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沁园春,看辛弃疾的假归隐与真性情

#传统文化#鹤梦文社,用诗文的力量构筑丰盈的心房。

沁园春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这首辛弃疾的长调,写于辛弃疾中年仕途失意,不受重用之时。辛弃疾的理想是克复中原,但朝廷只把他安排在后方如江西、浙江等地做地方官,一方面用他的才能稳固东南半壁,另一方面也防止他的才能发挥得太过,与国策冲突。辛弃疾作词时尚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但是已经感受到朝局对他不利,所以命人在故乡江西上饶修建“稼轩”别墅,为自己日后隐居做准备。而当他真正隐居后,也写作了《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等 的词作。后人也有“问谁料理,带湖烟景,瓢泉风味”(张埜《水龙吟》)的词句,证明辛弃疾隐居带湖,与范成大闲居苏州、陆游闲居绍兴、杨万里退居吉水一样,是后世文人歌咏的佳话,也是这些胸怀大志的文人的悲哀。

此词首句赫然道“三径初成”,意为隐居之地已经选好,隐居之所也已经修建,只待宦游人归来。相传西汉的蒋诩隐居时,只有三条小路通往外界,而且也只有两三个朋友与他交游,从此三径成了隐居场所的代称,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但辛弃疾显然还没有回去。“稼轩未来”,倒是把他的一些“狐朋狗友”们搞急了。“鹤怨猿惊”,象征着清高隐士的鹤,也动了怒气,埋怨起来,而象征着山野村夫的猿,更是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惊”,为什么惊?这说明,按道理讲,稼轩早就该回来了,言外之意,稼轩就不适合眷恋波诡云谲、尔虞我诈的官场,那里也不值得他投注心血。这里作者用移情和拟人,把自己心中的话先借动物之口说出来了,就格外有生趣。稼轩的闲居词往往有诙谐幽默处,这当是从苏黄诗中来,更是他个人“纵横游戏”的心胸的产物。

接下来作者自道心事。“甚”字是领字,“为什么”的意思,领下面四个四言句。这句是说,为什么我这个平生向往归隐的人,却要被那些道貌岸然、冠冕堂皇的官大人们笑话, 落得个微末如尘埃的结局呢?但其实这是掩饰语。辛弃疾为人,是铿镪顿挫,坚韧不拔战斗着的,他这里对归隐的向往,乃是无可奈何牢骚语,我们不可不留意。如果说这句,辛弃疾还是用了一些比喻的手法,比较形象地表达了自己退隐的意趣,那么下一句,就是直接说理了。他说“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宦海沉浮倦了累了,那就该回家;急流勇退越早越好,这样才能无事一身轻。这是一条真理,我根本不学西晋的张翰,他为了故乡的美味,我则是洞彻了世间的真理,才选择毅然归隐。这句词的说理意味很重,可能是学了苏轼的《沁园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的思想,不仅同词牌,连句子的位置也完全相同。这句话实际就推翻了上一句作者的伪装语。他并不是把云山隐逸作为内心志向的,他只是在官场昏暗,“意倦”的情况下,才领悟了人生出处的道理,想要离开朝廷的。

以上几句,作者正面叙述了自己的感受,接着在上片末尾,他又从对面落笔,含蓄补充了大环境的情况。秋江,其实就是“江湖”,诗人常用江湖比喻这偌大的世界和风云变幻的*局,如杜甫“江湖多风波”“江湖秋水多”等诗,都是借秋水风浪,比喻世事艰难。在这秋江上,“惊弦雁避,骇浪船回”,作者让我们看眼前的景物,是惊弓之鸟急急忙忙地要躲避危险,面对惊涛骇浪,小舟也要赶紧回港。这其中的象征意味是很明显的,雁、船是辛弃疾自比,浪、弦是朝局和人生的起伏。

上片从各个方面,逐步推进,情感曲折往复,表现了辛弃疾归隐的决定。下片作者转而极力铺叙隐居之地的美景。这其实就与上片末句的险恶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也就更衬托出隐居之乐,让人动归心。东边的山岗上修葺一座茅舍,这当然是谦辞,实际上是很豪华的别墅。“好都把”是“一定要,全都要”的意思。门窗都要朝着湖水敞开,这样推门而出,推窗而望就是美丽的带湖,多么悠哉!这里似乎也化用了苏轼诗“白发思家万里回,小轩临水为花开”,至少字面上是袭用了。接下来的“要”,又是一个领字,领下面的四言对仗句。钓舟、垂柳、竹篱、梅花,景物错落穿插,人的动作贯穿其中,活似一幅园林游赏图。这几句用赋法写景物,形象生动直观,要比单纯说理和表达情感更真切易读。

接下来的一句是 一次转折过渡,“秋菊堪餐,春兰可佩”,化用屈原《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兰和菊,一春一秋,涵盖四时,也就贯穿了稼轩的终生,屈原用香草美人的手法,以兰菊的贞操表明自己的志向,辛弃疾也不例外。张惠言《水调歌头》曾说“无论兰与菊,生意总欣然”,辛弃疾的坚贞志向,也是毫不动摇的。这一方面表达了辛弃疾崇高的*治品格,和百折不挠,不同流合污的精神;另一方面,“留待先生手自栽”,则又是表达了一种归隐的愿望。作者还是左右摇摆不定的。

但是,果真要归隐吗?辛弃疾在前面的叙述中已经动摇反复过多次了。其实何止是辛弃疾?古代的士大夫面对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情况,也还是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知其不可而为之、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品格的。屈原说了好多次“国无人莫知我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想要离开他深爱的楚国,可 呢?还是怀沙沉江,以身殉国。辛弃疾也一样,他用香草美人的手法,学习屈原,表达自己的隐居之志, 却说“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吟是沉吟,沉吟了许久,他不断地纠结,思考,下决心,又动摇。为什么?万一圣上还要用我恢复故国,那我还是要抛头颅洒热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所以,到 ,归隐的想法,还是“此意徘徊”。

辛弃疾终是忠厚,不把自己的失意归咎于皇帝,反而期待他重新重用自己。辛弃疾当然知道皇帝的不重用才是自己不能实现目标的主要原因,可他只把批判的矛头指向那些哂笑自己的“衣冠人”,而不去指责皇帝,这就是古人特别推崇的忠厚爱君的拳拳之心。宋神宗读苏轼的《水调歌头》,读到“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苏轼终是爱君”,因为他觉得苏轼这句词表达了这样一种意思:我不愿意抛弃朝廷、抛弃皇上而归隐,因为皇上在高处,周围可能都是小人,他孤苦无依,正需我辅佐。杜甫的诗,也被后人认为是忠君爱国的典范,他的《哀江头》《哀王孙》,把唐玄宗、杨贵妃还有许多王公贵族和宫廷人物的命运与普通百姓的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唤起整个大唐民族的国家精神。辛弃疾的《摸鱼儿》,那般凄恻悲凉,字里行间都是血泪,却看不出愤怒的咆哮和刻薄的讽刺。“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摸鱼儿》如是,《沁园春》亦如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igenwangguanwang.net/afhpz/4500.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