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谢志东)
在湖南岳阳洞庭湖旅游度假区芷兰路,有一座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文旅小镇,名叫洞庭湖小镇。春暖花开的时节,我们专程去洞庭湖小镇体验了一回农耕文化的味道。
来到洞庭湖小镇入口处,“回归美好生活”几个大字映入眼帘。虽然乍一看有点空洞,但美好生活谁不向往呢?广告语从来就不需要华丽辞藻,最重要的是能够打动人心,这句广告语显然恰到好处。
站在瞭望台上观望,小镇阡陌纵横,溪水潺潺。近处的田间,是大片金黄的油菜花,像一群穿着黄裙子的少女,在风中翩翩起舞。微风吹过,还能闻到一股淡淡的花香,沁人心脾。
油菜花丛中,还能看到一些稻草人。在农耕时代,人们为了防止鸟类偷食庄稼,便用稻草扎成假人,放在田间驱赶鸟类。稻草人也算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田间用稻草堆成的草垛,很容易勾起人们儿时的记忆,很有家乡的味道。
远处的低洼地段,有几口相连的池塘。池塘边的垂柳刚刚吐出嫩芽,轻盈柔美,在风中婀娜多姿。池塘里分布着一些用竹竿撑起的渔网,透露出渔乡风情。洞庭湖区是鱼米之乡,渔网等捕捞工具无疑是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元素。
池塘西侧有一处烧烤场所,专门经营烤鱼。烧烤场的建筑为全木质结构,屋顶用茅草覆盖。烧烤场取名“茅草和鱼”,可谓名符其实。岳阳地方美食中,历来都是以鱼为特色。特色传统名菜“巴陵全鱼席”,据称是用洞庭湖产的20多种鱼烹制而成。每席少则12道、多则32道菜肴,从小碟、主菜到点心全部是鱼。
烧烤场旁边有一座牛的雕塑,高大威猛,形态夸张。牛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参与者,是农耕文化标志性元素之一。中国史籍中的牛耕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几千年来,牛一直帮助人们在这片土地上耕耘,成了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伙伴。一直到20世纪末,牛耕技术才逐渐被农业机械化取代。虽然牛耕技术如今淡出了历史舞台,但牛那天性仁慈、任劳任怨的形象,始终深深印在人们的脑海中。
池塘东侧,一栋栋古朴典雅的民居依山而筑,错落有致,掩映于茂盛的丛林间。房屋布局及建筑风格,与我们平时在乡间所见的村落基本相同,只是更加精致一些。
村口一堵砖墙上镶着“稻花岭村民中心”几个大字,告诉我们这里是洞庭湖小镇的核心村落。文字标识前面还有一个稻穗图案的logo,可见稻花岭村既坚守传统,也与时俱进。
虽然稻花岭村的民居,大都用作了商业经营场所,但店面的装饰风格,仍努力保持着乡村的味道。
漫步村间小道,体现农耕文化元素的展品随处可见。如农耕时代常用的水车、镰刀、耙子、石磨、木犁、锄头、扁担、箩筐、簸箕、风车、竹筛、背篓、草帽、蓑衣等都有展现,甚至还出现了剃头、挖耳屎的招牌。
而洞庭湖区常用的渔具,则以“渔歌集”为主题集中展示。总之,农耕文化元素,在这里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游览洞庭湖小镇时,我一边看一边在思考:究竟什么是美好生活?为什么人们会怀念传统的农耕文化?
回来后我想明白了,人们怀念的不是农耕时代,而是农耕文化精神。
洞庭湖小镇所展示的农耕文化元素和风貌,其内涵是农耕文化精神。
传承了几千年的农耕文化精神,才是最让人恋恋不舍的东西。
农耕文化精神,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人们改造自然,要以顺应自然为前提,不能超越自然条件所允许的限度。
只有人与自然协调共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是美好生活的本质。
(图文/谢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