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小秘笈用好微观摄像头,让我照亮你的美

祖庆说陪你走过第天

写作小秘笈|用好微观摄像头,让我照亮你的美!

文/周玫

少年,作文写好后,假如得到的评价不高,会不会常收到这样的评价:这篇文章不够具体生动,没有呈现细节?

如何写出细节?打开心灵的摄像机,用心观察,认真记录。

而那些用普通的摄像机镜头捕捉不到的“微观世界”呢?需要你加个镜头来拍——提升装备,架上微观摄像头,带上你内心的“真善美”去拍,一定能收获出彩的细节,照亮每一个动人的瞬间。

01求真:慢镜头聚焦

汪曾祺先生,就是一位在写作中善用慢镜头的大师,看他的成名作《受戒》结尾:

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芦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花,惊起一只青桩,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细细地读,慢慢地品,你会跟着汪老,架着小船,划进芦花荡……

边行边摄,你的镜头里有什么?芦花吐的新穗,小蜡烛也似的蒲棒,有青有紫的浮萍,长脚蚊子和水蜘蛛,野菱角的四瓣小白花,飞行姿势好优美的青桩……

像不像风光记录片里的经典小镜头?真真切切的画面感,让人眼前一亮,读完又感叹:自然中来,毫无雕饰。

特级教师蒋*晶,也举过一个他学生的观察范例《换一种方式写树叶》:

它是一片 的叶子。它的边上是那种毫无规则可言的齿轮,靠近叶柄的位置是一些微小的齿轮。它是由三个像扑克牌上的黑桃那样的部分组成的,而每一部分的叶尖都尽力向外生长。整片都是深绿色的,其中掺杂了一些枯萎的墨绿,但靠近叶边的地方则泛起饱含生机的浅绿。正面看,它的叶茎是一根根暗淡的芽黄;但反面却让我惊叹,它十三根主要茎脉组成,而每一根茎脉又延伸出一条条密密麻麻的细茎,靠近叶柄中间的位置已经出现了铁锈般的红褐色。我再将它翻个身,抚摸它的表面。我感受到了它上面的每一个毛孔,它们是那么粗糙而柔软,让人心生怜悯。我轻轻地拿起它,轻轻地闻着它,啊,这是一种沁人心脾的青草香,也许这就是大自然的气息。我捏着它柔软的身躯,手上痒痒的,侧过来一看,原来它上面还附着一层细细的绒毛。

随处可见的树叶,在这位小作者的笔下,鲜活了起来,仿佛这片叶子,此刻,被放置在我们眼前。

怎么做到的?她是用心灵的微观摄像头细细拍摄而成的:观察事物的细节,研究这片小树叶的颜色、叶脉、边缘、叶柄、毛孔、绒毛……

如果有心,你不妨也做做这样的小练习,一朵小花、一只小虫、一块泥土……你都可以用心观察属于它们的微观世界,用你的笔呈现这世界的细微之美。

02向善:带着爱观察

还记得小语教材中冯骥才先生的那篇《珍珠鸟》吗?

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里钻出身。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吓跑它。过了一会儿,扭头看看,这小家伙竟扒在我的肩头上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皮盖住眼睛,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一只又肥又萌的珍珠鸟,仿佛就飞到了你眼前。靠的是什么?除了对鸟儿的形貌观察入微,溢满笔端的,无疑是作者对这小生灵发自内心的喜爱。

汪曾祺先生写鸡,也有异曲同工之趣:

每天一早,文嫂打开鸡窝门,这些鸡就急急忙忙,迫不及待地奔出来,散到草丛中去,不停地啄食。有时又抬起头来,把一个小脑袋很有节奏地转来转去,顾盼自若,——鸡转头不是一下子转过来,都是一顿一顿地那么转动。到觉得肚子里那个蛋快要坠下时,就赶紧跑回来,红着脸把一个蛋下在鸡窝里。随即得意非凡地高唱起来:“郭格答!郭格答!”

发现了吗?“一个小脑袋很有节奏地转来转去”——我的天,只要是认真观察过鸡的,一定会叫出声来:“是的是的!没错儿,鸡就是那样子转头的!”

读到这样极其细微的观察体验,我们简直可以想象,汪老像个孩子一样,兴致勃勃地蹲在地上,入神看鸡的模样。

对世间万物的好奇和热爱,是观察的动力,也是创作的不竭源泉。

03寻美:艺术呈现美

每年春天,柳芽儿吐出新绿,应很常见。

闭上眼睛,你能回忆起柳树的样子吗?一年四季,它们有什么变化?让你联想到什么?

嗯,现在,先放下你想到的一切,来看王鼎钧先生的名篇《中国在我墙上》中写柳的句子:

湖边还参差着老柳。这些柳,春天用它的嫩黄感动我,夏天用它的婀娜感动我,秋天用它的萧条感动我。它们和当年那些令我想起你的发丝来的垂柳同一族类。它们在这里以足够的时间完成自己,亭亭拂拂,如曳杖而行,如持笏而立,如伞如盖,如泉如瀑,如须如髯,如烟如雨。

请你读出声来——“亭亭拂拂,如曳杖而行,如持笏而立,如伞如盖,如泉如瀑,如须如髯,如烟如雨。”

想一想,这些描写,是否印证了刚才你脑中关于柳树的想象?

柳之美,姿态各异,难以尽述,却在文字带来的无限想象中,愈加生动、悠长。

再来赏玩一段鲁迅先生《秋夜》里的文字吧:

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这段描写,从绘画的角度来说,用色与构图堪比大师齐白石的小品,极有风致和韵味。

雪白、猩红,再加翠绿,明丽得照亮了书页。这样的文字,如中国画那样,大胆地使用色彩,却不失清雅。

对美的感受力,决定了你的微观摄像头聚焦何处,以何种角度聚焦。

美,并不遥远。相信美,追求美,你的笔,也将照亮万物。

求真,向善,寻美。这是我们一生的功课,也是“呈现细节”的密钥。

亲爱的少年,请带上你的微观摄像头,去看,去爱,去感觉。

这个世界,很值得。

作者简介周玫,宁波市海曙赫威斯学校语文教师,热爱儿童阅读写作教学,曾获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等。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一直追求着教育的美好与真实,努力推动师生共读共写及亲子阅读写作,期待看到孩子们浸润书香,茁壮成长,每一天都享受到阅读与写作的乐趣!作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igenwangguanwang.net/afhgx/2859.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