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杭州之声」
杭州自古多桥,
历史文化在此方沉淀。
“烟柳画桥”是古代文人对街巷河桥美丽的赞美。
断桥、长桥、拱宸桥、南星桥……
一个个坐标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古朴文雅的桥梁,
作为东方古典美学意象,
与杭州一起,
透出灵动开放的底蕴。
重磅推荐
↓↓↓↓
《烟柳画桥》
新书上线
作者简介
孙侃,年出生于浙江慈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广播电视局二级调研员。现主要从事报告文学创作,兼及杭州文史研究和写作。已著有长篇报告文学、人物传记、散文集等40余部,如《杭城忆昔》《十里建国路》等;并多次在《杭州日报》“城纪”专栏发表专版文章。作品曾获公安部金盾文学奖、浙江省社科成果一等奖、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浙江树人出版奖等。
多年前,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元时的杭州。在游记中,他盛赞杭州是一座“水上 之城”,更赞美杭州“城中有大小桥梁一万二千座”。在这座多水的城市里,从古至今,座座桥梁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厚重内涵,记录着一则则感天动地的传奇。“城市街长十里遥,河港横卧十四桥。”杭州的桥梁尽管没有像马可波罗描述的那样多,但作为江南水乡的 城郭,桥梁之美在江南各城首屈一指。本书不单叙述杭州重要桥梁的沧桑变迁,还展现蕴含其中的诗情画意。
苏堤六吊桥:树烟花雾绕堤沙
说到与杭州相关的历史名人,大家一定会想到苏轼。他用自己的功业及文学使得西湖美名得传天下,令文人墨客都*牵梦绕于此地。他一生曾两度在杭州任职, 次是熙宁四年(),被任命为杭州通判;第二次则是在元祐四年(),出任杭州太守。
北宋元祐五年(),55岁的苏东坡发现西湖草长水涸,淤塞过半,已严重影响这一带的农业生产和杭州百姓生活,便向朝廷奏报《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要求疏浚西湖。不久后,朝廷允准了苏东坡的请求,给予道僧人之“度牒”,作为疏浚西湖的资金来源。苏东坡很快将这些“度牒”售出,获得的钱买米佣工,并采用以工代赈的方法,集中了20多万人工,把葑草打撩干净,并用挖出的葑草和淤泥,在西湖西侧筑起一条长堤。后人称此堤为“苏公堤”,简称“苏堤”,以此怀念和感谢他。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至栖霞岭下,长近6华里。虽说这条苏堤,昔时还只是今苏堤之雏形,但堤上的六座桥梁当时就有了。这被杭州人称之为“苏堤六吊桥”的6座单孔石拱桥,自南向北,分别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束)浦、跨虹。以六吊桥为主景的苏堤,美的让世人难忘,书里是这么描绘的:
“
苏堤六桥是西湖景色之精华,杭城百姓向来有“西湖景致六吊桥,间株杨柳间株桃”的民间谚语,道出了苏堤景色之所以迷醉人的原因。自苏堤建成以来,苏堤两侧遍植花木,主要有垂柳、碧桃、海棠、芙蓉、紫藤等,尤其以柳树和桃树为多。南宋年间,苏堤上还先后建起了不少亭台楼阁,更添其景致。元时,苏堤六桥之景被称之为“六桥烟柳”,被列入“钱塘十景”之一。清代又将“苏堤春晓”列为“西湖十景”之首。
明代文人聂大年曾有一诗《苏堤春晓》,几乎还原了当年的苏堤美景:“树烟花雾绕堤沙,楼阁朦胧一半遮。三竺钟声催落月,六桥柳色带栖鸦。绿窗睡觉闻啼鸟,绮阁妆残唤卖花。遥望酒旗何处是,炊烟起处有人家。”
拱宸桥:卅丈环桥首拱宸
拱宸桥,是杭州古桥中 最长的石拱桥,是中国江南地区三孔薄墩连拱桥的典范之作。要知道薄墩桥在欧洲直至18世纪方才出现,因此拱宸桥的桥型在世界桥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拱宸桥历史上经历过多次修建,现存拱宸桥桥长共98米,高16米,桥面中段略窄,为5.9米,两端桥堍处宽12.2米,外形敦厚朴实,气势雄伟,是京杭运河浙江省境内三大古桥之一(另两座为余杭广济桥、嘉兴长虹桥)。
年以前,拱宸桥是在杭州人经运河北上沪、苏、宁、津、京等地的必经之路,也是人员自北方进入杭州,再过钱塘江到浙南、浙西乃至闽、赣的要隘。它在杭城的地位和意义,书里这么写道:
“
清代王彦威、王亮所撰《清季外交史料》中有言:“船由沪来,先经拱宸,过省城,乃达江干,深入内地。”当年,运河上南来北往的船只进出杭州,必定从桥下穿行而过。它是古运河起讫点的标志,堪称杭州地理标志。
它给杭州人以种种闻所未闻的事物:杭州最早的日报《日商杭报》,创刊地是拱宸桥;杭州放映的 部无声电影,放映现场是在桥东里马路街头;杭州的 家戏院丹桂园和后来的荣华戏院,在二马路,名角谭鑫培、刘鸿声来把过场子;国内当时少见的邮便所、西药房等等,也在这里相继出现……
当然还有不少名人在此留下足迹:周作人求学期间在拱宸桥换乘小火轮;郁达夫将拱宸桥作为他多部文学作品中的本源地。清代文人丁丙用“卅丈环桥首拱宸,追怀摸石动酸呻。叮咛去楫来桡客,慎守金缄效吉人。”展示拱宸桥的风姿,点明它所蕴含的别样的文化意味……
◆
《杭州 传统文化丛书》
“杭州 传统文化丛书”是一套旨在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弘扬 传统文化的普及读物,坚持“讲故事、轻阅读、易传播”,充分呈现时代特色、全域特色、故事特色、开放特色。
整套丛书包括一部专著和十个系列一百余册图书,内容涵盖城史文化、山水文化、名人文化、遗迹文化、辞章文化、艺术文化、工艺文化、起居文化、风俗文化、思想文化等方面,既有全面展示,又有亮点凸显。
为了吸引更多读者尤其是年轻受众,丛书一改以文史专家为主要作者的习惯做法,邀请省内外作家担任主创团队,组织文史专家、文艺评论家把关提升,以丰富的历史故事承载 传统文化,以细腻的对话和情节蕴含 文化思想,但愿成为一套令人开卷有益、爱不释手、喜欢推介的好书。
来源:浙江之声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叶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