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去杭城浙江大学,偶然信步华家池畔,便再也不能忘却那里的景致了。
华家池不大,大概相当于西湖的一角,只需半眼便可望尽整个湖面;没有什么花团锦簇、落英缤纷,只有满目的翠柳和清澈的湖水;也没有什么名胜古迹、亭台楼阁,一个岸边的赏湖轩,一个湖中的六角亭,一个曲折简约的石桥,一个长满青藤的长廊,所有这些,连个雅致的名字都没有,实在是再普通也不过了。
然而,来到这湖边,却也能放松一下心情,欣赏一下春景。
蜿蜒曲折的湖边,垂柳依依,疏影横斜,婀娜多姿;柳叶青翠欲滴,鲜嫩可餐;万千枝条,凌空竞秀,有的紧挨着,形成数重绿幕;有的垂于水面,像是美人浣发;微风轻拂,枝条婆娑欲舞,温柔地抚摸水面,泛起层层涟漪,一圈一圈地漾开……不觉让人念起“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美句。
不过,大多数时候,湖面是平静的。所以,静静的湖面,寻常可见水中的倒影,除了徘徊的云影天光,还有岸边的垂柳,曲折的石桥,静伫的亭子,远处的高楼,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别有情致。偶尔会有鱼儿呼下气,翻个身,湖面便冒出灵动的水花,让人眼睛一亮,随即又欣然一笑。
连接湖两岸的,有一个长廊,爬满了青藤;枝叶非常浓密,像是给长廊披上了厚厚的绿被,即便夏日也不会被晒着。站在长廊中,可以深深地感受一份浓荫和几许幽静。透过披散的藤叶,不仅可以一览湖面风光,还可以将两岸的景色收入眼帘。
最有情致的,当属湖心的小岛了。小岛紧邻岸边,中间用曲折而又简约的石桥连接着。岛的面积不大,慢走一圈也就一两分钟;岛上长着数棵茂密的雪松,以及许多叫不出名字的矮树,冬青被修葺得像个绿蘑菇。小岛的岸边点缀着或青或黄的兰草,还镶上了各种奇形怪状的太湖石。小岛近处的湖中,有一个小小的石塔,虽然不可能是“三潭印月”,然而也足以让人浮想连连。而最让人感到惬意的是,岛的一角竟然还伫立着一个别致的六角亭,位置不高,却视野开阔,一样可以把酒临风、吟诗作赋,让人恍惚觉得这里是西湖了。
说起西湖,自然是唯美的。不过,去西湖看的是盛景——苏堤春晓,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还有“印象西湖”,音乐喷泉。走在西湖,恍若并非人间,而是行在天堂,感叹“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然而,在华家池,却看不到这些美景、这些粉饰,只有依依垂柳,清清湖水,静静亭廊。
去西湖瞧的是热闹。那里,游人如织,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然而,华家池却是极安静的,偶尔有一两声鸟语。面对一湖清水,人们或是低声耳语,或是沉思默诵,或是静坐远观,或是闲步散履。可以将感慨托付于随风而起的细柳,可以将烦忧倾注于清澈宁静的湖水,可以将思绪化作绵绵的春雨,可以将思念想成细细的春藤。
去西湖还要的是仰视。那里,有太多的名胜古迹、文人墨客、英雄豪杰。面对数千年历史,数十位伟人,你必须仰视才行,所以会觉得自身是那么的渺小。而在华家池,却只需平视。这里没有凭栏怀古的遗迹,没有歌咏膜拜的英雄,每个人都是这里的主人,可以信步湖边,游目骋怀,任意遐想。当然,你可以想,也可以不想;可以说,也可以不说;可以看,也可以不看;可以坐,也可以不坐;可以走,也可以不走。一切都由你自己做主。
伫立于华家池畔,面对着这一池清澈宁静的湖水,呼吸着清新洁净的空气,我觉得异常踏实、异常平静。西湖的景色再美,却不属于我;华家池再平凡不过,却能让人感觉得到自身的存在!这便可以有场景、有心情、有触动去思索浮华之下的朴实、名利之中的淡泊、热闹过后的宁静。
我真的希望能在繁华喧嚣的尘世中,随处可觅得这样一个清静无为之地,让浮躁的心灵停下匆忙的脚步,信步其中,凝神沉思,常有所获。
年6月6日
《华家池》后记
匆匆写完此文,突然又想起五年前造访北大时的未名湖。她有着与华家池一样的清新宁静,甚至还有些别样的风景。立于湖边,同样会油然而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然而,惭愧得很,那时忙于公务未能为她写上几句,甚为遗憾。今日写华家池,同样也是在写未名湖,算是另一种补偿。
华家池碑文(摘于《百度百科》)
华家池,华池之名,始于明初,有华姓者居于此而得名。一九三四年春,浙江大学农学院自笕桥迁此建院。一九三七年夏,抗日战争爆发,农学院内迁贵州湄潭。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回迁,校舍全毁。一九四六年始,于池周筑石坎,添景增绿。今水面计八十四亩,水深均二米。校园环绕华家池,环境优美,风景宜人诚学府中罕有。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