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风化雨润泽最美花园中工网

-08-:38:09来源:新华日报

八月的浦口,热浪滚滚,“都市圈最美花园”处处皆是文明的风景——

看城市,宽阔的大道一尘不染,蜿蜒的小巷风情万种,路口的车辆行人依次通行,两侧的共享单车整齐摆放,变作一个个鲜亮色块。

看乡村,“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的田园诗画徐徐铺展,蚊蝇乱飞的垃圾堆没了踪影,黑臭沟塘渠如今碧水潺潺。

看社区,绿树红花掩映着居民楼栋,小广场上老人在晨曦里悠闲散步,孩童在晚风中追逐嬉戏,相熟的邻里热情地打招呼问好……

今年是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的评选之年,对标对表中央和省、市的要求,浦口区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打造“都市圈最美花园”的具体举措,和时间赛跑,和问题较真,和标准接轨,和群众贴心,和一线捆绑,持续完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文明程度。

“创建不在‘评时’,而在平时。”浦口区委书记祁豫玮说,把践行文明风尚变成全民行动自觉,既是对城市面貌的优化,也是对基层治理的探索,事关高质量发展全局,全区上下要知难而进,在创建中考验*治意识、担当精神、组织能力、攻坚本领以及民生情怀。

崇德向善成为“浦口标签”

15日,一张照片刷屏朋友圈:烈日下,志愿者与坚守岗位的巡警互相敬礼。当天举办的“文明浦口,你我同行”志愿服务活动,数十名青少年无惧高温橙色预警,走街串巷清理垃圾美化环境,为奋战一线的城市守护者送去清凉,这张照片,就是来自现场。

文明程度,标注城市高度。多年文明史的浸润,浦口人民素来就有崇德向善、诚信礼贤的传统。进入新时代,优良传统如何融入市民的生产生活?怎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塑造城市之*,培育城市之德?浦口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宣传宣讲*的*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让*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文化活动浸润乡村院落,让文明新风融入百姓生活。

志愿服务是培育文明市民、树立文明风尚的切入点,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浦口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起“1+1+15+5”志愿服务体系,1个志愿服务线上平台、1支志愿服务总队、15支志愿服务支队,构建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康促进与体育服务等5大服务平台。

上至耄耋老人,下至稚子萌娃,八万多浦口“红马甲”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他们冲在战“疫”一线,挺在防汛险处,忙在创建现场,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深深镌刻在城市文明的根基上。

“骑电动车要佩戴头盔”“过马路请遵守交通规则”“车辆要停放在指定区域”……13日,浦口区公安分局交警大队的“少年小交警”走进永宁街道,孩子们用童声稚语宣传交通法规,倡导文明出行,引来社区居民一片掌声。在浦口,志愿者正成为文明城市创建的主力*。一个个卫生死角被整治清理,一张张“牛皮癣”从楼道消失,一条条背街小巷展露新颜……连日来,机关干部下沉社区,居民群众走出家门,男女老少扛起扫帚,拿起铲子,人人争当文明浦口“代言人”。

和谐宜居提升“幸福指数”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浦口区把人民至上贯穿于创建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将创建视为城市管理精细化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契机,不断提高城市的宜居程度,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青灰色的大理石地面光可鉴人,开足的冷气让整个市场凉风习习,宽敞的摊位上摆满肉蛋果蔬,水产柜台加高的挡板防止鱼池的水外溅……13日中午12点,有着多个摊位的凡星农贸市场里,依然有不少市民利用午休时间前来采购。

这家辐射10万人口的菜场,原本是脏乱差的典型。“从来不敢穿皮鞋进菜场!”江浦街道经济发展办工作人员林其华说,去年9月,浦口区启动市场升级改造工程,赢得百姓和商户一致叫好。“过去一到夏天就头疼,猪肉经不住摆,苍蝇多得数不清。”在菜场经营肉摊10多年的方名莉,最能感受改造带来的变化,“现在多好,空调开了,人心情一好,生意也来了,今天已经卖了两头猪。”

城市管理精不精细,考验各级干部管理城市的眼光见识和能力水平。浦口区聆听群众诉求,综合运用市场、法律、行*等手段,在群众最关心的事情上下功夫,向问题叫板,让人民叫好,把一批曾经的“难点、堵点”变成“特点、亮点”。

江浦街道的海都嘉园,是另一个“重生”案例。由于小区停车泊位缺口超过个,大量有车业主“有家不能回”。年,浦口区房产局投入万元,对海都嘉园进行“微整治”,新增车位、加装充电桩、补植绿化、更换物业……已经建成15年的小区重新焕发光彩。

12日,物业公司和小区管委会组织业主摇号选车位,辆车有了自己固定的“家”。白马社区还协调了周边地下停车场资源,彻底解决小区停车难的问题。“物业费比过去翻了一番,但收缴率却高达95%!”物业负责人贾海龙说,“微整治”带来“大变样”,海都嘉园现在成了浦口的“明星小区”。

城市的核心是人,文明城市创建,最终指向是解决群众诉求,回应民生关切。浦口区把民生当作头等大事,聚焦短板,扩大供给,为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进步和变化。

人文底蕴涵养“最美花园”

“隋收建邺临江渚,东望金陵筑此城。”年前,浦口建城,绵远的历史人文,孕育了多样而又独特的地方文化,也是区域特质品位和形象风格的源头。今年,浦口区委提出建设“都市圈最美花园”,要求以铸好文化*,以更坚定的文化自信厚植城市底蕴。

“最美花园”,美在历史人文积淀。浦口通过深入挖掘历史底蕴和人文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韵味。

佛教文化有禅宗始祖达摩“一苇渡江”碑、禅宗祖庭定山寺;生态休闲文化有老山、汤泉、 泉、珍珠泉“一山三泉”;书法文化有以“一代草圣”林散之为首的“金陵四老”;民俗文化有手狮舞、宝葫芦,这些历史人文,共同铸就了传统与现代并存、自然与人文交织的浦口文化之*。浦口区正加强对地域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做好历史名镇、传统村落的保护,挖掘文化资源,擦亮文化名片,彰显人文魅力,做强“都市圈最美花园”的精神内核。

“最美花园”,美在群众文明素养。浦口通过扩大群众文化服务,以文化人,培育具有标志性的城市精神。

文化生活能够彰显一个城市特有的气度风韵。浦口将文化事业摆在民生工作的重要位置,持续推进十大文化惠民项目。老虎桥、乌江、高庙等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进行了提档升级,为百姓提供更有品质的文化活动载体;凤凰山少儿图书馆建成运营,开辟青少年特色阅读空间;开展部分特色村村史编修工作,并新建周营、侯冲等5家村史馆、乡村记忆馆;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新创作的话剧《王荷波》进行了多次公演……

以文化温润群众心灵,文明成为浦口最靓丽的新风景:公交车上,年轻的市民争相让座;交通路口,人车礼让三分;寻常社区,灿烂的笑容随处可见,好人好事不断涌现。

文明城市创建到了“临门一脚”的关键时期,祁豫玮表示,浦口要强化对标找差、对症下药、对时应景、对口衔接四个“对”,不断探索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机制,为高质量建设“江北明珠”提供强大精神动力、道德滋养和文化条件。

新华日报记者盛文虎

编辑:高子惠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igenwangguanwang.net/afhpz/4625.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