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村居教学设计

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08/9158974.html

教材简析:

这是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诗中处处流露着诗人的喜悦之情。两首诗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柳”,“柳”是我国古典诗词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因其吐青早而成为春天新生的象征。在这两首诗中,以柳来写春景、春意,呈现出一派轻柔旖旎、生机盎然的景象。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景,再现了江南二月明媚的“春景图”;后两句写人,刻画了儿童放学归来放风筝的“乐春图”,景人合一,相映成趣,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所写的一首咏物诗。诗的前两句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描写了柳树。使人感受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后两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春风比作剪刀,生动地刻画出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设计理念:

1.放大“体验点”。“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乡村顽童放风筝的欢乐,本课设计围绕关键字“忙”字展开想象,引导学生给“忙”扩词,借助图片,调动生活经验,抓关键字体会两小童忙着放飞风筝,忙着比谁的风筝飞得最高,谁的风筝最美。如此放大了“体验点”,学生自然就能角色代入,悟到诗人内心的情感,童心遇见诗心,“读出相应的语气和重音”这一单元要素自然就得到落实。

2.拉长“认知线”。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为了让他们从凝练的诗句中悟到春天的美,村居的乐,需要营造情境,联动想象,助力学生把古诗读“长”。导入诗题时,教给学生“扩词法”理解题意;在引导学生想象早春二月的美景时,教给学生“调序法”。在本课设计中,尊重学生接触古诗慢热的特点以及从读古诗到说画面的难点,以“想象”为主线,以方法为引线,不断拉长学生的“认知线”,以此减缓坡度,降低难度。

3.提升“效率面”。为进一步落实“双减”精神,本设计采用“四元五环六会”教学模式,把一些课时练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字形了解字义,词串巩固,再由字到词,由词串成句,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力求当堂解惑,当堂巩固,突破本课重难点。通过反复地朗读: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好停顿;三读,读出韵味;多次不同要求的复沓读,读出画面,最终达到熟读成诵。真正达到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上减负提质增效。   

学习目标:

1.认识“莺、拂、堤、柳、醉”5个生字,会写“诗、童、趁”3个字,积累“堤、柳、拂”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村居》,背诵《村居》。

3.能抓住“二月天”“放纸鸢”“醉”“忙”等关键词组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

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村居》,背诵《村居》。

2.能抓住“二月天”“放纸鸢”“醉”“忙”等关键词组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教学难点:

能抓住“二月天”“放纸鸢”“醉”“忙”等关键词组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教学准备:课件

一、导入新课——揭开春的面纱

1.春天,历来是诗人最感兴趣的时节。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你眼中的春天?(生自由发言)在同学们的眼中,春天是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画儿。春天呀,还是一首首清新明丽的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课《古诗二首》。

2.板书课题,讲解示范“诗”的书写:写好“诗”字请注意,左窄右宽窄让宽。“土”字下横盖下方,“寸”字直挺窄又长。

3.指导用扩词法解题意:“村”是乡村,“居”就是居住,“村居”就是在乡村居住的意思,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高鼎在乡村居住时写下的。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感知春的韵味

1.读准字音:指名读,强调“莺”后鼻音;“柳”边音;“醉”平舌音

2.读出节奏:教师配乐范读古诗,读古诗,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才好听。听老师读读,你发现了什么样的节奏?

3.读出韵味:古诗还有自己的韵律呢!老师把四行句末的字都标上了拼音,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一、二、四行句末的字,它们的韵母都是“an”,这就是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秘密。学生练读古诗,师生共同评价是否读得正确、读对了节奏、读出了韵味儿。

三、想象画面——欣赏春的明媚

1.想象“草长莺飞”的生机

(1)朗读第一、二句诗,想一想:“二月天”是什么时节?

教师提示:农历二月,早春时节。

(2)创设情境,提问:诗人走在河堤上,放眼望去,他看到了什么?

引导想象:早春二月的小草长什么样子?感受草芽儿的尖、嫩、青,指导读出草芽儿的可爱。

出示图片,讲解“莺”:可以组词“黄莺”“莺歌燕舞”;出示插图,引导学生知道“莺”是一种鸟,所以莺字下面是“鸟”字;你看它的羽毛颜色艳丽,黄黄的,所以叫它“黄莺”,它的叫声还很悦耳呢!播放音频。

(3)诗人在写诗的时候,由于表达的需要,把顺序做了调整,我们在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时,要再调回来。学生交流诗句中描述的美景。引导:看到村子周围的山野逐渐变绿,听着清脆的鸟鸣,诗人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4)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想象着初春生机盎然的景象,读一读“草长莺飞二月天”。

2.想象“拂堤杨柳”的沉醉

(1)提问:诗人的目光由远及近。近处,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读诗句。

(2)播放柳枝随风摆动的视频,猜一猜诗中“拂”的意思。“拂”有轻轻地擦过,轻轻地抚摸的意思,与手的动作有关,所以是提手旁。“拂”可以组词:吹拂、春风拂面,演示动作:拂一拂桌面、轻轻地拂拭脸蛋。

“堤”可以组词:河堤、堤岸,沿河边修筑的挡水建筑物叫“河堤”,沿江边修筑的挡水建筑物叫——“江堤”,它们与泥土有关,所以“堤”字是提土旁。看来汉字的偏旁不仅能帮助我们识记生字,还能帮助我们了解汉字的意思呢!

“柳”:诗句中的“杨柳”就是柳树,出示图画,看图说词,词串再现:不管是细长的“柳条”“柳枝”,还是娥眉似的“柳叶”,都令人陶醉。

(3)聚焦“醉”字,想象“醉春烟”的景象:示甲骨文“醉”,左边酒杯,表示酒,右边是一个站立不稳的人,表示喝多了。美酒醉人,美景也令人陶醉。杨柳为什么所陶醉?

(4)指导读:把杨柳轻轻地、温柔地抚摸堤岸的感觉读出来;带着陶醉在美景中的心情来读这句话。

(5)学生带着想象来读第一、二句诗。

3.想象“忙放纸鸢”的情趣

(1)过渡:在这大好的春光里,因为有了一群孩子的加入,乡村变得更加富有朝气和情趣了,全班齐读第三,四句。

(2)生自由说乡村的孩子在干什么。相机指导:“散学”就是放学;“归来早”就是早早地回到家。指导读第三个诗句,感受乡村孩子的快乐。

笑容洋溢在孩子们的脸上,更让孩子们开心的是他们要趁着轻柔的“东风”去——“放纸鸢”,“纸鸢”就是“风筝”,相传它是三千年前,我们的木匠之祖鲁班发明的。

(3)创设情境,感受“忙”之趣。

围绕“忙”字展开想象。说说“忙”字有哪些词语朋友。(急忙、连忙、赶忙),从这个“忙”字你体会到了什么?(示插图)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孩子们趁着轻柔的春风,放飞美丽的风筝。你看,燕子风筝飞起来了;让开,让开,蝴蝶风筝追上来了。想象:两个小童在说什么?结合交流指导朗读。

(4)指导书写“童”:“童”字上扁下要长,“立”字长横遮下方。“里”字长竖抓中线,上下对准字稳当。

“趁”:走字旁,捺舒展。写好“?”,要注意,上对准,右对齐。

小结:多快活的孩子呀!放风筝的孩子也成了春天里的一道美丽的风景。齐读全诗。

四、熟读成诵——根植春的迷人。

1.出示插图,合作读。师描述诗意,生读诗句。

2.根据提示,背一背古诗。(示“导学单”)

莺飞,拂堤杨柳。

儿童散学,忙趁东风。

村居

(清)高鼎

春景图文结合

顽童边读边想象画面

第二课时

1.认识“咏、妆、丝、绦、裁、剪”6个生字,会写“碧、妆、绿、丝、剪”5个字,积累“妆”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咏柳》,背诵《咏柳》。

3.能抓住“碧玉”“绿丝绦”等词语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一、得方法,会迁移

1.总结方法。

我们上节课读过了一首描写早春景色的古诗——《村居》,谁来说一说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梳理方法:读好诗句,理解诗意,想象画面,积累背诵。

2.谈话:春回大地,一切都那么生机勃勃。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方法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早春景色的古诗。板书课题。

3.学生读题,认识“咏”:“咏”,表示用语言去赞美、歌颂,所以是口字旁。我们学过骆宾王的《咏鹅》,其中的“咏”也是这个意思。“咏柳”就是赞美柳树的意思。

二、读古诗,感韵律

1.引导读诗: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们自读古诗,边读边圈画出5个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

妆:你见过女子化妆吗?给“妆”扩词,相机出示课后词语:化妆、梳妆打扮。

裁剪:“裁”与衣服有关,所以里面是“衣”,“剪”属于刀具类,所以下面是“刀”。

丝绦:借助图片认读

3.同桌互读,读准字音。

4.指名读,感受节奏和韵律。

三、想画面,品诗情

1.聚焦柳树

请学生自读第一、二句诗,引导想象画面:垂下来的柳条像什么?清风徐来,柳树又是什么样的?指导朗读。思考:诗人眼中的柳树是什么样的?从哪里感受到。

预设一:这是一株美丽动人的柳树。

你从哪里感受到柳树的美?(碧玉:玉石翠绿晶莹,柳树像碧玉一样绿得发光。妆:梳妆打扮,就像一个女子在梳妆打扮自己。)

预设二:这是一株生机勃勃的柳树。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柳树的生机勃勃?

颜色:碧玉、绿丝绦(从绿意盎然中感受柳树的勃勃生机。)

数量:一树(指满树)。万条(柳丝繁密)

结合感悟指导读诗句。

2.聚焦写法

同学们走近一点,你看到了怎样的柳叶?看到这翠绿细长的柳叶,作者不由地发问并感慨——引读第三、四句。

小结:诗人由远到近地观察着柳树,赞美了它的婀娜多姿,接着写了自己看到柳树后的想法,赞美了美好的春天。

3.积累背诵

四、抓特点,写好字

1.生字归类

左右结构:妆、绿

上下结构:碧、丝、剪

绿:左部靠上,竖钩最低,最后四笔为点、提、撇、捺。

妆:左窄右宽,撇点下压

碧:“珀”紧凑,“石”扁宽

丝:上长下宽,撇折平行

剪:“前”在上面宽而长,横画稍长盖下方。“刀”在下面扁而短,托住“前”来字稳当。

学生练写,师点评后再次练写。

五、巧拓展,比异同

1.这两首诗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柳”,古人爱以柳叶、柳条、柳树来写春景、春意。春天这么美好,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春天的古诗?学生交流。

2.拓展阅读《晚春》,对比早春、晚春景色的不同,感受大自然的工巧。

阅读推荐

《一起长大的玩具》

儿童故事中有着一个个顽皮可爱、懂事善良的儿童。《一起长大的玩具》记述了作者与小时候玩的三种玩具(泥泥狗、陀螺、兔儿爷)之间的故事,作者在玩玩具的过程中获得了无限的乐趣。阅读前,请先看看目录,了解书里主要写什么,你最想读的故事从哪一页开始,快快开启咱们的幸福之旅吧!

相关理论学习材料

低年级,如何“入情入境”地读

如何落实“以读为本”,尤其是如何指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来理解文字,来感受文字的表达效果,来习得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是每个语文老师一直致力的目标。好的“有感情朗读”一定是不仅与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共鸣,同时也与这些具体的语言文字共鸣——“言意兼得”,说的就是这种效果。

在讨论上面提到的课例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老一辈名师支玉恒先生教学《第一场雪》的一个片段——

师:多有诗意啊,白天看雪,晚上听雪。看雪,白天的雪很大,你们念一念,把这场雪读得很大,试一试。

生:(朗读)“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地面上一会儿就白了。”

师:(打断)白天的雪看完了,但是你们没有把下雪的情景读出来,为什么?因为你们没有读出语感来。有些词,凡是能表现出雪大的词,要读得浓重。听我读(范读)“雪纷纷扬扬”这样读声音虽然很高,但雪不大。再听:“雪纷纷扬扬”这样读气氛就出来了。“开始还伴着一阵小雨”,(这句读得很轻)这一句读得要轻巧。“不久,就只见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飘落下来。”(大片大片读得很重,飘落下来读得很轻)雪花是飘下来的,读得飘起来就有意思了,对不对呀,下面一起读。

生:(朗读)“雪纷纷扬扬……飘落下来。”

师:哎!没飘起来。“飘落下来”(再给学生作示范)再读。

生:(朗读)“地面上一会儿就白了。”

师:有意思没意思?谁想读?你来(叫到前面,面对同学)不但要读,还要找一个人比。想跟谁比?

生:徐学*吧。

师:好,到前面来。开始读,大家看他们的雪谁下得大。

生:(朗读)“雪纷纷扬扬……一会儿就白了。”

师:不错(问徐学*)你能不能读得比她好?不敢比可以下去。

徐生:敢比!(朗读)“雪纷纷扬扬……一会儿就白了。”

师:两个人读得不相上下是不是?

生:对。

师:那就握手言和。(两学生握手后回位)谁来再读?好,你来(甲生上来)找一个对手,自己决定。(甲生指乙生,乙生上来)

甲生:(朗读)“雪纷纷扬扬……”

师:(打断)他读得有了浓重的味道了。有了鼻音了,就不是只有嗓音了。

甲生:(重读至“一会就白了”)

师:好。

乙生:(朗读)“雪纷纷扬扬……一会儿就白了。”

师:真美,两个各有各的特点。(指甲生)他很善于夸张气氛。(指乙生)她很善于描述那种景况。你们说是不是这样?

……

当然,这不是低年级的朗读指导,但我认为对低年级老师更有启发意义。其一,支老师的范读,正是低年级课堂所需要的;其二,支老师引导学生朗读时,始终是紧扣具体的词句来指导,引导学生读出具体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状;其三,支老师让学生明白了朗读不是要读出统一的语气语调,而是在对文字表达的情和意有了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感悟。这在低年级的课堂上,尤为重要。

低年级的朗读指导,可以在两个层次上下功夫。在朗读中入故事之境。低年级的文本,无论是叙事性的,还是诗歌,大多都有明显的故事感。金子美玲的《一个接一个》,显然每一节都在讲故事;《雷雨》描写的对象是雷雨,从雷雨前写到雷雨后,同样有鲜明的故事味道。故事,正是低年级学生感觉最亲切的,最感兴趣和喜欢的。与故事亲密接触的最佳路径,就是走进故事情境当中去。所以,无论是促进理解的朗读,还是读懂后用朗读表达自己的理解感悟,首先要读入故事之境。

《一个接一个》是儿童诗。儿童诗是“表达儿童”的,也是“儿童的表达”,无论是意象捕捉、心思独白还是对生活、世界的发现,都自然而然地创造出故事氛围来。这首诗前三节中的每一节,都抒写的是儿童具体的生活体验,都有情节、情境、情绪。语文课堂上,进入“故事”情境,不是靠一句一句诗的分析,而是“读”进去。怎样读进去呢?“月夜,正在玩着踩影子”,千万不要问学生“这句写了什么”,教师要让教室里静下来,这样来引导学生读:“明亮的月儿就挂在空中,你,你,还有你,你们都在月亮下干什么呢?读——”“你玩得多投入啊,读——”“你玩得多开心啊,读——”学生反反复复地读,把自己读成正在踩影子的那个小孩。这时候,教师变身诗歌中的“大人”,读第二行诗,再让学生接着读第三行……就在这样的读中,将学生带进诗歌的故事情境当中,体验、感悟、沉思。这样,语言文字就有了画面感、情境感,就慢慢成了学生自己的故事,他们的朗读其实已经是在表达自己了。

在朗读中入文字之境

故事之境是整体的,是从语言文字中“跳脱”出来的。语文课堂上,要学习的是语言文字,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所以,还要从故事之境读进文字之境。《一个接一个》,真正将情绪、体验突出出来的,不仅仅是诗句呈现的故事,更有每一行诗句当中关键的词。“月夜,正玩着踩影子,/就听大人叫着:“快回家睡觉!”/唉,我好想再多玩一会儿啊。/不过,回家睡着了,/倒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梦呢!”显然,诗句中的“正”“就”“唉”“不过”“倒”等词语,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情绪都在其中,抓住这些词来读,就是读进了文字之境。

再以《雷雨》为例。第一自然段:“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也不动,蝉一声也不叫。”故事感不再赘述,说说文字之境如何读进去。

首先要明确的是,二年级学生,如果不是特别重要的句子,不必像一年级认识句子那样,一句一句让学生说清楚写了什么,可以直接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了。这两句话,写出了雷雨前的压抑感,这种压抑感是通过乌云、树叶、蝉的状态表现出来,蝉不叫,是需要想到之前蝉的聒噪的,因此,最直观的、表现雷雨前精心、气氛的是乌云和树叶。以读代讲,请学生读这段话,读出自己从句子中感受到的事物,如果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教师就可以通过赏识性评价引导学生聚焦“满天”“黑沉沉”“压”“一动也不动”“一声也不叫”等词语:“听着你的朗读,我仿佛看见了满天的乌云,那么厚,那么重,就从我的头顶上压下来了。那些树叶都吓得一动也不动,蝉也不敢叫了。”如果学生读得平淡,就是没有读出文字之境,没有感受到具体词句的准确、适切,教师就可以这样引导:“你读得很流畅,但是,乌云怎么样,树叶怎么样,蝉怎么样,我都没有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出来,你能再想一想,读一读吗?”当学生注意到重点词句时,就可以像支玉恒老师那样,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练习朗读,反复品味词句,沉淀语言文字了。

当然,教无定法,文本特性、学生特点、教师风格等,都会对具体的课堂行动选择产生影响。重要的是,教师心中要有学生,要有学生的学,牢牢地把握住“学为中心”这一“律条”,总会慢慢摸索到合适的“读”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igenwangguanwang.net/afhgx/5777.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