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人是如何一步一步把江南园林搬上瓷器的

-原创-第篇每日更新中

如果聊明代文人的审美,跳过园林不谈就着实可惜。尤其是明代晚期,当江南世家大族拥有了足够多的社会资源,园林建筑自然也得到了更大规模的发展。

在我们之前的文章中也聊过,随着晚明官窑体系的崩塌,民窑的兴起,明代文青的品味逐步在瓷器烧制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所以在这片丰富多元的大明文人宇宙中,园林、书画、诗文、瓷器缺一不可。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聊聊爱瓷器也爱园林的明代文人是如何将园林之美幻化到瓷器之上的。

假山亭台楼阁

明代园林的核心要义就在于“营造”二字,佳花异木搭配奇峰怪石,亭台楼阁加之水木成景,这都是明人园林中的标配。

明仇英《独乐园图卷》(局部)

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这番「营造」之心在瓷器的纹饰中也可体现

比如这只宣德的高足碗:垂柳+庭院的元素,

园林有,仇英有,我们瓷器也有

明宣德青花〈海棠〉诗意图高足碗

台北故宫藏

俯视再看,也非常符合文人造园所追求的

一步一回廊的「游观」之美

再来说回造园之事,在这其中最难的莫过于“造山”,明代文人通常的做法就是选择各类奇石堆叠而成。

“太湖石”就凭借着其“形状巨大、颜色类山且不易生苔藓”等特点从石头中脱颖而出,成为文人“造山”的 之石。

不得不提的是当时园林的造山审美深受文人山水画风格影响,喜欢追求一种奇瘦峻美之感。

左:明文征明溪桥曳杖图轴(局部)

台北故宫藏

右:湖石

包爱兰:《中国园林览胜:留园与狮子林》

甚至当时很多备受文人追捧的叠山师(随着造园日趋兴盛而出现的一种职业),本身就拥有着高超的画技和良好的艺术修为。

比如一位名叫“周礼”、活跃在南京一带的叠山师,他跟文征明的老师庄昶私交非常好,庄昶盛赞过他堆出来的假山“画意公如盛子昭”(盛子昭,即盛懋,为元代 画家)。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在当时文人眼中,艺术之美开始变得没有那么高不可攀,一名从事叠山的工匠他也可以做出堪比书画的艺术品。

左:元盛懋《秋山行旅图》(局部)

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右:宋至明英石园林赏石头

年4月香港苏富比,估价:2,,-3,,港币

而这一点艺术心境上的打通

在当时的瓷器烧制上也反映的颇为明显

明末清初青花通景山水纹笔筒

年6月香港佳士得,成交价:,港币

明青花人物山水纹印盒

大英博物馆藏

明末/清初青花山水图如意蕉叶纹花觚

年3月纽约佳士得,成交价:32,美元

明万历五彩庭园猫犬图小罐双圈六字楷书款

年3月纽约佳士得,成交价:56,美元

这幅画片上也验证了

在当时的私人园林中人们喜欢饲养各种小动物

「假山」不仅可以画在瓷器上,

瓷器本身也可以烧制成假山的样子

明万历青花山水纹假山摆件

大英博物馆藏

盆景瓶花

明人对花花草草的珍爱程度绝不亚于宋人,尤其是随着园林的兴盛,明人对于花木、盆景也愈发重视起来。

非常多的文人认为“园林之胜”就在于有花木可赏。比如嘉靖时期的文坛头号 王世贞在自己的弇山园完工后,曾洋洋洒洒写过《弇山园记》复盘如何造园。

他认为自己的园林有“六宜”,而排行 的就是“宜花”:花高下点缀如错绣游者过焉,芬色殢眼鼻而不忍去。

这一点在当时关于园林的画作中也可窥得。

传仇英《金谷园图》(局部)

京都知恩院藏

看看中央这盆瑰丽巨大的盆景

非常巧合的是明中后期,瓷器上的花卉纹也开始出现盆景或瓶花的新表现形式。

明万历五彩花果纹盘

年4月香港苏富比,成交价:1,,港币

明万历青花内争珠云龙外盆景图碗

年11月伦敦苏富比,成交价:18,英镑

明万历青花盆景图葫芦瓶

VA博物馆藏

明崇祯青花盆景图瓶

大英博物馆藏

除却「盆景、瓶花」,

明人也喜欢直接把「赏花的场景」画到瓷器纹饰上

明嘉靖青花〈陶渊明赏菊〉图杯

台北故宫藏

明嘉靖青花仕女赏花图盘

VA博物馆藏

「开光」镂空

园林中的「开窗」和瓷器上的「开光」就更像是一种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互相借鉴,我们可以将它们都视为“框景艺术”的具体形态。

在园林中人们善于用一扇窗、一道门来框住这满园的景色。

拙*园月洞门

喜仁龙《中国园林》

明末造园家计成在自己的著作《园治》中也着重提到了「开窗」:“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园窗,宛然境然也”,“切记雕镂门空,应当磨琢窗垣;处处邻虚,方方侧景。非传恐失,故式存余。”

还特地将门窗的具体样式画了出来,唯恐失传

园冶.明.计成著.和钞本.年

而在瓷器上人们也可以用边框来突出表现纹饰。

左:明成化斗彩开光折枝莲纹罐

右:青花菱形开光双凤穿莲花纹长方炉

故宫博物院藏

这种「开光」的表现手法在当时的外销瓷「克拉克瓷」上尤其常见,且本身的纹饰也常常会跟园林、山水等相关。

左:明万历青花山水纹盘;右:明崇祯青花仕女图盘

VA博物馆藏

同样的,关于「镂空」艺术,园林和瓷器也撞了思路。

先来看几扇留园中的绝美花窗

花窗

包爱兰:《中国园林览胜:留园与狮子林》

这种通过镂空,形成光影交织的美丽,

在瓷器中也可以找到。

明崇祯青花开光山水镂空钱纹碗

年3月纽约佳士得,成交价:11,美元

是不是很有异曲同工之妙

左:明万历青花镂空开光花鸟纹碗

台北故宫藏

右:苏州园林花窗

阮勉初:《园庭书萃》

古人的可爱还在于,对于喜欢的东西会保持一种近乎痴迷的执念。

喜欢园林、盆景、山水,那么就会缩小着将它们画到瓷器上看看;同样对于瓷器的喜欢,他们也会放大着将它们移植进园林中。

比如计成在《园治》中还提到的几种门窗样式,一看形状就知道是从我们熟悉的瓷器器型上学来的。

民国时期的美籍华裔收藏家阮勉初也曾在苏州拍到过

左:苏州园林花窗

阮勉初:《园庭书萃》

右:园冶.明.计成著.和钞本.年

我们再来讲一点关于《园治》这本书的故事。此书虽成于明崇祯四年,但在国内长期寂寂无名,直至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营造学社创办人朱启钤在日本搜罗到《园冶》抄本,又在北京图书馆找到明代刻本,将此二种版本进行对照、整理、注释并于年出版后,才在国内引起大众注意。

那「营造学社」又是什么?这个成立于年,专注中国古建筑研究和保护的组织,曾有过诸多大名鼎鼎的成员,比如梁思成、林徽因、李四光、王世襄。

是他们,在抗日战争时期还坚持在风雨飘摇的祖国大地上开展大规模的古建筑田野调查工作。可以说没有营造学社就没有今日一系列关于中国古建筑的资料。

而「营造」二字则是取自宋人李诫所著《营造法式》一书,这本中国最早关于建筑技术的专业书籍自然也深刻指导了明人如何「营造」园林。

结合着来看,真正的「营造」应该是「用心经营、大胆建造」。希望我们在今天,面对着器物、生活、艺术,都不要丢失了这份「营造」之心。

END

参考文献

计成:《园治》

顾凯:《明代江南园林研究》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苏州园林》

杨式斌:《藏在园林框景艺术中的——陶瓷“开光”装饰》

黄浩庭:《晚明瓷器纹饰中的盆景与瓶花》

本周优选

冰台釉小茶壶

轻戳图片即可跳转购买链接

更多文章

??嘎的往期精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igenwangguanwang.net/afhgx/3002.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