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轮下诺奖作家黑塞的少年之书,致每一

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zj/140109/4324220.html

年,德国著名作家黑塞通过“邦试”,考入毛尔布隆修道院。由于不堪忍受经院教育的摧残,一年后就逃离了学校。由于陷入青春期的抑郁、迷茫中,他曾企图自杀。父母不得不顺从他的意志,没有再让他去学校。

年至年,黑塞独自外出谋生,他游历了许多城市,尝试过多种职业,在工厂当过学徒,在书店当过店员。

最后,他听从了自己对文学和艺术的喜爱,决心当一名诗人、作家。从此他的一生都在探索自我的心灵,在成为自己、做自己。而他的一部部作品是他不同时期的心灵传记,记录着一个鲜活的灵*在追寻着自由、爱的路途中留下的脚印。

黑塞一生获奖无数,诺贝尔奖、歌德奖等等,他的作品迄今被翻译为53种语言,为全世界的读者所喜爱。

在这个充满浮躁、焦虑和压抑的年代,黑塞的作品更是成为了越来越多年轻人治愈内耗的精神食粮。

年,29岁的黑塞以自己学生时代的经历写就的《在轮下》出版。这本书据说是西方青年几乎人手一本的孤独之书。

少年汉斯从乖乖听话的优等生沦为被学校放弃的不思进取的学生,他唯一的好朋友被学校开除了,而他的行为也得不到家人和老师们的理解,最后在第一次酒醉之夜,在无人知晓之时滑入河中溺亡。

01

汉斯的故事很简单,一个普通家庭的独生子学习成绩优异,有望实现家人、老师的期望,考入好学校,还是不用交学费的那种,然后获得一份在社会上得到认可和尊重的体面工作。只是这个过程需要付出越来越多的努力以争取那条世俗认为的可以出人头地的狭窄的“人生大道”。

少年汉斯生在在一个普普通通的中间商兼经纪人的家庭里,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

汉斯从小就显示出不同于旁人的聪慧和天赋。他生得一副好头脑,成绩优异,得到了老师、同学、邻居等周边人的赞赏与认可。

由此他的前途早已确定,对于他这样出生于不算富裕的家庭又有天赋的孩子,等着他的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过“州试”考入神学院,再从那儿进入图宾根的教会学校。考入这些学校的孩子不需要学费,毕业后要么站上布道坛,就是走上讲台。每一年,这个地区只有三四十个男孩,走上这条平稳的道路。

这一年,汉斯是镇上选送的唯一可以参加州试的考生。

这听起来像是很荣幸的事情。但却是汉斯付出了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才换来的。他每天在学校上课上到四点,然后要到校长那里上额外的希腊语课,到了六点,要到牧师复习拉丁文和宗教课。每周还要上两次数学辅导课。

晚上,在家里,他还要完成一堂堂课累积下来的作业,有时候要进行到晚上十一二点才能完成,有时候甚至更晚。

在所剩无几的空闲时间里,汉斯被极力建议读一些学校里没有读过的作家作品。

于是,汉斯就连散步的时间里也在学习。他脑子里整天充满了考试、各种各种各样的知识。尽管他经常感觉头疼,却深陷其中停不下来。

学生们的经历总是惊人地相似,无论古今,无论中外。

临到去斯图加特参加州试的前一天,校长才让他休息一晚。

当他走出学校,路过镇上的老桥,才发现自己几个月来,每天从这里经过四回,却不曾观察这周边的美丽风景:桥边的哥特式教堂,桥下的河水、水闸,岸边的垂柳,岸边的制革场地等等,这些事物的存在多么美好,而他大部分时候都是视而不见的。

他想起自己儿时曾在这里度过了很多美好的时光,他经常在这儿游泳、潜水、划船、钓鱼。

但就在去年,父亲为了让他好好准备考试,不让他去钓鱼了,即使他嚎啕大哭也没有用。

还有以前喜欢的活动如做水车、修兔鹏,和小伙伴打弹弓、追猫、搭帐篷等等,也很久都不曾玩过了。

取而代之的是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埋头于语法书、字典、数学习题等等课业里,时而顽强、坚韧、充满斗志,时而濒临绝望、几近崩溃。而在那几个取得成就的时刻,他曾在房间里沉醉其中,踌躇满志,觉得自己超越于同龄人,高人一等了。

考试之前,他父亲陪他到斯图加特城里。考试前后整个过程,充斥着一轮又一轮的紧张、焦虑、恐惧。这让他对自己的考试成绩很没有信心,一考完,就觉得自己肯定考不上。

然而,考试成绩出来,他竟然以第二名的成绩录取了。

但这表面的幸运竟隐藏着更深的不幸的种子在悄悄萌芽。

古人有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多少曾经靠拼命换来的外在成就,本以为是幸运,甚至以此为傲。这本无可厚非。

苏轼说:“着力即差”。经历越多之后,就会懂得所有靠拼命努力换来的成就,都只是暂时的,于是需要不断地拼命,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就,却不知不觉将自己的生命活成了一场不敢停下来的斗争。每时每刻都是焦虑、紧张、忙碌,直到身心不堪重负,不得不面对疾病、死亡······

02汉斯付出了全身心的能力换来了州试的第二名,是该年镇上唯一可以进入毛尔布隆神学院上学的学生,而他觉得他本应该考个第一名。

他得到了校长、老师、牧师、父亲等人的祝贺,心里自然是美滋滋的。

假期来临,他终于得到父亲的同意,可以去钓鱼了。

他终于又享受到了在大自然里钓鱼的快乐。当他玩了一天晚上躺在床上准备睡觉时,感到脑袋和四肢都十分疲倦,但这是一种久未有过的舒适的困倦感。和他经常在学习中感到的头疼是不一样的。

他本以为这个夏日的假期,它可以自由地享受闲逛、游泳、钓鱼的快乐。但当他去到牧师家里,牧师建议他假期到他那提前学习《新约全书》的希腊语,这是进入神学院将要学习的比较难的课程。汉斯不好意思拒绝,也觉得提前学确实可以帮他在学校省下一些精力,这样可以让他保持名列前茅。

他知道名列前茅是他想要的,至于为什么要名列前茅,他自己也不知道。因为他被学习获得的成就感牢牢地掌控了,而这给予他越来越强烈的上进的渴望。这种上进的欲望伴随着急躁和不安,在身体上则是不断的头疼和疲惫。而他又被上进的还未得到的成果所诱惑,当他觉得自己名列前茅,报同学甩在身后时,就充满了优越感。

一天晚上,校长来到他家,看到他正在学习,非常高兴。校长又苦口婆心和他说那些名次在后面的学生肯定会抓住假期的时间弯道超车,汉斯要想像在这边学校那样拿第一名,可就没那么轻易了。

于是校长建议他每天增加两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汉斯很乐意,还让校长辅导他。紧接着,校长又说他也很乐意把数学也加进来,只要再多几个小时。汉斯同意了。

这样下来,汉斯的心思又扑到了学习上。偶尔他去钓个鱼或者散个步,都会觉得良心不安。直到假期的最后一周,校长和牧师才停了他的课。当他再去钓鱼时,却一直心不在焉,充满头疼。因为他已经无法让自己忙碌的头脑停下来,享受当下的快乐了。

03到了神学院,汉斯在新的环境里,接触了很多新的同学。他决心安分守己地勤奋学习,非常勤奋,也不交朋友。

他的一个室友海尔纳是一个另类,对学习一点也不上心,还经常嘲笑汉斯只知道用功学习、求上进、死读书。他会写诗,是一个文艺少年,而且往往喜怒形于色,将自己的多愁善感和轻率鲁莽都表现在外。

害羞又渴望友谊的汉斯被海尔纳吸引了。

海尔纳与他是完全相反的性格,他活得任性、自由,奔放不羁,他不喜欢学校的那一套学究式的刻板教育模式,他遵从自己的体验,喜欢在大自然里吟诗写作,欣赏古老的圆柱和城墙之美。他很少在学习上花时间,但懂的知识却很多。他已然是一个听从自己的天性,走在自己的道路上的少年。

但这样的少年在神学院这样的旨在培养标准化的顺从、上进学生的学校里注定是孤独的。海尔纳连自己的孤独也不隐藏,他对周边的一切,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总是充满不屑和愤怒。

一次,海尔纳与同学打架后就在众多室友面前大哭起来,同学们都觉得一个大男孩哭鼻子太害臊了,而他自己一点都觉得羞耻。

汉斯作为“模范生”和天才般的海尔纳成为了好朋友。

这份友谊对汉斯而言,既充满乐趣,又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负担。因为他的目标是名列前茅,海尔纳总会在他想要用功学习的时间来找他说话,占用他很多时间,这让很焦虑。他只好在其他时间里加倍努力,珍惜时间,以免耽误学习。

更让汉斯烦恼的是,海尔纳对汉斯的勤奋非常不屑和不满。

他非常尖锐地指出汉斯的勤奋是一种自我奴役,他说:“你根本不喜欢这些,也不是自觉自愿地去做这些功课,而纯粹只是出于恐惧,害怕老师或是你父亲。”

尽管如此,汉斯和海尔纳在情感上相互需要,海尔纳需要有人信任和欣赏自己,而汉斯本性中与海尔纳相同的部分也渐渐被他唤醒。

另一方面,汉斯还是在努力地学习,却发现努力却越学不进去了。他的头疼也越来越强烈了。

任性不羁的海尔纳对一个没有艺术天赋却每天都在勤奋练习的同学施加了暴力,这事被告到校长那,海尔纳受到了重罚,要关禁闭。

这一下,没有人敢和海尔纳做朋友了。汉斯出于恐惧,也没有去看望自己的朋友,即使他很想去。他知道一旦被别人看到他去看望海尔纳,自己的名誉也会受损。汉斯挣扎在朋友道义和荣誉功名的思想斗争中,最后,还是没有迈出道义的那一步。海尔纳骂他是个“卑鄙的懦夫”。

这件事让他一直充满愧疚。过了几周后,他终于敢面对海尔纳,说出自己的反思,向他道歉。两个人不久又恢复了往日的友谊,甚至比之前更亲密。

04如果两个人的友谊正常发展下去,可想而知,汉斯会偏离学校和父亲期待的样子。因为汉斯的本性部分会不断觉醒,想要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会想做自己,而不是按照外界的期待不断地追名逐利,最后从事他们设想的工作,本本分分地规规矩矩地过完这一生。

但神学院学校的老师们不忍心看着那样听话、上进的学生在放荡不羁的海尔纳的影响下渐渐变成一个问题学生,成绩越来越糟糕。像海尔纳这样天才式的学生太难以管制,这让他们充满恐惧,所以绝不能让自己培养出来的大好成果就这样被糟蹋了。

于是校长做了一次补救尝试,他想把汉斯这个学希伯来文最勤奋的学生拉回正轨。他把汉斯叫到办公室,询问他为什么希伯来文成绩退步了,让他不要松懈下来。最后终于让他让他远离海尔纳,不要和他交往。

汉斯坚定地说海尔纳是他的朋友,他不会抛弃他的。

他又开始努力学习,只是觉得越来越费力才能跟得上。他知道是受到了这份友情的影响,但他这会儿认知完全改变了。他不觉得这是一种损失和阻碍,相反,他觉得这是一种财富和温暖。他喜欢和海尔纳在一起的生活,这比他一味埋头苦读的日子有趣多了。

海尔纳因上次被罚事件对周围的一切,越来越不屑,有时他也有意激化与别人的冲突。汉斯的成绩不再名列前茅,退出了模范生的行列。他甚至还敢和同学打架了。在一次课堂上,汉斯被叫起来回答问题,但他一直没有站起来,引起了老师的愤怒。原来汉斯在课堂上没有完全跟着老师的节奏听讲,他沉浸在自己对作品的幻想场景中,这让他被提问时还没有反应过来。但这件事被老师、校长当成重大的事件,引起相当重视。

校长带着校医到他宿舍,对他进行询问和检查。校医认为他有轻微的神经衰弱,让他每天到户外走走,并给他开头痛的药。

校长规定,汉斯每天饭后必须到户外活动一小时,而且,不能让海尔纳作陪。

05汉斯很享受这种散步,只是这让海尔纳很愤怒,但只能服从。

但汉斯读书和做功课时已经很难集中注意力。他已经无法再学进去这些不感兴趣的东西了,他的记忆力不愿意再像机器一样被动接收那些知识了。

这时候,校长听说海尔纳拿他的的禁令开玩笑,每天都陪汉斯出去散步,便传唤了海尔纳,将他禁闭了几小时,并严令禁止他陪汉斯外出。

第二天海尔纳突然逃出学校,流浪去了。学校找了他一天。当他被带回来时,由于他拒绝学校让他悔过谢罪的要求,被开除了。

海尔纳倒不是很在意自己被开除。但是,他走了之后,他的朋友汉斯,这个受到他的影响,却还没有走出自己道路的少年,却越来越孤独。他一直思念海尔纳,却没有再收到他的消息。学校还怀疑他知道海尔纳的逃跑计划,不告知学校。

汉斯做了数次短暂而无力的振作,却徒劳无功。旧路已经无法再走下去了,成绩一退再退,他也不想再做无谓的挣扎。老师们对他的表现非常不满,他只能以善意、恭顺的微笑回应老师们的责备,却反而让老师们更愤怒。

没有人发现汉斯消瘦的脸上,那无助的微笑背后隐藏着一个逐渐沉沦的灵*,充满恐惧与绝望,已濒临死亡。

最终,汉斯沉沦、虚弱的状态在课堂上发展到极致,他在黑板前作答题目时,跌倒了一直没起来。

校医建议让他休假,回家修养。汉斯就这样离开了神学院。

回家之后,他一直处于抑郁、迷茫、恐惧,和现实格格不入的状态。不久,父亲让他去当机械工学徒。几天后,在第一次和朋友喝酒大醉后,独自回家的路上,汉斯溺水身亡。没有人知道他是死于意外或是有意自杀。

一个本有可能走出自己道路的少年,由于无力面对父亲、师长们的期待,最终沉沦到无力走自己的道路。那些压抑的恐惧、不安、焦虑、迷茫,日复一日,在这个害羞、内向的少年内心,一直得不到排解和释放,也没有人理解和倾诉。这个正在开放的年少生命,却过早地夭折了。

倘若汉斯一直名列前茅,保持着优秀的成绩,没有再跟海尔纳在一起。最后如愿获得了安稳和体面的工作,他会快乐吗?人生因此就会更有意义吗?

或许每一个能够感同身受汉斯学习过程中的不快乐的人,都知道答案。

黑塞曾经也是汉斯,但他没有走向死亡,他勇敢地走出了自己的道路,为无数想要走自己的路的人带来了希望和鼓励。

文/子渔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igenwangguanwang.net/afhzz/7101.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3