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白兔镇解塘村
错落有致的农家小楼
儿童门前嬉笑玩耍
密林里时不时传出一声声鸟叫
三三五五的农民在田地里忙着耕翻
大黄狗在屋前耷拉着脑袋晒太阳
一幅世外桃源的乡村图跃然于眼前
生活在这里的村民
把平淡日子过成了幸福模样
20株草莓苗叩开“致富门”看过电影《赵亚夫》的人都知道,年,赵亚夫从日本带回20株草莓苗繁育,次年选址在解塘村试种,由此,草莓在这里开花结果。如今发展成致富农民的“金果果”。白兔镇也成为全国的草莓之乡,1万多亩的草莓年创经济效益2亿多元。日前,记者来到解塘村,走在当年种植草莓的田里,还原当时种植草莓的情景。
如今解塘村的*总支书记张冬才是当年 个试种草莓的农民。领着记者来到他家当时种植草莓的9分地里,他告诉记者,“当时,每天都同赵亚夫一道观察草莓的生长情况。第二年,草莓繁育到10亩,在全村20多户*员干部家的田里种植。由于当时村民对种植草莓认识不足,无人肯种,赵亚夫和农科所的技术人员挨门逐户做工作,并将草莓苗从狗洞里送给农户,但送出去的草莓苗不是被村民扔了,就是当草喂了猪羊。
记者在解塘村走访时,还见到了两户当时的“草莓楼”。张冬才告诉记者,种植草莓带来的效益很快让一部分农民富了起来,解塘村是当时全镇 个盖楼房的村。村里还有一批农民购买了当时价值多元的摩托车,农民的年收入是其他村农民的两三倍。
在共同富裕的路上,解塘村不断探索,一直走在前端。在解塘村蓝莓基地,一株株半人高的灌木丛里,挂满了果实。初夏的骄阳下,一粒粒即将成熟的蓝莓果实饱满,格外诱人。这里蓝莓种植面积总共亩,采用了生物化技术进行土壤改良,用恒顺酱醋厂的醋糟和生物有机肥进行栽种,品种有兔眼、南高、蜜思奇等。“为了方便观光采摘,蓝莓基地还进行了矮化栽培,株高在1米左右,非常适合游客现场采摘。解塘蓝莓大规模上市后采摘期将持续1个多月,到7月初结束。”农民张培华说,1个多月的采摘期,能给他带来多元的收入。
“通过组建以蓝莓、茶叶、优质稻米、花卉种籽等农业基地余亩,人均收入2.3万元,集体收入万元,集体收入和人均收入实现双提升。”张冬才说。
生态绿色蹚出共富路今年2月,白兔镇解塘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正式揭牌成立,张冬才带领水稻种植户,积极探索实践发展有机稻米种植的有效途径,以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经营模式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38名农户加入合作社,由农民转变为股民,每年进行配股分红。村民们切身体会到了“资源变资本、农民变股东”的幸福感。
距离解塘村村委会不远处的一片田地,亩的土地刚刚翻耕完成。“撂荒土地,大多像补丁一样的地块,村里各家各户均有份,但面积都不大,各自种植,收益低微,农民积极性不高。”据张冬才介绍,在去年筹划春耕工作时,村里将土地规模经营作为解决耕地撂荒、提升规模效益的有效手段,将土地流转与农民增收、撂荒整治与产业发展、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共赢”的路子。
看到自家的土地重新翻耕,村民邹金平高兴地说:“这是一笔稳定的收益,感谢村里的统筹协调。”
“句容市去年新增了5个示范点,用于推广戴庄村的优质有机水稻栽培技术和生产经营模式,解塘村就是示范村之一。”张冬才介绍,在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的精心指导下,该村示范种植了优质稻米亩、有机水稻亩,其中有机越光水稻亩。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走绿色生态之路,前景大有可为。”谈起种植有机水稻,村民潘寿先打开了话匣子,过去栽种水稻被称为“三弯腰”,即拔秧一弯腰、栽秧二弯腰、收割三弯腰,劳作非常苦,真的是“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随着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村*组织统一调配插秧机栽插、收割机收获,全程为农民提供帮助。他感慨地说,人工收割又累又苦,现在一台收割机一天就可以收割近50亩田,既省时、省工,又降低了劳动强度。机械化推广摆脱了“三弯腰”之苦,使种植水稻成为省事的农事。
在现场,潘寿先告诉记者,他们种植的有机水稻全程不使用任何农药和化肥,主要采用秸秆还田、稻鸭共作、米糠除草等方式,保证有机稻的 绿色、生态。肥料方面,则靠种植红花草还田来保证有机稻的品质,产出的大米优质、安全,且口感软中带韧,具有天然的米香,每亩有机水稻比传统水稻效益要增加元左右。此外,因为不使用农药化肥等,当地的水生态得到有效改善,田埂上引来了许多白鹭停留,增加了生物多样性,从而实现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历史文化守住旧时光走在白兔镇解塘村的步行道上,仿佛一秒“穿越古代”。阡陌村巷青砖黛瓦,小池塘边绿树成荫。步行道边供人休息的石桌石椅古朴雅致,据说这些石桌石椅是由潘氏家族藏书阁的磉盘组合而成的,距今已有年的历史了,它们静静地立在这里,见证了村容村貌悄然发生的变化。
近年来,解塘村特别注重对村历史文化的整理和还原。村两委前期通过走访,从村里九旬老人潘虎子那里了解到,村里曾经有座藏书阁,据说是明朝时期潘氏家族在此建造的,他小时候还见过,后来毁于战火之中。于是村干部们查阅了大量的镇志等史料后,竟在藏书阁旧址中挖掘出余块大小不等的石料,据鉴定,这些石料是当年藏书阁的磉盘,距今约有年的历史。
这些石料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蕴含着文化的积淀。于是,该村将这些石料组合成了石桌石椅,摆放在新建的步行道边,在供村民休憩的同时,也将原汁原味的“乡愁”定格了下来。
为了留住乡村“本来的味道”,该村采用“微创”模式,提升村容村貌,便利村民生活。科学增设垃圾收集点位,增加保洁次数,垃圾房、垃圾箱扩容的同时换上“中式新装”,让村民不再“寻着味儿”丢垃圾,根治了影响村容整洁的“痼疾”。将村中原有的水塘围上石柱,塘边新栽垂柳,微风拂过,让人有种“人在画中行、心在诗间飞”的感觉。用仿古的青砖代替水泥铺设了步行道,用古朴的石门当代替挡车柱……整治后的解塘村,每一处元素都散发着淳朴的乡土气息,一幅动人的美丽乡村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村庄颜值提升了,怎样丰富内涵,让文明乡风成为乡村振兴的“内在驱动力”?这是张冬才一直在琢磨的事儿。他发现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丰富,村民们越来越爱集中在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地开展活动,于是他用文化广场附近的25间老屋外立面组合成了一座平方米的“文化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塘村的美丽景色、村庄历史等“画”上墙。
据了解,今后该村还将在村里的蓝莓基地、草莓基地周边增设旅游指引标志、修建公厕等,不断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这里采摘休闲。
文稿|王欣曹璐袁璟
图片|张杰余晖
视频|张雷张婷婷糜志鹏
编辑|侍文
制图|侍文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