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侍王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传视频太平天国侍王府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古子城酒坊巷52一3号,曾是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在浙江的*事指挥所,于年构建,是全国现存的太平天国建筑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壁画等艺术品最多的一处,极为罕见。现存有侍王府的三宝:团龙、壁画、两株千年古柏。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侍王李世贤(~年),广西藤县大黎乡人,忠王李秀成的堂弟,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将领,年封为侍王,年他由安徽、江西进*浙江,5月28日,他率太平*攻克金华后,遂以金华为中心建立太平天国浙江根据地。侍王府为当年李世贤在浙江的指挥中心。
侍王府规模宏大,分为宫殿、住宅、园林、后勤四部分组成,毗连宽广的练兵场,总面积达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多平方米,主体建筑是大殿(议事厅)、二堂和后堂(又称耐寒轩)。侍王府分东、西两院。东院现存的建筑有照壁、正厅、后厅、耐寒轩等。照壁高约6米,面宽17米,上面有许多石雕或砖雕的龙凤图案。照壁为太平*所建,其余的建筑是利用了试院的建筑改建而成的,都是硬山顶、砖木结构的衙署式建筑。正厅又称“议事厅”,面阔5间,是当时李世贤举行重要*事会议的场所。
西院为侍王府住宅,共有四进:进入门厅后,有长廊与前厅相连,前厅为李世贤理事处,两旁为花园;二进建筑的中厅在所有的建筑中最为精美讲究,为侍王的办公地点;三进建筑为侍王住房;四进为一幢楼房,是侍王部属和卫士的住所。西院的一、二进建筑有大量的壁画、梁枋彩绘以及木、石、砖雕等,二进的中厅有“兵营图”、“四季捕鱼图”、“砍柴图”等壁画,表现了有关太平天国制度、战争以及民间传统的渔、樵、耕、读等内容。
侍王府原系唐宋时州衙所在,元为宣慰司署,元末朱元璋曾驻此。明时为巡按御史行台,清朝为试士院。太平*攻克金华后,即在此召集工匠大加修葺,并在原千户所旧址构屋数重。整个建筑分为宫殿、住宅、园林、后勤四部分,毗连宽广的练兵场,总计占地面积达多平方米,现保存原有建筑面积多平方米。
年太平*撤出金华以后,侍王府虽经破坏,但基本保持原貌。现在太平天国侍王府分为东西两院。东院以大殿为主体。门前的照壁,高约6米,面阔17米,正背面均镶嵌着一组组相互对称、造型精美的砖石雕,是太平天国遗留至今 的一座照壁。大殿后为二殿、耐寒轩(三殿)。大殿系当年太平*首领议事厅,宽27.65米,深16米,园柱直径一抱有余,所有墙壁、梁柱上均绘有各种壁画和彩画,十分壮丽宏伟。年抗日关键时刻,周恩来总理曾到这里(议事厅)作过重要的抗战演讲。西院以住宅建筑为主,共四进。一二进之间有一长廊,构成工字形,这和东院大殿与二殿由过厅组成工字形一样,是太平天国王府建筑中的一大特点, 进相传是李世贤的办公地址和住址。四进相传是王府卫队的住处。在这四进的墙壁和染架上满是壁画和彩画,尤以《樵夫挑刺图》和《四季捕渔图》及《望楼兵营图》最为 。耐寒轩前的二株高数丈的千年古柏,相传为五代吴越王钱谬亲手种植,历经多年,如今躯干斜而不倒,枝叶直指云天,因而被誉为“活文物”。西院门厅西南的空旷地是当年的练兵场。第四进以北的土丘
为望楼遗址。
侍王府是太平天国的艺术宝库,年底已发现石雕、砖雕各11,木雕件,大小壁画ii9幅,彩画幅,还有各种图案不计其数,这些艺术品与整个侍王府的建筑风格和谐统一,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也是研究太平天国革命历史的珍贵资料。侍王府壁画、彩画之多为全国之最,超过全国各地太平天国遗址所保存的壁画、彩画之总和.。
团龙是侍王府石雕珍藏品,是迄今太平天国时期最珍贵的文物之一,团龙原嵌在侍王府东院照壁墙正中位。
团龙所采用的石质细腻,雕刻以透空镂钻的微雕与金华雕刻工艺技法相结合,使整个造型富有文化,显得庄严威武。团龙直径1.20米,环框凸雕有五只飞翔的蝙蝠,龙爪刚劲、火球腾云,似飞欲跃之态。团龙其精湛的工艺被介绍到世界各地。
望楼兵营图
年春(咸丰十一年),侍王李世贤率领太平*由安徽、江西兵分三路进*浙江,攻克金华后,占领该地,修建侍王府,作为太平*在浙江的 *事指挥中心。拓建成的侍王府,正厅为侍王的办公用房,整个正厅的墙壁、房梁、柱子、斗拱、天花板都有彩画和壁画装饰,几乎达到无所不画,使精彩的绘画溶建筑于一体。在侍王府西院第这四进的墙壁和梁架上满是壁画和彩画,尤以《樵夫挑刺图》和《四季捕渔图》及《望楼兵营图》最为 。
《春季捕鱼图》
《四季捕鱼图》就是这种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此画四幅——夏、冬、春、秋四季分别布置在侍王府正厅的左右两堵墙壁上,左边是《夏季捕鱼图》和《冬季捕鱼图》,右边是《春季捕鱼图》和《秋季捕鱼图》。
《夏季捕鱼图》
画面江南山峦竞秀,斜坡浅滩。江面上几只渔舟悠然静泊,渔夫和鸬鹚打成一片,在轻波碧水中捕捞,不远处又有渔舟赶来“战斗”。岸上的木桥上,一渔夫正担着两筐鲜鱼行走,岸上有一些渔夫正准备烹煮刚刚捕捞的鱼,有的举手拭袖、有的在破鱼刮鳞,有的用力劈柴,有的拿着酒和肉。特别是松树下有两条渔船并停在树阴下,渔民用横木板当戏台,打板的、击鼓的、吹笙的,还有一人在高声歌唱,似乎一幕婺剧(金华的地方戏)正在上演。这一行动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对岸的船上,渔夫们伸头张目,聆听观赏。绘者把江南劳动者生活的场面描绘的栩栩如生,淳朴自然。
《冬季捕鱼图》
《夏季捕鱼图》
画家用夸张的线条,处理画面上占突出位置的冷石,似乎苍白的色彩掩遮了一切生机,以斧劈的画法画出了折带皴,多棱角,多直折,像似木刻笔法。创作者抓住几处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巧妙构图,着力表达冬季的活力。白雪皑皑的山间,一方水面缓缓流出,七八只顺流而下的渔舟随着水的流向呈S形布局,显示一定的匠意。岸边的蒿草随风摆动,蒿草旁的一只渔船似乎也受到风力的影响在慢慢前行。整个画面协调流畅、富有动势。穿着蓑衣的渔夫或用力划桨,或指挥鸬鹚,或观察鱼鹰,艺术家围绕着“动”布局,把数九寒天、人绝鸟尽的寒冬营造成捕鱼的“春天”。
《春季捕鱼图》
画家在绘作中,使整个画面舒展柔和,春意盎然,岸上垂柳吐翠,山峦满目葱茏,春江宽阔,渔舟轻驶,渔夫在舟头扬竿,有的划船,有的在水面打捞,有的在召唤江面上四散的鸬鹚,这些水鸟如撒下的“花朵”,随风舒展开来,恰到好处的点缀出大自然的春意。画家的笔调粗中有细,山体的皴擦则较重,略有小斧劈,圆润中有锐角,势以中锋为主,略带侧锋,墨色变化自然,着色清新。
《秋季捕鱼图》
《秋季捕鱼图》
画家构图采用平远立视法,境界开阔,围绕一个“收”的构思,山岭层层,山间坡岸葱郁气爽,秋水从远处山岩汩汩而来,成“之”字型走势,穿小桥,过农舍,铺展出一泓清澈的秋水。在河岸边的芦苇丛中,现出渔民“收获”的生活场景。人物刻画情态生动,下边是两渔夫用渔具在一边捕鱼,一边交谈。很容易看出人物处于兴奋状态。画的上边又是另外一场景,一渔夫抓住另一渔夫的头发,而另一渔夫却扯住他的手及衣袖,在抢鱼或在争位子,打斗嬉闹。在这幅画的下角大树上晾挂着捕鱼的渔网,边上两船并靠泊岸,四位渔夫正在船头围坐在一起,喝酒、吃肉,猜拳行令。展现出一幅江南渔民幸福生活的画卷。
在这些作品中,真实的再现了太平天国统治下的广大劳动人民安居乐业,永享太平的生活情景。
《冬季捕鱼图》
从美术创作来看,壁画的创作不同于卷轴画,如此大的墙壁,画家要保持构图严谨,结构、比例的协调是很不易的,不是一般民间画工所能做到的。而且石块、树木和构图也有相当的专业性。这里选取石块的画法加以说明石块的画法非常有特点,民间画工一般把石块处理成连续的、均匀的线条组成的椭圆,而这里石头点染有轻重、疏密,皴擦有缓急以及线条的粗细不同所造成的体积感,甚至出现小斧劈皴(《春季捕鱼图》中的石块)的画法。说明绘者创作这几幅作品前至少临摹过明末清初名家的山水,或者说在技法上有所承继。石块的线条故意画成不连贯状正是体现了创作者匠意——笔不周而意足。
重叠的山峦也是按照高远、平远和深远这一传统山水安排布局的,如《冬季捕鱼图》和《秋季捕鱼图》。
太平天国壁画《四季捕鱼图》承载的不仅是艺术的内涵,更彰显出*治斗争的功用。从美术发展的角度看,太平天国在壁画创作上采取了这种民间画工与专业画士相结合的方式,从而打破了士大夫阶层长期垄断画坛的局面,这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个创举。正是由于画工与画士们相互切磋,互补长短,才使得太平天国壁画的艺术风格既细腻,又粗犷,纯朴大方,雅俗共赏。尤其是一些现实主义作品,题材之新颖,构思之巧妙,色彩之艳丽,是一般脱离实际、缺乏生活的文人画士们所难以企及的。诚然,更主要的是它是*治斗争的产物和工具,为新*权服务,即使近代艺术家们看好的一些现实主义作品都是应太平天国而生,歌颂新*权的,而不是出于艺术发展的自觉。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作为*治宣传品的壁画也就必然烟消云散了。
婺州铁店窑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华铁店窑遗址(年6月25日公布)位于金华市婺城区琅琊镇铁店村及其周围的山坡上,其年代上起北宋(公元年),下至元代(公元年),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早在东汉及三国时期,婺州窑的堆塑工艺就相当成熟。到了宋代,铁店窑发展到高浮雕阶段。
金华铁店窑是婺州窑系代表性窑址之一。年文物普查时,琅琊镇范围内发现有古窑址16处,时代多为北宋时期。铁店窑址群现存窑址三处。分别编为一号窑址(分为A窑、B窑),二号窑址,三号窑址。
一号窑址烧制乳浊釉瓷为主,亦烧青瓷,A窑长50米,B窑长40米;均南北走向,均为龙窑,南高北低,窑头在北,窑尾在面,窑床均建在山脊上偏西一侧,从堆积分析,东侧较少,西侧较多,厚约50厘米左右。铁店乳浊釉瓷,是两次上釉, 次浸釉,釉层较薄,晒干后,再浸上第二次乳浊釉料,然后一次烧制成功。这是一种二液相分相釉,又称窑变釉、花釉,这种釉具有萤光一般幽雅的蓝色光泽,釉中很少有釉泡和残留晶相,釉面呈天青色或月白色,具有玉石质感,晶莹美观,釉面滋润浑厚,更增加了器物的美感。
婺州窑瓷器烧造历史长达多年,在中国陶瓷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也奠定了婺州窑成为历史名窑的基础。由于地处江南,充分利用江河交通的优越性,使自己生产的瓷器不仅畅销国内,同时还远销到国外,如韩国、日本,成为重要的外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