在坟前,不久就会生根发芽,散枝开叶,慢慢长大起来。
直到现在,乡间人家的老坟茔前,往往都会长着一棵棵高大茂盛的柳树,寄寓生者的殷殷思念之心,柳者,留也。
柳不仅用来表离别,还用来表相思、表寄托。柳丝之“丝”与相思之“思”、柳絮之“絮”与思绪之“绪”都是谐音,古人常会借用谐音表述自己的情感,那依依的柳丝、漫漫的柳絮,全都寄托凡尘世间的离愁别绪、苦苦相思。因此,“折柳”一词也寓含“怀远”之意。
张九龄的诗句“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俱是思念亲人、怀念故友、折柳寄情的佳句佳作!
顺延以下,后期的词也继承了诗歌的光荣传统,把“柳”作为抒情写意的意象了。
张先有《江南柳》写到:“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人长堤上折柳送别,以寄深情。看见人们分手道别,悲苦就油然而生,更何况是送别自己的亲人呢?就把柳作为了一种寄托思念的载体。
苏轼在《蝶恋花·春景》有词:“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更是表达了与原配唐婉眷恋之深和相思之切,抒发了作者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痴情。
如今,花已开,树已绿,燕子也要排成行,小草刚刚挤出地面,柳的枝头焕起了鹅黄的优雅。湖边微风中,垂柳依依,舒展着寒食节的清新,明媚着万千情思,摇曳着几多风情,装点着静美岁月,氤氲出春天无限的魅力!
正是阳春四月天,这是属于柳的世界,这淡淡的柳如烟,是风景画,是朦胧诗,是情人梦,是远古飘来的歌谣,纵是万千情思飘摇在最美的时节。
有人说,清明就是清楚明白:让我们清楚“只有今生,没有来世”。所以要珍惜生命,保重身体;让我们明白“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所以要收敛贪婪之心,看淡而通透。这是永远的清明。清明的细雨是滴不尽的泪,是哀思中更懂得感恩,是静默中更明了传承的责任。
-END-
作者:惜梦;情感美文传递者,当然更喜欢有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