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是鱼米之乡,不仅风景秀丽,也有着独特的人文风俗。江南民歌如同柳永的婉约词派,温婉细腻、含蓄优美、回味悠长。那么江南的民歌都是怎么来的呢?今天民歌君以《拔根芦柴花》、《采红菱》、《紫竹调》为例,带大家欣赏和了解一番。
插秧“插”出来的——《拔根芦柴花》《拔根芦柴花》是一首江苏江都(扬州市内)的民歌。这是一首当地劳动人民在水田插秧时唱的歌。稻农们为了解除疲劳、自我调节,便以歌寄兴。音乐家钱静人、费克在江都采风时收集到了这一首,经过加工改编后,便有了现在大家听见的《拔根芦柴花》了。
拔根芦柴花
叫呀我这么里呀来,我呀就的来了,
拔根的芦柴花花,清香那个玫瑰玉兰花儿开。
蝴蝶那个恋花啊牵姐那个看呀,鸳鸯那个戏水要郎猜。
小小的郎儿来哎,月下芙蓉牡丹花儿开。
金黄麦那个割下,秧呀来的栽了,
拔根的芦柴花花,洗好那个衣服桑呀来采。
洗衣那个哪怕黄昏那个后呀,采桑那个哪怕露水湿青苔。
小小的郎儿来哎,月下芙蓉牡丹花儿开。
泼辣鱼那个飞跳,网呀来的抬了,
拔根的芦柴花花,姐郎那个劳动来呀比赛。
姐胜那个情郎啊山歌那个唱呀,情郎那个胜姐亲桃腮。
小小的郎儿来哎,月下芙蓉牡丹花儿开。
改编后的《拔根芦柴花》内容更加丰富,节奏更加明快,曲调更为完美,同时仍保存了原形民歌的风格,是苏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地方民歌。全曲刚柔相济,兼融江南与江北和劳动歌曲与抒情山歌的特色,余韵悠长。话不多说,听听看↓↓↓
江苏民歌演唱家雪飞是演唱这首歌曲的 人。年7月,北京举行全国民间文艺调演。雪飞在大会上演唱了《拔根芦柴花》,受到了热烈欢迎。接着这首歌又被选送到中南海给中央首长欣赏。周总理上台接见演员时对雪飞说:“你唱得很好,家乡的民歌真好听啊!”
从北京回来后,雪飞演唱的《拔根芦柴花》是每场必演,不唱这首歌观众就不让她下台,可见群众是非常喜爱这支歌的。她先后共演唱了近千场。年,在“大地飞歌”南宁艺术节上,毛阿敏也唱了这首歌。出生上海的她,唱起扬州话来,十分得心应手,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采菱角“采”出来的——《采红菱》《采红菱》最早起源于安徽宣州(另有说宣州附近江苏高淳),它是江南女子的生活写照:六月水乡,“在曲曲折折绵延十数里的河面,密密麻麻的都是碧绿的菱叶。而垂柳飘拂的绿阴深处,飘出一只只菱盆,菱盆中,端坐着一位位姑嫂,她们一边以手上的木板轻轻在盆边拨荡,一边随着菱盆贴在水面或左右旋转、或飘游向前。”
后来这首歌由词作家陈蝶衣作词,作曲家姚敏作曲,重新改编成了如今的《采红菱》。歌曲以优美欢快的旋律,描写了青年男女在采菱角时的喜悦心情,他们一边采菱角,一边歌唱,表达自己的感情。年,14岁的邓丽君凭着《采红菱》夺得歌唱比赛 ,随后正式踏上职业歌坛。后来这首歌也被多版本演绎,甚至在国外夺得银奖。
筛豆浆“筛”出来的——《紫竹调》
《紫竹调》是广泛传播于江南地区的传统小调歌曲,最初为沪剧中表演磨豆腐时所演唱的一支曲牌。源于演员在演唱时,双手握着紫竹摇曳做过滤豆浆的动作,自此这首民歌就被叫作“紫竹调”了。
《紫竹调》轻松活泼,婉转流畅,不仅悦耳动听,而且歌唱性强,所以一直是上海人不同时期的“流行音乐”。从街头巷闾传唱的“一根紫竹直苗苗,送与哥哥做管箫”的情歌,到东方歌舞团演员朱明瑛唱红大江南北的沪剧《罗汉钱》里 的《紫竹调》,该曲一直在上海这个城市的上空飘荡。
紫竹调·燕燕做媒
燕燕也许太鲁莽,有话对婶婶讲
我来做个媒,保侬称心肠
人才相配,门户相当
问婶婶呀,我做媒人可象样
问婶婶呀,我做媒人可稳当
燕燕侬是个小姑娘,侬做媒人不象样
只要做得对,管啥象不象,我来试试也何妨
燕姑娘,我就听侬讲一讲
我家艾艾许配哪家年轻郎
婶婶啊侬听着
就是东村的李小玩,迭份亲事勿稳当
配了迭门亲,村里相有人讲,年轻姑娘太荒唐
叫婶婶呀,婚姻只要配相当
配相当啊,哪怕人家背后讲
我也来学一学五婶娘
迭门亲事世无双,小玩人才生得好
村里哪个比得上,放了镰就是镐
劳动生产好榜样,而况且小玩艾艾早相爱
正好一对配成双,配成双
周恩来总理生前非常喜欢《紫竹调》。年,*的八届七中全会在沪召开。会议期间的一次联欢会上,周总理就点唱了“紫竹调”,在场的两位沪剧名家便演唱了《罗汉钱·燕燕做媒》。周总理闻声起舞,很是高兴。
策划/撰稿/编辑:民歌君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