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就到了谚语说的“七九八九,隔河观柳”的节骨眼上。
轻柔的春风徐徐吹过,世间万物从休眠中醒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近看,嫩柳的新叶崭露头角,渺渺如烟;远看,飘逸的枝条随风荡漾,似梦如带。一幅幅活生生的水墨画卷,呈现于眼前。
严酷的寒冬流逝之后,与人最亲近的树木应该属杨柳。走在乡间幽静小道,徜徉于果木林丰的矿山公园,漫步于冻土解体的小河边,那棵棵嫩柳已经按捺不住春的向往,鼓足憋了一个冬天的积蓄,枝丫初上,枝梢鹅黄,显示出求爱的姿态。
柳树,多为灌木,属落叶稀乔木,是旱柳、腺柳、垂柳的总称,据说世界上有多个品种,可谓家族庞大,子孙满堂。今年的一根柳枝,不久的一株小苗,几年内就是一棵小树。由于它喜光、喜湿、耐寒,使得生存适应特强,“矿工湖”草地、沙料场、区队楼前……到处都有它的身影。作家孙犁说,“柳树是不用特意去寻觅的。”“平原大地,就是柳树的天下。”广袤的大地上,遍地垂柳嫩如烟,小巷大街得其荫,人,这种景致里,似乎是生活在仙境了。
杨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 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来我思,雨雪霏霏”,言简意赅,其意自明,朗朗上口,广为流传。柳枝柔韧,婆娑起舞,秀发飘飘,苍劲婀娜,从一出生就陪伴人类,伴随四季,春日杨柳依依,夏日枝柳绿绿,秋日高柳暗暗,冬日枯柳羞羞,春日 报到,冬日不忍离去,卿卿我我之态,着实招人喜欢。
杨柳为人所识,被人所用,是因为它的谐音含义----留;溜。早在南北朝时代,就有插柳枝在门户上,用来驱邪赶魔的习俗,意即让邪魔溜之大吉。到了唐宋,又新增了生机勃发的意思。柳,最重要的,还是留住、挽留。在我的老家,柳木的用处多在白事,主事者安排人截下一段段粗细均匀的柳枝,螺旋上升地缠上一圈白纸条,供丧事之家人拄着,迎接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听老人说,柳木棍的长度是有说法的。制作者乡里乡亲的,知道子孙的尽孝程度,对待生前厚养、归后薄葬人家的后生,都百般照顾,于是把柳木棍截得长些,免得再受苦罪。如果是遇到生前薄养,身后厚葬的人家,自然是柳木棍短短的,弓腰低头,眼目低垂,很难捱下丧事的。
至今记得,村东头的河崖有柳树,且是柳树林。初春时节,举手抬足,捋一把柳芽,回家洗净晾干,热水一烫,蒜泥一拌,味道鲜美。
玩耍间隙,截取一段柳枝,抽其骨干,剩下圆圆的柳皮,制成柳哨,树林里回响起哨音笛声,浑厚顿挫,尖声抑扬,离开树林好久了,那柳哨笛音还此起彼伏,余音绕树,此情此景,像一个梦, 地镌刻在儿时的记忆里。
有时候,伙伴们情绪好了,背着家人,一块来到树林,爬树很溜的小伙伴,迅疾折下带柳叶的柳条,伙伴们坐在软软的地上,哼着只有自己能听懂的曲儿,编织一个柳条帽,戴在头上,然后根据长相,自然地分别扮演成解放*战士和坏蛋,一会匍匐,一会打枪,与敌决斗,其乐无穷,是好玩的游戏。
诗经少时,只知道玩闹,不去琢磨柳树的命运和归宿。21世纪初,我在煤矿从事物资供应,木厂需要木料,采购的柳木料也是被截断的杂木,几天不见,再去探望时,在那近乎于肢体分离的断木之上,依旧是嫩芽长成,绿意朦胧,一副顽强的生命力。不一会儿,木工师傅将头大的那块柳木又截下一个圆盘,美其名曰柳木菜墩,钢锯来回窜动,锯末白花花像挤出的鲜奶,柳木强忍疼痛,泪眼婆娑地看着妻离子散的结局,心里很不是啥滋味呢。
最是柳花飘飞时节,天上地下飞花飘似霰。孙犁在《楼居随笔·观垂柳》里写道,柳树是一种魔幻的树,它的枝条叶子和柳絮,都是轻浮的,柔软的,缭绕、挑逗着人的情怀。很难想象,柳絮漫天飞舞的状态,似是春日里一场春雪,飘飘洒洒,无拘无束,要是人也和它一样,无牵无挂,自在飞翔,该多好啊!可反过来想,它居无定所,无处安家,不如人逍遥。
垂柳“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我喜欢这自然的春景图。川端康成说,自然的美是无限的。即使人的一生中感觉得到的美很有限。那我只好把人生的有限,投入到搜寻自然美的无限之中了。
我喜欢这天然的春妆图。因为有柳树的绿意鲜明,有柳哨柳笛的奏乐,有柳絮的上下翻飞,便是有美好的期盼在心头。
人,只要有了期盼,心中有了坚定地爱春惜春的信仰,还怕做不成喜欢的事吗!
作者张修东
垂柳树苗行道风景树苗青皮柳树垂扬柳树苗垂柳京东旗舰店¥购买已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