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宋诗苏轼新城道中二首其一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 http://m.39.net/pf/a_4572199.html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晨曦之时,苏轼意欲前往山中,有情的东风便殷勤地为他送行。天空飘着雨滴,风便故意吹散了阴云,吹断了檐间淅淅沥沥的雨声。不消几时便雨过天晴,心中甚为惬意的苏轼深觉东风真是通晓人情的老友,为他拨开了难路。诗人如此运笔,使“东风”着上了人的感情色彩,整首诗顿时灵动了起来。

出门以后一路沿山而行,周围的景致清晰了起来:高高的山顶笼罩了一层白色的雾霭,仿佛戴着一顶白丝织成的帽子;初升的太阳爬上了树梢,远处看去犹如一面又圆又亮的铜盘挂在树枝上。山岭似乎很有情意,戴上白色的帽子欢迎新客;树梢更是乐意弄俏,挂一面铜钲为行人照明。“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将山、云、树、日四种自然景物拟人化描写,显得形象生动,读来清新活泼。

穿山越岭,一路上阳光明媚,春意盎然。野生的桃树把朵朵花儿向人绽开,如一张张含着笑容的少女面庞,娇艳无比、赏心悦目;一排排低矮的竹篱圈起村民种植的诸多果菜,菜种琳琅满目、数不胜数。溪边的垂柳摇摆着袅娜的身姿,卖力地向路人表演舞技;清澈见底的溪水里白沙耀眼,彰显水质的洁净。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婷的垂柳、清明的小溪,以及正在田里忙于耕种的村民,构成了一组画面生动、色彩和谐的春景图。

“野桃含笑”这一联向来饱受后人赞誉,清人汪师韩在《苏诗选评笺释》中评此联为“铸语神来”之笔,“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

自然景物充满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西山的农家更是快乐无比:雨过放晴,天暖花开,景致优美,令人心旷神怡,而又正值春耕的大好时光——看那西崦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烧笋,且忙着春耕,其乐无穷。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此地此情,与桃源佳境几无区别。

神宗熙宁六年,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巡视所领各属县,自富阳赴新城的途中饱览了秀丽春光和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写下这首诗,心中满满的对自然景象和农耕生活的喜爱,同时,厌恶俗务和超然情怀也在淡淡地传达着。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igenwangguanwang.net/afhgx/6517.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