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危机
大唐天宝年间,唐玄宗几十年来励精图治,国力达到鼎盛。
年,长安牡丹花开似锦,玄宗为杨贵妃组织了个大型pat,酒会进行到高潮,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聚焦在一个人身上,万众瞩目的诗歌界头号网红,翰林供奉李白,正在奋笔疾书。
顷刻间,一首《清平调》喷薄而出,“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见诗如见其人,牡丹花映衬下的杨贵妃娇艳如花,仿佛仙女下凡,很快,大江南北,人们争相传颂《清平调》。
有个外国化妆品的中文译名“露华浓”,占了李白一个大大的便宜。
歌舞升平的盛世狂欢之下,大唐帝国已经危机四伏。
承平日久,步入老年的唐玄宗倦于*事,纵情声色,对外宠信边将安禄山,内有宰相李林甫操控朝*大权。
李林甫权欲极盛,独霸相位十九年,为人阴狠却慈眉善目,“口蜜腹剑”的成语就来自于李林甫,当面笑得很慈祥,背后要你命。
“公卿不由其门而进,必被罪徙”(新唐书),朝廷官员只要不是李林甫任命的,必然要挨整。
“林甫每欲排构大臣,即居月堂...若喜而出,即其家碎矣”(新唐书)。
就是说,李林甫要弄谁,一般是把对方请到月堂聊天,嘘寒问暖,了解家庭情况,对方离开时高高兴兴,随后家破人亡。
李林甫大兴冤狱,左相李适之父子、刑部尚书韦坚、将*皇甫惟明、北海太守名士李邕,先后被整死。
多达几百名朝廷官员,相继被冤杀,宰相张九龄、河东节度使名将王忠嗣被贬官。
深受玄宗宠信,兼范阳、卢龙、河东三镇节度使,手握重兵的安禄山桀骜不驯,却唯独害怕李林甫。
李林甫关心安禄山无微不至,经常在安禄山来京汇报工作时,和他唠嗑,说你在范阳某地驻了多少兵,哪里又盖了间房子,弄了几个良家妇女,哪天和某人说了什么话,如数家珍,吓得安禄山浑身冒汗,千里之外的范阳是他的老巢,竟然遍布李林甫的密探。
李林甫权势熏天,却栽倒在一个同样阴险的人手里。
杨国忠原名杨钊,是一个混迹市井的社会人,长得帅,满嘴甜言蜜语,很会逗女孩子开心,还特别会玩,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游戏,如斗鸡、打球、樗蒲等无一不精,某天和杨玉环的姐姐攀上了干亲。
杨玉环得宠后,把三个姐姐带到长安,共享富贵,玄宗封她们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和韩国夫人。
四川富豪鲜于仲通出钱,让杨国忠为自己跑官,杨国忠来到长安钻营。
虢国夫人经常带杨国忠进宫,在玄宗跟前混了个脸熟,玄宗偶尔和杨国忠玩樗蒲、下棋等游戏,每次赢得都很艰难,于是大为开心,让杨国忠打理宫内财务。
杨国忠早年穷惯了,善于抠钱,把玄宗私房钱的腰包装得鼓鼓的,又被任命为“度支郎”,执行全国的财*税收。
杨国忠大肆搜刮,使得国库收入增加颇多,老百姓却苦不堪言。玄宗认为杨国忠搞钱是把好手,提升他为监察御史。
慑于李林甫的威势,杨国忠卖身投靠,两人狼狈为奸,李林甫搞的不少冤狱大案,都由杨国忠参与构陷,“所挤陷诛夷者数百家,皆钊发之”(资治通鉴)。
被整倒者的官职落到了杨国忠头上,短短几年,杨国忠爬上了仅次于宰相李林甫、御史大夫王鉷的重臣地位。
杨国忠羽翼丰满,开始培植*羽,联手杨贵妃、安禄山,把矛头指向李林甫,整死了李林甫的左膀右臂王鉷。
杨国忠与安禄山做局栽赃,整倒了李林甫,李林甫忧惧而死。
安禄山造反
杨国忠的权欲没有止境,开始对盟友安禄山磨刀霍霍。
安禄山早有反心,为了攫取更多兵权,费尽心机讨好玄宗和杨贵妃,他一直在积极练兵,贮藏粮草、兵器,准备在玄宗死后造反。
李林甫在,安禄山不敢反,玄宗在,安禄山不好意思反。
杨国忠虽然足够阴险、无耻,能力却不如李林甫,他不能控制住安禄山,却不断逼迫安禄山造反,使得安禄山的反叛进入快车道。
“杨国忠屡言禄山且反,上不听;数以事激之,欲其速反以取信于上”(资治通鉴)。
杨国忠下狠手了,处死安禄山在长安的亲信吉温,将安禄山其余的耳目下狱,苦打成招,得到部分谋反证据报告玄宗。
玄宗将信将疑,召安禄山赴京“华清池共沐新汤”,意在核实情况,安禄山惊惧不已,恐遭杨国忠所害,遂提前造反。
年11月,安禄山举兵反叛,旗号是“诛国忠,清君侧”,二十万叛*精锐,席卷北方大地,掀起一场浩劫。
叛*横扫河北、河南,攻陷洛阳,唐*主将右金吾大将*高仙芝、安西节度使封常清抵挡不住,退到潼关坚守。
太监边令诚是玄宗派驻前线的监*,高仙芝、封常清身经百战,靠战功获得功名,自然看不起玩弄权术、不懂*事的太监。
坏人边令诚发挥整人专业户的特长,很快,高、封二将倒了大霉。
边令诚跑回长安,诬告两将临阵脱逃、贪污*饷,玄宗震怒。
安禄山的反叛,对玄宗的心理打击太大,他对安禄山极尽恩宠与富贵,给予范阳、卢龙、河东三镇节度使大权,将全国近百分之四十的兵马托付与他,这样的人都要造反。
玄宗至今无法接受这个现实,从此,他对武将更多的是疑惧、防范,已经没有耐心分辨事情的真伪。
盛怒之下,玄宗下诏立斩高仙芝、封常清,行刑当日,三*将士齐声怒吼:“枉!枉!枉!...”,声动天地,可叹一代名将,竟死于阉人之手。
玄宗冷静下来,发现偌大一个长安城,居然没有经验丰富的统兵大将可用,于是,在京养病的陇右节度使,胡人悍将哥舒翰,被士兵用担架抬着,前往潼关领兵。
此时,李白、杜甫的好友,诗人高适正在哥舒翰帐下当秘书。
玄宗搜罗了关中所有能调动的部队,开赴前线,并让儿子荣王李琬当监*,潼关总兵力达二十万,玄宗又有了底气。
宰相杨国忠欲借安禄山之手,除掉哥舒翰,怂恿玄宗令哥舒翰进攻叛*,收复洛阳。
哥舒翰再三陈情,叛*势大,坚守潼关天险方可保住关中,玄宗不听,数道诏命强令哥舒翰进攻,否则立斩。
老将哥舒翰捶胸痛哭,坐担架率*出潼关。
久经沙场的叛*大将崔佑乾设下埋伏,将唐*诱入山谷,战斗很惨烈,唐*二十万关中精锐几乎被全歼,尸积如山,只跑回八千多人,哥舒翰被俘,潼关失守。
这就是杨国忠、边令诚、安禄山这类人,品行的极端恶劣之处,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惜生灵涂炭,山河破碎。
关中大地沸腾了,官吏、守*、民间各色人等乱作一团,四处逃窜。
玄宗无奈,领着王子皇孙和后宫西逃,诗人高适追上玄宗报信,几天后,长安陷落。
马嵬坡兵变,愤怒的卫队乱刀砍死杨国忠,斩杀杨贵妃的三个姐姐,卫队士兵包围玄宗不肯散去。
兵变首领,龙武大将*陈玄礼跪请:“贵妃不死,祸本尚在,将士不得安”。
玄宗万般不舍,含泪赐白绫一条,高力士绞死杨贵妃,葬于路侧。
往何处去?玄宗面临两个选项,一是灵武,二是成都。
此时,朔方节度使郭子仪、节度副使李光弼,率领数万朔方*,东进山西,与叛*首领,安禄山的老搭档史思明作战,打了几个像样的胜仗,稳住了阵线。
朔方*的大本营灵武,远在后方比较安全,但灵武乃苦寒之地,自然没有蜀地秀美,玄宗养尊处优惯了,早已没了当年的雄心壮志,决定前往成都。
太子李亨主张去灵武,带领家眷及部众脱离队伍,奔向灵武,李亨就此开始单飞。
叛*攻占长安后,安禄山长住洛阳,从未再踏进长安一步,玄宗逃离长安,带着大量非战斗人员和行李车仗,每天只能走 十里,安禄山的胡人铁骑,日行一百四十里,轻松追上玄宗毫无问题,但他下令停止追击,放玄宗一条生路。
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让安禄山无法面对自己的内心。
兄弟相残
年七月,玄宗达到四川普安(剑阁),发布制置,封皇太子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永王李璘为山南东路、黔中、江南西路节度使。
打算让太子从西方进*,永王李璘从南方进*,两面夹击叛*。
玄宗的战略规划很高明,但他低估了权力对人性的扭曲,叛*未灭,一场骨肉相残的悲剧即将上演,大诗人李白和好朋友高适,也荡翻了友谊的小船,李白险些丧命。
李璘是玄宗第十六子,幼时丧母,由哥哥李亨一手带大,长兄如父,白天,李亨牵着李璘小手遛弯,晚上抱在怀里哄李璘入睡,兄弟感情何其深也。
永王李璘驻江陵大本营,招兵买马,“召募士将数万人,江淮租赋山集于江陵,破费巨亿”(旧唐书)。
李璘派使者三次赴庐山,聘请56岁的李白为幕僚,年底,永王率*东下到达浔阳时,李白下庐山入幕府。
玄宗到达成都不久,接到通报,太子李亨自立为皇帝,改元“至德”,尊玄宗为“上皇天帝”。
玄宗接受现实,派韦见素、房琯等把传国玉玺送给李亨,正式禅位。
诗人高适也从成都赴灵武,任左拾遗官职,开启了飞黄腾达之旅。
玄宗退位,李亨与李璘之间兄弟矛盾开始显现。
李亨称帝后,下诏命令李璘回成都任职,侍奉太上皇,李璘不听。
高适对肃宗说,李璘是可以击败的,肃宗决定解决永王部队,向亲手带大的兄弟亮起屠刀。
年12月,肃宗任命高适为淮南节度使兼御史大夫,统辖广陵(扬州)十二郡,与江东节度使来瑱率本部兵马,平江淮之乱。
年1月,蒙在鼓里的永王李璘,率领水师与甲士五千,从武昌出发,沿江东下广陵,准备经运河北上平叛,或者由海路直捣叛*老巢范阳(北京)。
随*的李白在长诗《永王东巡歌》里,表明了永王部队的这一战略意图,部队经过当涂、金陵,到达镇江。
这时,沿途州县已经接到高适的命令,禁止永王的*队通过,吴郡采访使李希言发出一道公文,让李璘用文字说明部队过境原因并署名,报朝廷批准。
李璘自小长于深宫,哪知社会凶险,李希言背后是一张悄悄逼近的大网,李璘却没有意识到危险。
李璘勃然大怒:“寡人上皇子,皇帝弟,地尊礼绝,今希言乃平牒抗威,落笔署字,何邪”(新唐书)。
一句话,你算个什么东西,竟敢拿张纸喊我写情况说明。
李璘一怒之下,令部队进攻李希言,坐实了“谋反”行为,江南震动。
所以说,一个人的情绪管理非常重要,关键时刻的“一怒”,往往惹来大麻烦,甚至改变自己和他人的命运。
唐*内卷,永王的部下一看,状况有点不对头,怎么自己人打了起来,于是要么逃散,要么宣布拥护朝廷。
永王见大势已去,带着儿子和随从往江西跑。
江西采访使皇甫侁马屁拍得太狠,竟然斩杀了李璘,消息传到成都,玄宗老泪纵横。
肃宗亦恨皇甫侁手黑,永不录用,“‘皇甫侁执吾弟,不送之蜀而擅杀之,何邪’由是不复用”(新唐书)。
大诗人李白以“谋反罪”被逮捕,投入浔阳监狱等待判决,抓李白是否高适下的命令,不得而知。
永王的好几位幕僚,以“谋反罪”被判斩首,李白从未感到死亡离自己如此之近。
狱中,李白内心极其悲愤,“泪血地而成泥,狱户春而不草”(万愤词),我只想北上平叛报国,你李唐皇室搞内讧,却拿我们这些人当牺牲品!
高适是这次江南平“叛”的 统帅,他把李白视为敌对阵营,烧掉与李白所有的来往信件,表明*治立场。
杜甫《不见》:“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世人是指高适和肃宗阵营的人。
一些正直的友人,并没有忘记李白。
宰相张镐、宣慰使崔涣、御史中丞宋思之,上表为李白开脱。
*界大佬郭子仪更是以辞官为条件,换取李白免死。
李白年轻时游并州,郭子仪在基层当小*官,打了败仗当斩,李白路过,见郭子仪气宇轩昂,多方求情拼力救下。
其它人的意见可以不在乎,但郭子仪是平叛大业的台柱子,肃宗不得不考虑。
宋思之利用直管李白案件的机会,将他释放,安置在幕府。
决定李白命运的判决终于来了,以“附逆罪”流放夜郎(贵州)。
年,关中大旱,按朝廷惯例,行天下大赦,流罪改无。流放途经白帝城(奉节)的李白被免罪释放。
一首《早发白帝城》,诗人的浪漫和激情立刻又复活了。
安史叛*的覆灭
年正月,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伙同*师严庄、内侍李猪儿杀死安禄山,这三人经常被安禄山打骂,安庆绪抢班夺权。
唐*转入反攻,经过两年艰苦征战,主帅郭子仪率领唐*相继收复长安、洛阳,肃宗还都长安,看起来形势大好。
年,唐王朝集合九个节度使约60万兵马,围攻安庆绪据守的相州(邺城),高适的江淮部队也在内。
安庆绪向史思明求援,条件是尊史思明为皇帝,史思明瞧不起安庆绪,但唇亡齿寒的道理还是明白,带领十三万精兵,攻占魏州,来到相州城外五十里,伺机攻击唐*。
史思明,安禄山的副帅,其人瘦小、丑陋,和三百斤的大胖子安禄山站一块特别滑稽,两人的共同点就是狡诈残忍、行事果决狠*。
史思明是安禄山的实际执行者,两人的秉性、经历乃至归宿,居然神奇地相似。
两人都死于家暴,都是因为喜欢小老婆生的儿子,准备立为接班人,嫌弃虐待大儿子,被大儿子杀死,抢班夺权。
肃宗搞权力平衡,不设主帅,派太监鱼朝恩为“观*容使”,作为实际上的总指挥。
太监擅长玩弄权术,哪里懂得行*打仗,悲剧即将再次上演。
太监当久了的鱼朝恩,渴望体验一把指挥千*万马的感觉,拒绝*事专业户李光弼的谋划,命令兵力占数倍优势的唐*平推,准备碾压史思明、安庆绪。
很悲催,他的对手是奸狡多谋的百战悍将。
史思明截断唐*粮道,用五百面大鼓日夜骚扰唐*,唐*将士饭吃不饱,觉也睡不成,兵无斗志。
史思明认为,决战的时刻到了,以精锐骑兵发起攻击,两*鏖战之际,突然飞沙走石,唐*阵型混乱,史思明迅速反击,唐*前*败退,冲乱了后*。
史思明全*压上趁机掩杀,唐*横尸遍野、纷纷溃逃,兵败如山倒,只有李光弼、王思礼的部队渐次撤退相对完整,唐*仅剩几万人。
史思明狂胜之后,回头办了一件大事,弄死安庆绪,吞并了他的部队,自称大燕皇帝,改元“顺天”,然后,带领大*杀向洛阳,洛阳再次失守。
李光弼率部拒守河阳,与史思明进行残酷的攻防战、野战,多次击败叛*,守住了身后的潼关。
此时,任左拾遗的诗人杜甫,因进言疏救宰相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关中闹饥荒,杜甫弃官逃难途经河阳,将沿途所见,写成《新安吏》、《石壕吏》,描绘了老百姓极其悲苦的生存状态。
九节度使兵败,光杆节度使高适绕道襄阳跑回长安,年5月,朝廷任命高适为彭州刺史,到成都做官。
半年后,杜甫举家迁往成都,他们见面了。
年,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与部下合谋杀死,叛*内部逐渐分化瓦解。
年,唐代宗命令郭子仪统一指挥北方诸路节度行营,向叛*发起全面反攻。
年正月,走投无路的史朝义自尽身亡,安史叛*彻底覆灭。
友谊三人行
高适、杜甫与李白认识很早,年春,三人在洛阳相遇,结伴同游梁宋之地,莺飞草长,快马轻裘,相与豪饮射猎,何不快哉!
杜甫描写那段快乐时光,“放荡齐赵间,裘马且轻狂”,“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那时,杜甫33岁,李白44岁,高适38岁,三人分手后,颠沛流离的高适,45岁才当上九品官封丘(今商丘)县尉,相当于公安局长。
虽然生活有了着落,但高适干得并不开心,内心倍受煎熬。
高适除了应付各级领导无休止的检查、验收,还要经常带着一帮拿鞭子的税警,去老百姓家里收税,不给钱就抽。
高适在《封丘作》里描述那时的工作状态,“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现实和诗人远大的抱负相去甚远。
高适辞官回到长安,和诗人杜甫,以及任吏部郎中的王维,三人经常混在一起。高适50岁,开始官运亨通一路开挂。
啰嗦了不少,总算交代完历史背景,杜甫和他的朋友们来到了成都,我们再来聊一下,他们在这里的生活、就业情况。
锦城唐风
唐代,成都城郭基本与隋代修建的罗城范围一致。
90年代,成都城市考古发现了近10处唐代及五代的城墙。即确定唐代成都的城郭范围,北至府河、南至南河,东至东较场,西至中同仁路的区域。
唐代成都,经济、文化相当繁荣,时称“扬一益二”,就是说,南方经济发达的城市,扬州 ,成都第二,丝织业尤其发达,蜀锦是重要的支柱产业。
从西汉开始,有了管理丝织行业的官员,叫“锦官”,所以历代成都又叫“锦官城”,简称“锦城”,杜甫“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织锦工人居住的地方叫“锦里”,现在武侯祠旁边的“锦里”仿古街,并不是原址。
唐代成都城址简图今天的后子门到骡马市范围,隋唐时代有一个巨大的人工湖,是修城挖土方形成的,名叫“摩诃池”,岸边垂柳依依,风景宜人,是文人墨客喜爱的地方。
城南万里桥码头,自秦汉以来,是成都与长江中下游地区,进行商贸沟通的起点,我们透过诗人的作品,穿越重现一千多年前的画面。
杜甫《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万里桥边的酒家,推窗可见一百公里外的西岭雪山。
晚唐诗人张籍《成都曲》“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万里桥一带,风光秀美、商贸繁盛。
杜甫“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少城是成都的西城,今宽窄巷子一带,百花楼是一座 酒楼,是举办高规格歌舞酒宴的场所。
岑参《司马相如琴台》“相如琴台古,人去台亦空”,琴台路的古琴台,唐代依然存在。
唐诗里常见的百花潭、浣花溪、杜甫草堂,大致和今天的位置差不多,杜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百花潭即现在的百花潭公园,浣花溪就是今天的浣花溪公园,占地很宽,杜甫草堂就在旁边。
南宋诗人陆游也描绘了成都西郊的景致,“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李白少年时代曾长居成都,“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川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逃到四川,成都做了几年的陪都,史书写得比较文雅,称“明皇幸成都”。
北郊的天回镇,原来不叫这个名字,自从唐玄宗修了个行宫,经常住在那里,天天北望,期盼早日收复两京,好回到长安,镇子后来改名叫天回镇。
杜甫与草堂
年,朋友们资助杜甫,在浣花溪畔开始营建草堂,杜甫草堂所在地是现代确切可考的唐代原址,但建筑无法保留至今。
杜甫草堂原址有多大,郭沫若老先生帮我们算得比较清楚,他分析杜诗有关草堂的所有描述,得出一个结论,杜甫是妥妥的地主阶级。
他估算杜甫草堂有菜园、荷花池、松树四棵、一百棵桃树五亩、桤木林十亩、竹林一百亩。
证据例如杜甫的《杜鹃》“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余,乔木上参天”。
秋天,杜甫应朋友裴迪之邀,游新津、青城山,又至彭州,与高适会面,九月,高适改任蜀州(崇州)刺史。
年,草堂茅屋为秋风吹破,杜甫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飘零半生的杜甫,在成都过起了稳定的生活,此时,他的偶像李白,正流连于江汉之间,期待朝廷召还,又漫游洞庭与潇湘,后暂居豫章。
年,听到李光弼东征的消息,李白的爱国激情又迸发了,穿上*装,拿着兵器,北上投奔李光弼,要当一名士兵上阵杀敌。
李白走到当涂病倒了,患上“腐胁疾”,估计是慢性脓胸症,在族叔李阳冰处养病。
一年后的年,一代诗仙李白,赋《临终歌》逝世,终年六十二岁,不久,唐代宗“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
无论在大唐帝国,还是后世的任何时代,李白都是中华文化史上,最为耀眼的一颗星。
杜甫与严武
年12月,杜甫的好朋友严武,出任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尹,相当于四川省*区司令兼成都市长。
严武是官二代,父亲严挺之是开元时代的名臣,任尚书左丞。玄宗入蜀,严武任谏议大夫,长安收复后拜京兆少尹。
杜甫的爷爷杜审言进士出身,“恃才高,以傲世见疾”,担任国子监主簿、修文馆学士,父亲杜闲为兖州司马。
严武年轻时与杜甫交好,来成都后经常造访杜甫草堂,并为杜甫提供丰厚的资助,二人有诗唱和。
年,玄宗、肃宗相继薨亡,唐代宗即位,严武奉调回京,主持修建两位皇帝的陵墓,杜甫送严武到绵州(绵阳)。
严武离开成都后,高适继任成都尹,杜甫带领家人投奔梓州(今三台)刺史章彝,弟弟杜占留守草堂。
按理说,杜甫与高适的关系好过章彝,但他不愿意依附高适,这一年,李白去世,显然,高适对待李白的态度,杜甫有很大的意见。
与严武相比,高适的*事能力差得太远,高适镇蜀任内,吐蕃内犯,攻占陇右,威逼长安,蜀郡西北的松州(松潘)、维州、保州,均被吐蕃攻陷。
杜甫的《警急》诗,讽刺高适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对付永王的时候有神机妙算,吐蕃入侵却束手无策。
年,唐代宗只好让严武再次镇蜀,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高适转任左散骑常侍。
杜甫在梓州、阆州居住了一年多,打算经三峡出川,听闻严武再次出任剑南节度使,欣喜异常,立刻寄诗《奉待严大夫》表示欢迎,并举家迁回成都草堂。
严武对杜甫是相当尊重的,入蜀后,向朝廷推荐杜甫任节度使参谋,授职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称“杜工部”,杜甫草堂又叫“工部草堂”,根源于此。
严武打仗确实很猛,七月率兵西征,九月破七万吐蕃兵,杀戮甚众,令吐蕃人胆寒。
严武攻陷吐蕃盘踞的当狗城(理县),十月夺回盐川城(甘肃漳县),并命令汉州刺史崔旰追击吐蕃,收复失地数百里。
严武与郭子仪的关陇主力*密切配合,打退了吐蕃的大举入寇。
年正月,高适病故。四月,严武病故,杜甫有诗哭之。
五月,杜甫买舟途经嘉州(乐山)东下出川,半年后,边塞诗人岑参任嘉州刺史,杜甫有诗寄之。
杜甫在夔州(奉节)都督柏茂琳处,留居三年,得到管理一百顷公田的差事,有稳定收入,经常参加柏茂琳组织的聚会,日子过得还算惬意。
三年后,杜甫买舟出峡,游居于湖北、湖南。
年,船行至耒阳,遇洪水阻隔,饥饿多日,当地聂县令送来牛肉及白酒,肉太多吃不完,天热易腐舍不得扔掉,食腐肉中*去世,终年59岁。
杜甫从年来成都,到年离开,其中在梓州(三台)、阆州(阆中)居住一年多,其余时间都在成都度过,期间写了首诗,约占杜诗的三分之一,其中梓州阆州占了首。
望江楼轶事
成都东南锦江畔,清代修建的望江楼,是为了纪念晚唐才女薛涛,薛涛官宦人家出身,家道中落沦为官妓。
官妓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有的从事乐器、歌舞表演,也有的擅长琴棋书画、诗词唱和,增添官场应酬的雅趣。
薛涛的琴、诗皆优,与白居易、刘禹锡、杜牧、张籍等都有诗词唱和,与诗人元稹,演绎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
元稹在成都与薛涛分别,去外地做官,薛涛写给元稹“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更忙将趋日,同心莲叶间”,思念薛涛的元稹写了《寄赠薛涛》、《与薛涛》。
薛涛用花瓣捣汁染色,发明制作了一种桃红色的纸,称为“薛涛笺”,用来写字非常漂亮,士人争先抢购。
诗人余韵
唐代诗人辈出、璨若星河,李白、杜甫无疑是最耀眼的。
如果说把李白和杜甫的诗比成中国画。
那么,杜甫的诗像一幅笔触细腻的工笔画,一本讲述唐人生活境遇的连环画。
而李白的诗则像一幅大气磅礴、气象万千的泼墨写意画。
是大鹏展翅九万里的狂放与宏大,是虚幻与现实、时间与空间的神奇交错。
一个叫汪调的李白狂热粉丝,从汴梁骑马跋涉一千多里,只为见李白一面,他留下了关于李白相貌的线索。
汪调记载李白的眼睛“咄若饿虎”,眼神像饥饿的老虎一样炯炯有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
人的一生,在诗人眼里,不过是从清晨到傍晚的一天时光,我们何不如诗人一般,旷达、乐观。
周世全.9.18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