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救寺里的爱情故事,愿天下有情人终成

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是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思想。《西厢记》是迷人的,与《红楼梦》堪称中国文学中的双璧,也是因为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山西永济的普救寺,成了现代男女理想中的爱情圣地。张生和崔莺莺便是在这里相识,相爱……

山西永济普救寺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唐贞元年间(—年),地点是河中府(山西永济县)的普救寺,这里地势高敞,视野开阔,寺庙坐北朝南,居高临下,是一座千年古刹。

那一年前朝崔相国病逝,他的夫人郑氏携女儿莺莺,儿子欢郎和婢女红娘,扶灵柩回老家博陵(河北定县)安葬。因路途隔阻,不能成行,便把灵柩暂放在普救寺内,老夫人一行便在寺院西厢的一间宅院里住下。这时的莺莺已经许配给郑尚书的儿子,也就是她的表哥为妻,只是还没有完婚。这一天,老夫人怕闷坏了女儿,便叫红娘领小姐去佛殿上散心。

普救寺平安钟

这时,正好有一名书生也来到了普救寺,此人姓张,名珙,字君瑞,洛阳人士,早年父母去世。他父亲官拜礼部尚书,为官清廉,也没给他留下什么财产,他就成了一名穷书生,书剑飘零,游于四方。这一年他要进京赶考,路过河中府,并过蒲关(黄河渡口)他有一个同窗好友,名叫杜确,号称白马将*,与张生有八拜之交,是个武举状元,官拜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镇守着蒲关,张生路过那里,准备去看望他一下。张生来到河中府,住到一个客店里,听闻这里有一个普救寺,便进来参观,佛殿上和莺莺相遇,刚刚打了一个照面,张生便石破天惊的“呀”了一声……

普救寺大雄宝殿

《西厢记》中这样描述:

“呀,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

(张生认为他和莺莺是五百年前就结下了姻缘的风流冤家,被他“撞”上了。)

“颠不剌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只叫人眼花缭乱口难言,*灵儿飞在半天……”。

(意思是“漂亮的姑娘我见了千千万,还没见过这么美丽动人的姑娘了……”)张生的*儿都出窍了。莺莺垂着肩膀,手拿着花,微笑着,她说“红娘,你觑:寂寂僧房人不到,满阶苔衬落花红”。张生见莺莺不仅不躲,而是这种态度,更是心花怒放。

“未语人前先腼腆,樱桃红绽,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

恰便似呖呖莺声花外啭,行一步可人怜,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

普救寺张生蜡像

红娘说,那边有人来,姑娘咱回去吧,莺莺回头看了一眼张生才下场。张生道“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休道是小生,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见了一面,张生便得了相思病,立刻拿定主意:小生便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西厢记》里的这折戏名为“惊艳”。

张生主意已定,便去普救寺长老那里以温习经史为名,借了一间僧房,长老便把塔寺侧边的一间西轩房借给了他,这时正好红娘来问长老给崔相国做法事的事宜,张生想着做法事的时候,莺莺一定到场,便备了五千钱给长老备一份斋,凑那个场合祭拜父母。

张生住处临近西厢,知道莺莺每夜到花园烧香,便预先到花园等,莺莺烧完香,他便大声吟起诗来:

“月色溶溶月,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莺莺此时也已经芳心暗许,回到“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张生听后,大喜过望,方信道“惺惺自古惜惺惺”。张生的信心更坚定了。

普救寺莺莺蜡像

二月十五,给崔相国做法事的时候,张生知道献殷勤的时候到了,所以他又是忙着烧香,又是点灯,还尽量摆出优美的姿势来赢得莺莺的欢心,显然得到了预期的效果,莺莺对张生也已经情牵意惹,不能自已。却不知此时,一场大祸降临了。

当时天下动乱,局势不稳,孙飞虎统领五千人马进行叛乱,听说莺莺貌美,便把普救寺围了,要把莺莺抢去作压寨夫人,扬言“三天之内不交出莺莺,便放火烧了普救寺,僧俗一个不留”

老夫人迫于无奈,许下诺言“有谁能把贼兵退了,就把莺莺许配给他为妻,并倒赔嫁妆”。招贤令一下,张生便挺身而出,说自己有退兵之策,便写了一封信向白马将*求援,杜确果然带兵前来,消灭了贼兵,解了白马寺的围,莺莺称张生这是“笔尖儿横扫五千人”。

普救寺梨花深院

“白马解围”之后,老夫人摆下宴席,宴请张生。大家都认为,张生娶莺莺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不料老夫人却让张生和莺莺以兄妹相称,想要赖婚。老夫人背信弃义,张生和莺莺被棒打鸳鸯,这个时候,在红娘的安排下,张生月下抚琴《凤求凰》,莺莺也表明了心意。弹琴之后,两个人在两下里同样害起了相思,“一个糊涂了胸中才学,一个眼泪流湿了脸上的胭脂……”红娘非常同情俩人的遭遇,便开始在中间传信,后来二人私定终身。这便有了后来的“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有了现在普救寺景区的“张生翻墙处”也有了后面的“”拷红”……

待月西厢诗句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张生和莺莺的事,终于被老夫人看出了破绽,开始拷问红娘,红娘说“这不是我的过错,也不是张生和小姐的过错,错在老夫人……”滔滔不绝地讲了一番大道理:报官,不仅败坏了小姐的名声,让小姐以后都嫁不出去,还要治老夫人一个治家不严之罪,深究起来更是老夫人忘恩负义在先,必然让世人耻笑。常言道“女大不中留”,不如“成就他们的姻缘”。老夫人觉得红娘说的也有道理便把张生找来说道:我今将莺莺与你为妻,不过我家三辈不招白衣女婿,你明日便进京赶考去,我与你养着媳妇,得官了,来见我,落第了,就不要来见我。

普救寺拷红蜡像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大团圆的结局,半年后张生考中状元,回来后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的结局也是大家共同的心声,也是《西厢记》比别的版本更有广大的群众基础的原因。

“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祝愿天下有情人都能成就白头偕老的美满姻缘。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igenwangguanwang.net/afhgx/5421.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