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贺知章的《咏柳》年年入选小学课本,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
柳树高高的,长满了翠绿的新叶,就像用碧玉妆扮过一样清新美丽。
柳枝柔柔地垂下来,随风轻轻摆动,就像千条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尖尖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
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春风中杨柳轻轻柔柔地摆动,这个画面经常出现在古人的诗词中。大家知道杨柳在古人的诗词中都代表什么含义吗?
一、送别诗中 名
因为“柳”与“留”读音相同,所以古人就有了“折柳送别”的习俗,寓意不舍友人远去,希望他“柳”下。在送别诗中,经常会出现“杨柳”,暗喻离别依依不舍之情。
在王维的《渭城曲》中就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被早晨小雨轻轻滋润过的柳树显得更加青翠,减少了离别的黯然销*难舍难分,反倒有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感觉。
王之涣的《送别》中,“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反映出了唐代文人折柳送别的风俗。一定是近来离别的人太多了,柳树都觉得心苦了,不是因为有人攀折,而是因为有人分别。
晏几道的《清平乐留人不住》中“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的杨柳,每一条柳枝、每一根嫩叶都想帮助女主人公留住情郎,无奈留人不住,只好休寄锦书。
二,报春使者不二人
柳树的适于各种不同的生态环境,不论高山、平原、沙丘、极地都有柳树生长。垂柳更是遍及中国各地,每到春天,总是早早长出嫩绿的新芽,提醒人们春天来了。
清代高鼎的《村居》中,“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杨柳细长而柔软的枝条轻拂着春天的河堤,给人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感觉。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诗,让人不由自主会想到韩愈劝张籍出门踏青的情景。韩愈为了劝张籍出门踏青,写下了这么美的千古名句。有朋如此,夫复何求。
而宋朝的诗人志南,更是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两句诗中,把春天温暖湿润的触感,用杨柳和杏花活灵活现的描绘了出来。吹面而来的风一点都不让人感觉寒冷,就像柔柔的柳枝轻轻拂在脸上。
三、故园风光无限好
柳树是我国被记述的人工栽培最早、分布范围最广的植物之一,中国植柳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柳树易栽好活,几年成荫,古人多喜欢将柳树种于檐前屋后,所以常常被看作故乡的象征。
在古诗词中,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陶渊明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苏轼的“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都把柳树和村庄牢牢地联系在一起。
层层叠叠的花柳掩映中的村庄,屋前种着桃树和李树,屋后种着榆树和柳树。此时正是初夏时节,麦子成熟,枣花飘香,那黄白色的小花随着微风簌簌地飘落在路人的衣帽上。村南村北到处是此起彼伏的缫车声。在村头的古柳树下,一位穿着粗麻衣服的农人正在叫卖新鲜的黄瓜。多么美的故园风光。
而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更是让无数读者和诗人一样,对这样的故乡无限牵挂。诗中的“折柳”曲,最早出自汉乐府,含有惜别怀远之意。诗人在洛阳的夜晚,听到悠扬的笛声,折杨柳、折杨柳,怎能让人不思乡。
四、飘忽不定引人愁
柳絮是柳树的种子,上面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因为柳絮在风中飘忽不定,引人感怀身世,常常用作遣愁的凭借。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词人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若问闲情愁绪有几许?好像一江的烟草,满城随风飘落的柳絮,梅子刚刚黄熟时的霖雨。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而去,忍淹留。”读来令人陡生孤苦无依之感,为林黛玉感怀身世。可叹她这一生,好像草木一样忧愁,这样年轻就*归离恨天。可怜她这一生,就像柳絮一样,跟着东风走春光也不管,任凭她到处流离。
五,缠绵多情美人腰
柳树树身高挑,树冠开展而疏散,枝条纤细柔软自然下垂,树叶长而尖细。这种柔美的景象常常被古人用来比喻美女,更引申为爱情的象征。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垂泪。”在白居易的诗中,唐玄宗看见太液池边的芙蓉,未央宫中的垂柳,芙蓉开得像玉环的脸,柳叶儿好似她的眉,此情此景人如何不心生悲戚。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词中,庭院深深,不知有多深,杨柳依依,飞扬起片片烟雾。那在重重帘幕中的杨柳一样的美人,在深深的庭院中独自老去。
杜甫也曾在诗中将杨柳比喻成少女,“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少女腰。”到底是袅袅的杨柳像少女,还是婷婷的少女似杨柳呢?
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述了一对倾心相恋的爱人在黄昏时约会的唯美场景,而这句诗在现代也成为了约会的代名词。
杨柳在古代诗词中的意象如此之多,使得它成为中国文学作品里的常客。读者们,窗外春光正好,何不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出门赏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