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陋室铭都是有钱人,凭什么你是暴

文/梦瞻

在中国古代文人中,因各种原因而被贬至千里之外,是常有的事情。俗话说“由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这些古代文人从位极人臣到戴罪之身,这种落差带来的打击可想而知。

生活与精神上的天壤之别,使得这些文人终日郁郁寡欢、悲愤交加,他们把胸中的不忿,化为一篇篇诗文,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如屈原《离骚》、苏轼《赤壁赋》等等。

苏轼的人生地图

但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大牛浩如烟海,何其繁多,总有一些文人,会采取一些与众不同的“骚操作”,让人忍俊不禁,又深深被其人格魅力所感染。

公元年,“诗豪”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任职通判。一个戴罪官员,远道而来,自然不会轻易被当地官员所待见。

按当时的朝廷法令,通判应当拥有三间三厢的房子。但当地的知县故意刁难刘禹锡,只给了他三间房。刘禹锡却毫不在意,还写了“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样一幅对联,并挂于门上。

刘禹锡画像

知县得知后,更加生气,便只给了刘禹锡两间的屋子。乐观如刘禹锡,仍然不以为然,又写了一幅对联悬在门上——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这个知县看到刘禹锡还是如此的悠然自得,更加怒火中烧,把刘禹锡驱逐到了城外。这时的刘禹锡,仅有一间只能容纳一张床、一套桌椅的屋子。尽管如此,知县还嫌不够,竟然命人搬来一块巨石,堵在刘禹锡的屋子门口——知县已经做好了看刘禹锡笑话的准备。

刘禹锡塑像

然而,刘禹锡看到这块巨石,不仅不怒,反而拍手叫好。即刻取来笔墨,行云流水般地写下了一篇震古烁今的文章,并刻在了门口的巨石上。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铭是一种文体,一般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的文字。从文章题目来看,《陋室铭》是一篇描写居室简陋的文章,但文中却处处写陋室不陋。

刘禹锡主题公园

评判一间屋子简陋与否,在于不同的评价标准。刘禹锡在文章的一开头,便给出了自己的评价标准:山有没有名气,不在于它有多高,而在于山中有没有仙;水是否灵秀,不在于水有多深,而在于水里有没有龙。

按照这个逻辑,刘禹锡认为,房子是否简陋,不在于它是不是朱门青瓦、家具豪华,而在于住在这间屋子里的人,品德是否高尚。

如果住在这个屋里的人,来往的朋友都博闻识见;自己在屋里的日常活动,是抚琴读书。没有嘈杂喧嚣,也没有劳神公务。那么即使身处简陋的屋子里,只要所住之人具有高雅脱俗的情怀,也能创造出恬然自得的生活。

刘禹锡公园一角

就像是诸葛亮居住的草庐和扬雄居住的亭子——诸葛亮和扬雄都拥有高洁的人格,可又有谁会说他们的屋子简陋呢?

这种“陋室到底简陋与否”的评价标准,其实并不是刘禹锡所独有的,直到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也在沿用这种评价标准。

暴发户漫画形象

对于那些发了横财却没有文化底蕴和道德素质的人,我们一般称之为“暴发户”,这个词本身就带有调侃与戏谑的意味。大部分人亦不会仅凭他们的“一夜暴富”而尊重他们。

而对于那些精神澄澈、品德高尚的院士甚至是普通人,我们从来不会吝啬自己的敬意和崇拜。因为他们的举手投足之间,自有一种“贵族气质”。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气质并不是物质所带来的,而是品德与操守。

影视剧中的贵族形象

由此可见,真正纯粹、正向的价值观,从来不会被时间蒙上尘土。富丽堂皇、条件优渥的物质环境,当然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生活目标。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培养自己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才能避免沦为庸碌的凡夫俗子,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贵族。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感谢阅读!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igenwangguanwang.net/afhhy/5681.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