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芮城永乐宫旧址宋德方、潘德冲和“吕祖”墓发掘简报
选自《考古》年08期,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山西省芮城县永乐宫,位于县西20公里永乐镇峨嵋岭下。北靠中条山,南临黄河,东有涧水流出,环绕宫周围。
永乐宫内有元代初年创建的四大建筑,尙保存完好,各殿内有元代壁画。随着整个永乐宫的迁建,一部分与永乐宫有关的,文物古迹,也一幷迁往县北2.5公里的中龙泉村,所以相传吕纯阳和元代全真教中的知名人物朱德方、潘德冲三座墓也在重点迁建之列。于年12月7日至年1月15日配合三墓迁建工作,进行了文物淸理。今将此三墓淸理简报如下:
墓位于永乐宫西北峨嵋岭上。墓冢坐北向南,高约7,宽17.3米,近似方锥形,冢土不层曾夯筑过。冢前立一石碑,上刻“玄通弘窍披云真入宋君之墓"。封土下为砖券洞室墓。
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图一),东西长2.88;南北宽1.72,高1.8米。方向1°。墓室前有长方形竖穴墓道,上宽下窄,南部为斜坡。上口长8,宽2,深8.2米;道底南端坡长2.7,宽0.5;北端长5.51,宽1.1来。填土为夯筑的,每30厘米一层,夯窝圆形约20厘米。墓底铺方砖一层。墓室四壁用砖平砌,厚只一砖,宽38厘米,高有16层砖,上用细泥、白灰各刷一层。砖券墓顶共8排,海排36砖,互不交错,制作较为粗陋。东壁高1米处有小龛一个,靠壁有灯烟痕迹。墓室正中有石椁一具。椁南侧有一墓志碑,上刻“先师玄都至道披云真人宋天师真赞……",碑末落款两行∶"时岁次甲寅小春望日立門人李志鼎谨题","故玄通弘教披云真人宋公之墓志乙亥年春三月三日迁(图二)。
石椁通长2.3,椁前高1,2,后高1.03米。椁下为束腰莲危须弥座,通长2.1务高0.40米(图版肆,1)在座上凿出榫槽,为合对四壁之卯。、左右两壁为斜长方形,长约2,前端高-0.74,后端高0.49,厚0.10米。四边向内略倾斜,并留榫卯和前后壁吻合。表面磨光;上有雕刻,里面粗糙。椁盖为前后二石合成,表面磨光有刻字,底面有合缝槽,合盖于椁上。
石椁内有木棺一具,长1.67,前端高0.66,宽0.52;,后端高0.33,宽0.25米。盖向下卷成半圆形,棺身有黑白二色绘成的图案,以黑色构出图案的轮廓,再用红白二色调和渲染。棺前壁绘白色云龙,左右两壁绘有云气纹。棺内有人骨架一副,为仰卧伸直葬。
石椁上的雕刻,是此墓的重要发现。它反映出元代房屋建筑和一部分社会生活情况。棺盖素面磨光,正中有刻字:“十方大纯阳宫玄都至道东莱披云宋天师”;下款刻二行,时大朝岁次甲寅小春中旬有六日葬记",“解州盐使兼管民千户阎广施”椁右壁全是平雕线刻画(图版伍,上)。正面是大厅,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从两边角柱上可以看出柱下有园柱础,柱首有卷杀。左侧有八角钻尖顶楼阁建筑一座。柱子都被帷幕缠绕。右侧有重檐歇山、四面露明的建筑一座。大厅对面有结构简单的建筑一座,好象门,在门的左侧设有厨舍,庭前还植垂柳树一株。在这座建筑中,幷刻划出整个的一套上层人物的生活方式,正庭内所陈肴馔左右设两席,有男女主人,按男左女右的列坐席上。男女两侧,各分站着僮仆二人,捧壶执盏。左右亭阁中各站一女子。厅前有男女三仆在备陈饭食,院子里有的开箱物,有的捧送食物,更有的在厨下烧茶养酒。椁左壁从首至尾,刻宏伟富丽的建筑一所(图版伍,下;图版陆)。正面座有大庭,左侧有四面透明重檐歇山的亭子一座,结构形式完全与椁右壁所刻的右亭相同。左侧有八角饴尖顶的小亭一座,前面正中有里高的两层三檐歇山顶楼阁一座,上下层的两侧各有抱厦(?),前者有四柱三楼牌坊式建筑。在建筑范围内也描写出人物活动,宅外有男女主人随带仆侍,自外而归,男女均手扶龙头拐杖,前有一仆执大扇,后有二人随从,幷有一女仆扶持女主人。前楼中有一人在眺望,左亭内有二人准备飮食,另外还在庭旁刻有树及彩云。椁前壁,凿门可通棺西,门的四周刻抱框与花边门上用线刻出重檐歇山九脊垂兽的楼,门下刻台基栏板,望柱和一对守门狮于,门两侧左右各站一人,门右幷刻“稷山县匠人胡”的落款(图版柒,上)。椁后壁刻画董永、郭巨、孟宗、王祥等四幅孝子故事图(图版柒,下)。
根据出土墓志和石棺盖题记,祠堂碑记等记载:披云子姓宋名德方,字广道,号披云,系山东莱州掖县人,十二岁入道教。元太宗十二年来永乐宫,见宫宇残废,遂策划重修。此墓中的石椁雕刻,提供了不少金、元之间的建筑的材料。
从元统三年所立披云子祠堂碑"中说,宋德方于元宪宗二年(公元年),死于陕西终南山重阳宫,后二年(公元,年),迁葬于此,但出土墓志 又加了一行乙亥(公元年)春三月三日迁,此时距 次迁葬已过21年,看来又就地迁葬过一次。现在发掘的就是第二次迁葬的墓。
二、潘德冲墓
潘墓位于永乐宫西北峨嵋岭后,南距宋德方墓米,墓冢早已塌毁。墓室结构大致和宋德方墓相同。墓室方向8°,墓室南端有长方形阶梯形墓道,长4.1,宽0.67,深5.9米,台阶大小不等,仅容一脚立地,墓、道底有栱插条砖11个,不知何用,墓道填土疏松,没有加夯。墓内用砖砌成的六角墓室(图版肆,2;图三),长2.99,宽3.2,高3.56,米。每角用二砖砌成八角柱(图版肆,4)。四壁高1.44米处,出菱角牙一圈。牙上再用桃砖一层,其上是砖迭收成圆顶,顶部以细泥白灰各涂一层。墓底用方砖铺地,砖面光滑,背面、压印,有方格花纹,长宽各31、厚6厘米。砌墙砖形制不一,有素面、方格纹和手纹三种,长31—36,宽15—18.5,厚5—6厘米,墓门是砖券换形。用长条砖迭压封闭。室内北端砌有棺床,上有石椁一具,长2.22,前端高1.03,宽0.86,后端高0.70,宽0.55米,其结构与宋德方墓的石椁大致相同,但无椁座。椁盖向下卷成半圆形,外面磨光里面凿空,全椁用八石合成,底三块,壁四块,盖一块,其边沿都刻有带形和圆形花纹。
石椁内放木棺一具(图版肆,3),形状与宋德方木棺相同,但已腐朽不堪,木棺内盛尸骨一架,头向东为侧卧屈肢。头骨下放有元代靑釉瓷枕一个(图版肆,5右),上宽下窄,似长方形,上绘牡丹阴花纹,长34,宽15.5,高,一个,穿系着扣衣,石椁内前端左角放一个带鉄梁的黑釉瓷罐,为直口圆腹,双耳带盖。墓室北壁左角柱下有黑釉瓷罐6个,右角柱下有黑釉瓷碗1个,口约19,高7,底径6厘米,石椁右侧有黑釉瓷碟1个,口径8,高2厘米。
墓内石椁雕刻都是用阴线刻出,其中最突出的是二十四孝的人物故事图(图版捌),图上题名:董永、闵子骞、孟宗、舜子、陆稷、韩伯楡、王武子、王祥、刘明达、丁栏、任子、姜师、老莱、曾参、田真、元角、括拒(郭巨)、赵孝宗、刘鹰、鲁义姑、杨香、鲍山、曹峨、蔡顺等。分刻在左、右椁壁上。椁前壁刻出当吋社会的生活情况,中间凿方孔门,通于棺内,门边沿略低,刻有带形花纹,门前刻有栏杆望柱,方格圆点的刻花腰板,左右排列,中间留有走道,门旁各一侍,男左女右,双手捧物,侧身相对向门而立。门上面刻建筑,正殿中共有四人,其中有官服纱帽双手执笏的一人,背后刻有悬屛微漏字迹(图版玖)。殿前有围栏环绕,配殿刻出门窗飞檐斗拱,比正殿稍低,椁后壁磨光,未加雕刻。
据"潘真人祠堂碑记",潘德冲号仲和妙真人,做过当时道教的河东南北两路提点,永
乐镇纯阳宫住持兼后纯阳的旧观主持,与宋德方同为重建永乐宫的主要人物。此墓的形制、葬式、椁上雕刻题材,艺术手法,以及死者衣冠服饰与宋德方墓都具有同一吋代的特征。
三、“吕祖”墓
墓在宫门外东约米,墓基广约13公亩左右。墓座北向南。冢前立有元刻石碑,上刻"大唐纯阳吕公祖墓"。封土以下为单室土穴墓,但因墓顶早巳塌毁,墓室满积淤土。
墓室平面为梯形(图四),南北长3.16,北宽1.8,南宽1.48,残壁高1.4米。洞室前有长方形竖穴墓道,长3.16,宽1.43,深5.6米。室内有已朽的松木棺一具人头向北,长2.15,前宽1.38,后宽0.96来,板厚约10厘米。棺内为夫妇合葬,男左女右,均直伸仰卧。男女骨均腐朽,以女骨尤甚。在女头骨西侧放一小口圆腹素面灰陶小罐,骨架周围和死者口中有铜钱7枚,开元通宝4枚,祥符通宝2枚、天圣元宝1枚。在男骨腿骨东侧出有黄练紫三彩瓷枕1个(图版肆,5左),长18.5 ,宽10.5厘米,两头略大,中间较细,近长方形。
据元泰定元年重修纯阳万寿宫碑,记吕祖讳岩,字洞宾,号纯阳子,永乐镇东北里许招贤里人。大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四月十四日生,……"又永济县志有唐吕洞宾故宅,旧志记载∶"在县南一百二十里永乐镇,唐即其地为吕公祠,元中统三年改为永乐宫。按以上记载和当地群众传言均认为吕洞宾既是永乐镇人,又有祠堂及墓葬在此。但在清理中发现此墓为夫妇合葬,并且在尸骨周围和口中,出有北宋祥符和天圣钱,尤其是女骨口所含的天圣元宝,证明这墓死者是在宋代天圣以后理葬的。与记载中唐吕祖生存的时代,相隔了近二百年。再从骨架挑列的完整情况来看,又非二次迁葬,可以确定此墓不是唐代吕洞宾墓。
执笔李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