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居士一

辛丑牛年五月廿四

陶浚宣?

原名祖望,字文冲,号心云,别号东湖居士,又号稷山居士,绍兴陶堰人,陶渊明第45代孙。清末 书法家。

陶浚宣系东晋陶渊明第45代孙,同治丁卯并补行甲子科副榜,光绪二年()丙子科举人,丁丑考取觉罗汉教习,以知县用。丙戌会试,挑取朕录方略馆,议叙同知,升用知府,递升道员,加三品衔,赏戴花翎。后应聘赴广东广雅书院、湖北志书局任职,在福建漳州开过煤矿,在邑东白米堰设丝厂,皆丧其财。

陶滩宣工书法,上自秦汉,下迄六朝,无所不学。每临一碑,辄至数千百遍。其临池之勤,从小起无一日间断,至暮年仍不辍寒暑。笔力雄劲,笔法壮丽,一时求其书者络绎不绝。翁同龢深服其书法,派人持手书相邀,信内申明:“免去官礼,彼此轻衣小帽相见。”梁启超对其魏书大为推重。苏州寒山寺“寒山拾得”碑刻为其手迹,至今仍为游人所欣赏。长江上游宜昌口崖壁上所书“柏弯”两字,每字大如桌面,笔势苍劲。沈阳故宫内所悬字画亦有其手书题词。清“光绪通宝”银元、角子、铜元的模字皆为其手笔。 在广东时接触不少华侨和革命志士,毕生同情革命。闻秋瑾被害,义愤填膺,写下万言奏折,力辩秋瑾无罪,手稿今存浙江图书馆。

修建东湖

光绪二十二年(),陶浚宣以其特有的眼光看中箬山半壁残山剩水,他拿出为官数年的薪俸和书法润笔所得,又从陶在宽、陶在铭等族人那人获得资助,共筹集银洋元,在箬山北麓,沿古运河筑堤二百余丈,并在堤之北侧砌以围墙,堤上杂种女贞、垂柳和干叶桃花等。在保留前人遗存的奇特的陶公洞、仙桃洞等胜景的基础上,他还利用采石形成的峭壁、水塘,构思巧妙地营建了稷寿楼、扬帆舫、听湫亭、饮渌亭、香积亭等楼台亭榭和霞川桥、秦桥、万柳桥等造型各异的津梁,恰到好处地垒叠假山等建筑小品,在摩崖和各种建筑镌有众多的石刻、楹联,……终于在清光绪二十五年将这一常人不屑一顾的废石宕建成美轮美奂的园林艺术精品——东湖。

秦桥南堍有灵石亭,亭柱上镌有陶浚宣“集太白诗”的楹联:“江空欲听水仙掺,壁立直上蓬莱峰”。它与稷庐堂联“八州延世泽,五柳振家声”、东门门联“门前学种先生柳,岭上犹横隐士云”、陶园门联“崖壁千仞,此时大劈斧画法;渔舫一叶,如入小桃源图中”等东湖许多楹联、石刻一样,坦露了陶浚宣厌恶官宦生活和尘世俗器的心迹,刻意将东湖打造成世外桃源,赓续先世陶渊明的隐逸生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igenwangguanwang.net/afhzz/884.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